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南方系謠言】建國后南京市、江蘇省乃至全國從來沒有忘記、回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段屈辱史,相關控訴、紀念、教育活動曾未中斷。@南方都市報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76年之際,發出了“解放后30多年南京大屠殺曾在國內教育中長期缺失”的誤導報道,用心險惡。不只不要裝懂,誤導者終會誤國。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0081315653_2.html
一、50年代
控訴活動:(注:《南京工礦企業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的經驗及其收獲》,《人民日報》,1951年4月15日。)
1951年2月,6萬余工人舉行了“紀念‘二七’反對美的武裝日本”的示威游行,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是游行示威活動的主要內容。
3月8日,12萬婦女走上街頭,舉行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示威游行,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是游行示威活動的主要內容。
與此同時,在各街巷里弄召開了數以萬計的回憶控訴會、紀念會,據統計,全市有80%以上的人民受到了愛國教育。
媒體研究:
新華社主辦的《時事手冊》是基層群眾了解天下大事、學習時事政策的精神食糧,發行量達數百萬分。在1951年2月20日出版的該手冊第9期上,對日軍侵華暴行的典型案例作了詳細介紹,南京大屠殺作為“日寇在城市中進行瘋狂屠殺的一個著名例子”被列入其中。(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時事手冊》1951年第9期。)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對南京的游行示威及控訴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1951年2月14日,該報以《不共戴天之仇》為題,刊登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屬、北京汽車公司職工劉康麟的慘痛回憶。4月8日,該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中寫道:“人們怎么能夠設想可以叫南京的人民忘記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開始達一月之久的三十萬人的大屠殺?”(注:長江:《擁護締結和平公約,堅決反對武裝日本》,《人民日報》1951年4月8日)
1951年,郭士杰的《日寇侵華暴行錄》由聯合書店出版。作者收錄的日軍暴行比較廣泛,如潘家峪慘案、平陽慘案、揚州萬福橋慘案、重慶大轟炸、毒氣戰、細菌戰、無人區等,“南京大屠殺的慘痛回憶”位居篇首。其中,作者根據當時報刊上的記載,對南京大屠殺重新進行了整理,以“災難的開始”、“殺人的比賽”、“婦女的仇恨”、“不屈的人們”等4個標題,記述了南京大屠殺的全過程,簡要通俗,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4冊中,這樣記述了南京大屠殺:“12月13日,南京陷入敵手。在南京,日本侵略軍對和平居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奸淫,一個多月里,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30萬人”。(注:高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4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版,1958年第2版第一次印刷,第40頁)。
195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起草,經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共同討論,《中國通史—半封建半殖民社會時代(下)教學大綱》(初稿)在第1期的《教學與研究》雜志上發布,以廣泛征求意見。南京大屠殺事件作為“日寇在占領地區的殘暴屠殺和野蠻掠奪”的典型事例,是該大綱第三篇第三目的標題。
二、1960年
控訴活動:
1960年5月13日,南京40萬群眾在新街口、雨花臺等地舉行了集會和示威游行。5月21日,政協江蘇省及南京市委員會舉行了集會。同日,南京市3000多煤礦工人舉行集會,聲援日本三池煤礦工人為反對日美軍事同盟條約而進行的罷工斗爭。(注:《支持日本三池礦工的斗爭,南京三千煤礦工人集會》,《人民日報》1960年5月26日。)
5月24日,南京市下關區、秦淮區、浦口區、市工會、郊區公社以及市烈屬軍屬代表,分別舉行了集會。期間,集會的地點出現了幕府山、草鞋峽、煤炭港等當年日軍進行集體屠殺的遺址,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親屬和大屠殺幸存者控訴日軍暴行。(注:《絕不容許歷史的慘劇重演,南京人民怒斥美日反動派》,《人民日報》1960年5月30日。
媒體研究:
1960年5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絕不容許日本軍國主義者在美國扶植下卷土重來,南京四十萬人大示威》,介紹了幸存者在紀念性的場所講述受害經歷。
1960年南京大學歷史系部分教師生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調查,翻閱了相關的檔案資料,收集了相關的照片,走訪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和見證人,編寫了一本約7萬字的小冊子《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人民日報》為此作了報道。
1961年原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梅汝璈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22輯上發表了《關于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一文。被學者稱為“20世紀60年代發表的一篇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章”。(朱繼光、姜良芹:《試析中國史學界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范式轉移》,《民國檔案》2008年第2期。)
1961年,李新、彭明、孫思白、蔡尚思、陳旭麓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南京大屠殺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述,與胡華的《中國革命史講義》成為高等院校編寫中國現代史教材的藍本。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歷史系所編寫的《中國現代史》教材中,均有南京大屠殺的記述。
1965年,時值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全國各地都舉行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南京也廣泛開展了多種文藝宣傳活動。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了“紀念偉大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展覽會”,展出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當年血洗南京的罪行的照片。照片的說明文這樣寫道:“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后,在一個月內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造成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南京大慘案”。(注:《中國共產黨黨史陳列(民主革命時期)文物資料選編》(3),中國革命博物館(非公開出版)1980年版,第54頁。)
1968年11月,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翻閱梅汝璈《關于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一文后,對他1937年12月的日記重新作了補充:“1937年12月13日,日本獸軍谷壽夫所率領的六師團從中華門攻入南京城內,從那時起六禮拜以內,獸軍殘殺、奸淫,無所不為,據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上說,六星期中南京被屠殺的在20萬人以上。詳見梅汝璈《關于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事件》,載政協《文史資料選輯》22(輯)p16—36.1968年11月楨記”。(注:《竺可楨日記》(第1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179頁。)
三、70年代
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由于中日關系的根本性變化,中國終止了戰后以來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批判,中國媒體中批判日本的言論大大減少。在此情境下,根本不可能對南京大屠殺進行深入、廣泛、系統的揭露和批判。1975年,日中友好舊軍人協會訪問南京時,接待人員總是回避談及日本軍隊的侵略行為,不得已時才敷衍幾句,最后總要補充道:“事情已經過去,這不是日本人民的罪過,責任在一小撮日本軍國主義頭子。”但相關研究和紀念活動從未被忘記和停止。
197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了文革時期停辦的《中國共產黨黨史陳列》(民主革命時期),其中展出一幅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照片的說明文這樣寫道:“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后,在一個月內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造成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南京大慘案”。(注:《中國共產黨黨史陳列(民主革命時期)文物資料選編》(3),中國革命博物館(非公開出版)1980年版,第54頁。)
1979年,國內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學者高興祖在《南京大學史學論叢》第2輯上,發表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斥鈴木所謂“南京大屠殺等于虛幻”的謬論》。同年,南京大學歷史系于1962年編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被重新修訂后內部出版,書名改為《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該書第八章以“駁斥‘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謬論”為題,對鈴木明的論點、論據逐一進行了批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