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越人性化,越有沖擊力。比如,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新聞都是充滿了人性化的。但是,生態環境和氣候究竟是人性的,還是無人性的?記者和評論員們在報道和評論生態問題時,總喜歡簡單地把所有的生態惡化歸罪于人類破壞,總是尋找人的因素,而不是自然界本身的自然活動和演化過程與結果。為什么記者不愿意報道深究自然界本身的變化呢?這又回到了新聞學的要素“5W”:要有Who(誰)可以報道、去采訪。最難辦的事,自然界本身發生的變化What很難為一般公眾所理解或發生興趣。為了引起公眾對生態環境的興趣,記者喜歡在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的背后,找到一個自私自利的商人、或者一個無恥的貪官、或者一個勇敢的環保主義者的故事。記者喜歡把生態環境的任何變化歸咎于讀者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因素。在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化新聞報道中,記者同樣陷入程式化的套路,只關注表面的東西,而不深究自然本身、系統本身的某些非人性的復雜因素。
其實,在新聞的日常報道和評論中,都可以運用復雜性理論加以分析。幾年前報道說,每8個婦女中,有一個患乳腺癌的可能。這個數字是正確的。但問題是,這個數字會在讀者中引起誤導。首先,這個數字不意味著乳腺癌的死亡率,乳腺癌的死亡率為二十八分之一;乳腺癌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增加的。50歲的婦女,發病率為1/50;85歲的婦女發病率是1/9。一個20歲的女子在30歲前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僅為萬分之四。婦女乳腺癌發病率的增加,還與醫學診斷技術的發展有密切關系,過去很多不容易發現的疾病,今天很容易被診斷出來。此外,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過去婦女常見的疾病減少,反而凸現了乳腺癌的發病率。
9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項有關家庭計劃生育的安全套使用調查發現,安全套的失敗率為10%。問題是這種百分比是如何獲得的,從哪里獲得的。這種調查問的是使用安全套的夫婦,10對夫婦中,差不多有一對的回答是失敗。問題是,這樣的調查,并不能準確和完整地反映安全套失敗的真相。安全套的失敗如果是指泄漏,上述統計就不準確,因為技術專家試驗表明,安全套泄漏事故發生的機率幾乎是零;如果安全套的失敗率指的是懷孕,這樣的統計結果取決于調查對象的年齡、種族、婚姻狀況等許多因素;如果是指性病的傳播,這又取決于安全套在性交過程中的具體使用方法、步驟等因素。
再如,今天人類的主要殺手是心血管病和癌癥。另外,車禍、事故等死亡時有發生。前者死亡者多為老人,而且人數大大超過后者。后者人數雖然比前者少,但是,年齡偏小。因此,后者失去的生命雖少,但是,失去的年齡卻超過前者。再如,現在保健藥品的宣傳與廣告很多,比如前兩年魚油的盛行。報道說,深海魚油對人體的健康特別重要。但是,這種宣傳并沒有具體講清楚這種保健品究竟對人體的哪個部位見效快。再比如,有的房地產廣告說,每月支付5000元就可住上現代公寓,但是,廣告并沒有明確說要付多少個月。廣告設計常常把一些與產品無關的畫面、細節和任務放進來。把一個明星或模特的形象插進一個酒廣告或保健品廣告,插進一個喚起回憶感情的場景,或者用名人形象促銷產品。觀看和閱讀廣告成了一種娛樂。比如用鞏俐做推銷張裕某種葡萄酒的廣告,人們不會去追問鞏俐是不是每天喝這種酒,而是把廣告作為娛樂品欣賞。比如,電視和報刊都有時裝節目或專欄。但是,誰又質疑過時裝節目或欄目的實際意義?時裝的價格?誰會穿這種時裝?再如,住別墅的大款與睡在工棚里的民工在看《花花公子》的封面裸體女子的時候,心理差距又多大?交通肇事死亡與惡性殺人死亡哪個人數多?如何量化當地人與外地人?
在評論新聞事件中,還可運用說謊者悖論觀察復雜的新聞事件。假設,薩達姆或布什說:“我講的話都是假話。”如果這是真話,,他們講的話是假話。如果這是假話,他們講的話就是真話。由此,我們就布什說的“伊拉克擁有核武器”,搜集美國和伊拉克兩國政府的各種聲明和新聞報道,分析究竟誰的謊話更多或者誰的真話更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