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西班牙《起義報》8月25日發表題為《媒體已經不止是“第四權力”》的文章,作者為阿根廷心理學家、教授、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馬塞洛·科盧西。文章稱,根據西方的傳統價值觀,事實只有一個,有待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了解。客觀事實被賦予重要地位,這是兩千年來的普世觀點。
媒體地位迅速上升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事實被賦予新的含義。事實變成了“構建的事實”,即主觀認識與客觀事實發生關系的產物。事實不再唯一,主觀認識在構建事實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存在絕對的事實。
從政治-社會角度出發,這種“構建的事實”是可變的、相對的。政治-社會事實實際上是整個社會中權力斗爭的反映。一個權力集團的思維方式左右著輿論的走向。20世紀以來,現代大眾媒體在這個影響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政治-意識形態角度出發,廣為接受的觀點主要來自于媒體。
當前的現實是,傳統上的“第四權力”——媒體的地位已經迅速上升,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構成了一種重要的政治-意識形態權力因素。媒體的發展往往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最初是傳播文字,然后是聲音,接著是圖像,直到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興媒體誕生。
電視成為“萬能女神”
電視是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最大影響的媒體之一。毫無疑問,電視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信息社會當中,電視為現代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1世紀將是圖像文化的世紀,將是屏幕媒體的世紀。如今屏幕媒體不只電視,還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隨著電視新聞模式的普及,人類逐漸被圖像所包圍。
電視為人們呈現了一個特殊的虛擬世界。在圖像的作用之下,觀眾看到的事實往往區別于客觀現實。雖然人們在收看著相同的電視節目,但是人際關系卻不斷疏遠。因此人們對客觀事實的認識主要來源于電視。人類的神經系統很難區分真實的圖像和虛擬的圖像,而且圖像化的新聞使電視節目顯得更加真實。于是“虛擬的事實”的出現給人類歷史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由于人腦很難區分圖片的來源,因此整個人類的是非觀都被電視綁架了。有人說,電視對人類產生的作用甚至大于核武器。電視創造了“虛擬的事實”,其影響力遠遠大于家庭、宗教和傳統教育。事實和虛擬的界線被電視打破了。無獨有偶,互聯網的發展勢頭似乎比電視更猛。21世紀的人類生活或將圍繞互聯網這個核心來構建。
為了留住觀眾,電視傳播的信息無所不包,哪怕是暴力、恐怖、死亡、戰爭和色情。在觀眾的腦海中,人類社會變成了一個由電視節目拼湊而成的混沌世界。雖然電視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但是隨著二戰后資本主義的不斷膨脹,并在美國這個霸權國家的推動之下,已經成為通過圖像傳播信息的最主要技術手段之一。
從電視開始,數字媒體文化顛倒了感知和理解的發展順序,混淆了全人類的視聽。但是圖像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也不是無窮無盡的。由于媒體文化對政治思想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媒體人的權力也在不斷提升。隨著新聞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媒體人將幫助全人類去偽存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當中尋找事實和真理。
新時代帶來新挑戰
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領域都出現了全球化趨勢。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化達到了一個高潮。全球化成了孕育新的傳播技術的溫床,而媒體則成為通過新技術傳播新聞的載體。但是新的數字技術并非對所有領域都有益無害。被邊緣化的社會勞動者就無法從中獲益,受益最多的往往是操縱媒體的權力集團。由于饑餓、貧困、文盲、社會排斥等現象的存在,新的信息傳播技術并沒有服務于大多數人。就在數字媒體全球化的同時,饑餓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隨著高新數字技術的運用,饑餓和貧困等社會問題并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消失。但是,假如沒有這些數字工具,社會排斥等問題可能更加惡化。互聯網所承載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溝通工具。比起無法接觸互聯網的群體,能夠從互聯網獲取信息的群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并不是伴隨擁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具備的。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數字技術,人們不但不會從中受益,反而可能深受其害。例如,青少年網癮已經成為一個愈發普遍的社會問題。雖然這些高新技術看起來很美好,但畢竟只是工具,需要人的合理利用。
雖說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從中獲益最多的其實是使其商業化的人。在互聯網商業化的過程中,大眾媒體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輿論的導向作用也越來越大。然而,媒體能否促進民主的發展受到了廣泛的質疑。政府在現代民主國家中的裁判作用明顯逐漸被削弱,市場也無法保障公平分配原則的實施。經濟因素對媒體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大。在這種新的歷史環境中,媒體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在全球化時代,媒體被提出了新的要求,遇到了新的挑戰。
媒體傳播信息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奠定民主的基礎,為全人類謀求福祉,而不是為了壓迫大眾。媒體不能淪為剝削者的幫兇。媒體已經不止是“第四權力”,而是一種上升到領導地位的權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