北大、復旦和中山大學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求是》雜志上,以《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為題,就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集體表態。求是稱,當前社會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網上輿論格局日趨復雜,對高校師生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對此,網友紛紛呼吁徹查盤踞在三個高校的反黨、反華、反社會主義分子:
@張夢宇Thomas:某些學校,本身教授就是負能量的旗幟性人物,比如北大的賀衛方,復旦的馮瑋,中山大學的袁偉時。有這些人繼續被聘用,還探討意識形態,探討正能量,簡直是笑話!
@子午俠士: 請黨中央責成有關部門,對北大、復旦、中山等高等院校進行一次徹底整頓。將反黨、反華、反社會主義的新“三反分子”清理出教師隊伍。如北大的賀衛方,復旦的馮瑋,中山大學的袁偉時等,就屬于這類人。抓意識形態不能走過場,要敢動真格的。
@戴旭網絡義勇軍貳:【再吁】請黨中央責成有關部門,對北大、復旦、中山等高等院校進行一次徹底整頓。將反黨、反華、反社會主義的新“三反分子”清理出教師隊伍。如北大的賀衛方,復旦的馮瑋,中山大學的袁偉時等,就屬于這類人。抓意識形態不能走過場,要敢動真格的。
@地瓜熊老五: 呵呵,北大、復旦、中山,中國三大漢奸培養基地
@鐘巖: 縱覽全文,三家高校在高校意識形態方面,沒有一家提到要認真執行紀律規定、對違紀教師給予必要處理。對經常公開發表違反憲法基本原則的教師,這些高校缺乏起碼的監督和制約措施。難怪近些年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問題成災。
@笑游蒼海:這三所學校有人稱,教師在國外待久了,價值觀糊涂。微評:這是極不負責任的敷衍!在國外待過的人很多、待的時間很長的更多,為何未象這三所學校表現的突出?結論只有2個:1.本身智商不夠,未研究透外部世界;2.自身尺度把握不準
@深圳柳爺:不把這些高校的漢奸叫曽徹底清除,正能量從何談起!
(以上評論來源:http://weibo.com/2974325495/BkZ3rgyr3)
@紅利斷網:北京大學黨委什么時候開除 @賀衛方 和張維迎的黨籍,就說明開始重視意識形態的工作了,否則,就是嚴重瀆職!
@司馬南:從去年819到現在,一年多了, 人們才等到北大等高校領導這個關于"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公開表態。各類高校,包括中央黨校、社科院,被滲透得厲害, 表態是虛晃一槍還是真的拉開架勢工作尚不得而知。
@千鈞客: 去年,乃至今年初,819講話相關新聞一度被各大門戶網站集體屏蔽。
@閑人閑心閑語: 習近平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校、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高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等都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宣傳的重要陣地。
@HSH秋日之石:這三所高校都快成反賊窩了,表了態就要有行動。先管好袁偉時,賀衛方之流吧
@鐘巖:@復旦大學 、@北京大學 有一些學者公開為日本美國國家利益站臺,充當“帶路黨”。對這些人,要不要采取必要的紀律處理?
