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網絡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媒體報道不僅影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議題和發展方向,同時在這樣一個高度媒介化的社會里,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認識和自己的政治立場,也無不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
生活在今天媒介環境里的每一個人都要重新認識媒體、重新認識新聞,掌握正確地批評、分析和估價媒體新聞報道的方法,了解媒體在國內外事務和公共政策中的作用,能夠從政治變化、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找到一個理解媒體和新聞的角度。這是在網絡化和全球化時代,一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從各種類型的媒體獲取新聞、分析和辨別新聞真偽的本領。
我們首先要認清媒體的真面目,其中有幾個基本的觀察媒體的出發點: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不是客觀的,新聞是構造出來的,不是客觀報道出來的;新聞是傳遞觀點的,不是報道真相的;新聞是有立場的,不是以滿足人民知情權為根本目標的,必要時,還會有意埋葬新聞真相;媒體是商業企業,新聞是商品;媒體對新聞的第一時間要求是為了獲取金錢,與滿足人民的知情權無關;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媒體都會采取不同的新聞報道框架、不同的新聞語境、不同的新聞立場。這個世界沒有一家中立、全面、客觀報道新聞的媒體。
對待每一條值得我們關注的新聞,我們都要能夠迅速地進行新聞的政治解剖。在新聞政治解剖過程中,不斷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這條新聞是給誰看的?換句話說,這條新聞的消費市場在哪里?
這條新聞是誰講述的?換句話說,這條新聞是誰透露的,其立場是什么?
在這條新聞中聽到的是誰的聲音?在這條新聞中,沒有聽到誰的聲音?
這條新聞使用了哪些正面的或負面的新聞用語?這些新聞用語對誰有利?
這條新聞會給誰帶來政治上或經濟上的好處?換句話說,該新聞產品制造背后有無利益集團的政治或經濟動機、隱藏議程?
記者是否使用了模式化報道或新聞八股?如把復雜的事件或沖突簡單化、標簽化為“好人”與“壞人”或“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斗爭?
誰是這條新聞的贏家,誰是輸家?
我們還要學會對新聞進行技術解剖。在技術解剖過程中,要不斷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
新聞標題的用詞是站在誰一邊的?是譴責還是贊揚某人?新聞標題突出了什么細節?觀點和框架是什么?新聞標題給讀者的興奮點在哪里?
在新聞選題上,重點報道了什么新聞?沒有報道什么新聞?在版面、網頁的安排上,什么新聞上頭條和封面?什么新聞被埋在小角落里?
新聞圖片的角度、用光、圖片說明的用詞是讓讀者喜歡某人,還是厭惡某人?
在新聞寫作或畫面選擇上,突出報道了什么細節,遺漏了什么細節?
新聞媒體在報道某個人物時,是否使用了標簽性語言?什么樣的頭銜和稱呼?使用的語言是客觀表述,還是主觀價值判斷?
在數字使用中是否夸大事實?如200人輕傷、1人死亡的事故中,被報道成“至少200人傷亡”?
消息和觀點提供者的背景是否清楚?是否是消息提供者精心策劃出來的?報道了什么人的觀點,遺漏了什么人的觀點?
媒體報道的是真正的新聞事件,還是偽新聞事件(剪彩、開幕、演講、游行、示威、儀式)?
我們可以試著做這樣一個媒介素養小練習;在某人微博中找一條商業媒體和主流媒體都沒有報道或采用完全不同的框架報道的新聞事件,分析這個事件在政治、經濟、或社會發展上的新聞價值、重要性、相關性、報道角度和敘事框架。你從這條新聞中聽到的是誰的聲音?從這條新聞受到的不同關注,討論媒體多樣化的重要意義。再在這個練習中,回答下面問題:為什么有些新聞被商業媒體和主流媒體突出報道?有些新聞被媒體埋沒?這些商業媒體和主流媒體的報道標準是什么?他們代表誰的聲音?如果這些媒體埋沒了某些人群的聲音,對這些人會有什么后果?這些媒體對某些事件或問題的不同報道框架,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我們還可以從媒體的房地產廣告和有關地產的新聞報道態度中,發現地產商是如何控制媒體的。通過發現媒體背后的經濟來源,了解其所屬利益集團,深化對資本集團控制媒體理論的理解。
在新聞用語的分析上,如果我們比較《華盛頓郵報》和《人民日報》上的“阿拉伯人”、“穆斯林”、“巴基斯坦”、“中國人”、“中國企業”、“中國政府”、“共產黨人”這些詞語的使用語境,我們會發現,這些詞在前者多是負面的,在后者多是正面的。
如果我們比較全球不同國家和不同性質的媒體,如比較中國、美國、埃及、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韓國、朝鮮的媒體和網絡媒體對某重大事件的報道,會發現這些媒體的新聞報道會使用不同的新聞框架、新聞用語、新聞標題、新聞圖片和新聞信源。
今天,全世界90% 以上的新聞來自西方通訊社、電視網和報紙。中國的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在全球新聞傳播中,多半是新聞的二傳手,甚至是三傳手。面對來自國內、國外各種利益集團的新聞封殺,中國的記者編輯要想在職業上最終不被淘汰,別無選擇,必須在新聞的生產中,能夠用文字、圖像和聲音講述好聽的新聞故事,能夠生產和制造新的媒介議程和新聞話語,能夠揭露利益集團的新聞產品中隱藏的商業和政治議程,能夠揭穿利益集團的新聞提供者的商業、政治或個人動機。而普通的中國人在新聞的消費中,能夠發現媒介產品或新聞產品中的偏見、錯誤和虛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