@濟公十一叔:各大高校已經是黨校多年啦,反對黨黨校!執政黨在各高校沒有正能量,名存實亡。
(以上評論來源:http://weibo.com/1618051664/BkPlSfmCW)
以下是《求是》雜志原文:
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
編者按:當前,國際上思想文化不斷交流交融交鋒,國內社會意識更加多元多樣多變,網上輿論格局日趨復雜,對高校師生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本刊特邀三所高校從不同角度探討這一問題。
善用新媒體 打造新平臺
中共北京大學委員會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媒體日益成為思想、信息和社會輿論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使社會輿論形成、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基本形態都發生深刻變化,一幅“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是麥克風”的社會圖景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此背景下,高校師生的思想空前活躍,有著很強的話語能力。這迫切要求我們加大工作創新的力度,更加講究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首先,主動加強網絡陣地建設,提高掌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水平。一方面,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網絡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借力新媒體新平臺,主動融入師生關注度高、使用頻繁的網絡社區;另一方面,必須建設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網絡陣地,這樣才可能在豐富思想內涵、引領價值追求、提升審美品位、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為高校黨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與領導權奠定基礎。要主動走到意識形態工作前沿,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話語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們灌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度重視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類網絡平臺,建好網絡陣地,通過平等對話和高質量的發言,引導青年,贏得青年。
其次,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升青年學生的認識水平和面對不良信息時的“免疫力”。北京大學通過整合管理實踐和教學科研等各方面資源,規劃建設全校性的“網絡教研室”,著力推動網絡素養教育進入課堂教學,將其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在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考量。一方面“系統講授”,通過課堂教學的傳統形式,全面、系統、深入地解讀網絡社會的各種新現象、新問題和新規律;另一方面“深度啟發”,通過課堂互動、案例討論、小組報告、課外實踐等多種途徑,使學生深刻理解課堂講授要點,以加快養成網絡社會中健康發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質。
第三,進一步健全輿情綜合防控體系,完善工作機制。包括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輿情搜集機制、分析研判機制、應急預警機制、應對處置機制和總結評估機制等,切實提高對網絡輿情的引導應對能力,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控能力。近年來,北京大學建立了24小時輿情報送值班制度,設立專門隊伍,使學校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第一時間研究對策,第一時間開展工作,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動權,力爭先行一步,盡早采取措施,確保有效控制和減少負面言論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四,正確區分政治問題與學術問題、政治問題與具體利益訴求問題,采取不同的應對思路和策略。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絡上推波助瀾,把學術問題和群眾的個別利益問題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聯系,最終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對網絡輿論和社會思想共識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此,要沉著冷靜應對,引導廣大師生增強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鑒別力。對學術問題,要實事求是,加強引導,注意處理好學術與政治、淡化與泛化、堵與疏的關系。對社會問題,要客觀全面,具體分析,不能把由個別利益訴求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一概說成是敵對勢力的煽動和破壞。對政治問題,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對觸及黨和國家的原則、底線的言行,要及時、有效、堅決地進行斗爭。
引領中青年教師隊伍健康成長
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要辦好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關鍵是有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師隊伍。
當前,在高校教師隊伍中,中青年教師占很大比重。以復旦大學為例,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約占全校教師總數的60%。這些教師正處在創造力旺盛的時期,未來幾十年正是他們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的時期。對高校而言,樹立正確導向,引領這支隊伍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應該看到,中青年教師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他們經歷了更好的成長環境和全面系統的學術訓練,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有活力。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他們身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從校門到校門,缺少實踐鍛煉、社會生活磨練,經歷相對單一;有的對國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了解,對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和問題缺少正確認識;有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相對淡漠;有的在國外生活時間較長,容易拿國外的發展水平和我國進行簡單類比,對我國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觀念存在模糊認識。
如何幫助和引導廣大中青年教師克服不足,健康成長,是高校黨委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堅持做到五個導向。
堅定政治方向。政治上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清醒。高校黨委的首要責任,就是要把廣大中青年教師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引導他們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牢記國家使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高校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而解決我國前進路上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又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使命。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我們要著力引導中青年教師把個人興趣與國家戰略結合起來,把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承接重大任務,爭取重大突破。
強化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日益增強,需要高校教師在引領社會風尚、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揮帶頭作用。要引導中青年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發出理性聲音,激發和傳遞正能量。
堅持育人為本。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不能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本上取決于教師能不能擔負起立德樹人的責任。我們要引導中青年教師把立德樹人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放在立德樹人的首位,引領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培養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
樹立優良學風。我們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風氣,既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有益文明成果,又要立足中國實際,研究中國問題。要弘揚“十年磨一劍”的學風,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態。弘揚團結包容的風氣,引導中青年教師主動參與集體攻關,加強溝通、包容、協同。
真正將這五個導向落到實處,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加強教育引導。要對中青年教師加強思想理論教育,使之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黨史國史教育,使之深刻認識為什么西方的發展道路不適合中國;加強法制教育和學術規范教育,引導其遵紀守法,嚴謹治學。
強化實踐鍛煉。讓廣大中青年教師走出校門,通過深入的考察實踐,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實現中國夢的信心。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調研,讓中青年教師深入基層一線,使自己的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結合得更加緊密。通過有計劃的掛職鍛煉、交流任職,使中青年教師更加真切地感受國家跳動的脈搏,了解國家的重大需求,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服務國家發展。引導中青年教師圍繞國家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推進理論創新,構建中國特色的概念、范式、理論框架和話語體系;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開展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方案建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進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引導中青年教師發揮國際交流活躍的優勢,更好地向世界宣傳和展示中國。
改進評價體系。通過發揮學術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的作用,明確將服務國家、教書育人、學術貢獻、團隊合作等作為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推行“代表作”制度,更多地關注那些經得起歷史檢驗、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多維多元地評價教師的貢獻,讓那些嘔心瀝血培養學生的教師,為國家戰略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勇攀科學高峰的教師,默默無聞從事基礎工作的教師,都能得到全面公正的評價。
營造務實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中共中山大學委員會
當代大學生是接觸網絡最廣泛的群體,網絡在改變他們學習、思維和生活模式的同時,也影響他們的思想態度、價值取向和人格養成。如何吸引并取得學生信任支持,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當務之急。中山大學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使命,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務實健康、活潑向上的環境氛圍。
一、學校搭臺,學生自主,共創“5D空間”學生門戶網站,實現學校指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融合統一。為改變大學生喜歡上社會網站而不樂意上校園網的現象,中山大學創辦了由學生自主建設和自主管理,學校提供資助條件和方向指導的“5D空間”網站。“5D空間”的意蘊,一是遵循學生學習、交流、生活、展現等要求,建立資訊、互動、展示、創業和個人五個空間;二是網站的英文名稱(http://myspace.sysu.edu.cn)旨在表達“我的空間我做主”的大學生群體個性;三是“5D空間”的粵語音意就是“吾的空間”,切合了廣東文化的特點。2010年9月網站一上線,中大學生就以網站為平臺來展示他們參加廣州亞運會場館工作的志愿者風采。此后,網站相繼承辦了多項學生活動,開設了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校務建議”版塊,在網絡良性互動中增強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意識。在2013年學校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網站為機關職能部門“踐行群眾路線,推動人心向學”提供了平臺,學校將“校領導和學生餐會”所反映問題和答復處理意見在網站公布,方便學生了解情況和進行監督。“5D空間”學生團隊還在黨委宣傳部指導下開展網絡輿情收集研判工作,堅持每周一報,送有關校領導參考,實現了學生網站自我管理、勇擔責任和學校工作改進完善的良性循環。現在,這個網站已成為我校學生倍加愛護的網上家園。
二、將學校長期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項目和優秀成果上網上線,努力擴大校園網絡文化的紅色地帶。中山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修班成立于1993年,一年舉辦一期,今年已是第20期,為學校培養了1000多名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的學生骨干,對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管理學院師生堅持長達20年之久的“歌頌中華”活動,校團委組織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研究生支教團、“藍信封”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等大學生理論教育和公益實踐項目,均是中山大學思想教育工作的傳統品牌和創新項目。為更好地開展宣傳工作,學工部和校團委還分別建立了思政教育網和中大青年網,學校的各項重大政治性活動也都在相應的專題網站和官方微博上發布,讓更多學生便利分享,擴大了宣傳效果,開拓了網絡文化紅色地帶。
三、開辦心理網站,多平臺疏導學生心理問題。針對大學生心智未熟,以及因入學不適應、人際交往受挫和學習壓力、考試壓力、就業壓力而發生的自閉、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我們于2004年建立了“中山大學心角落”網站。今年又開通了“心角落”微信公眾平臺。十年來,“心角落”網站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信任,為防范、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和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著眼大學文化特點和大學生性格特征,培育活潑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一方面,我們將中山大學諾貝爾大師系列講壇、中外優秀文化講座、文理醫融合拓寬視野名師系列講座、紀念廣東改革開放30年系列專題講座等論壇講座資源上網上線,讓分布在四個校區的學生共享,滿足學生對學術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又以學生為主角,舉辦諸如畢業典禮與學位授予儀式、學生年度人物評選揭曉頒獎典禮、維納斯校園歌手總決賽等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或通過網絡直播或全程攝錄后上傳網絡,供學生和家長觀看、點擊瀏覽。這種自我展示、自我欣賞的大學生網絡文化,突出主體性,增強參與性,展示親和力,在悄無聲息中塑造學生活潑向上的人格和健康上網的習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