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和偽造歷史是敵對勢力搞煽惑的重要手段
在現實領域內,敵對勢力主要針對社會上的一些不如意現象進行渲染、蠱惑和造謠,直接煽動不滿。在涉及到未來的問題上,反華勢力主要采取危言聳聽的“唱衰”方式,以動搖人們的信心并制造恐慌。
在歷史領域,一些居心險惡者則主要采取以史喻今的手段,雖看似不很露骨,甚至有時打著“公正看待”、“恢復客觀原貌”的幌子,其實質卻是要對中國革命誕生的新中國采取“斷根”式的打擊。
改革開放后國內糾正過去“左”的傾向,客觀地評價了國民黨政權和一些舊社會人物的歷史作用,并落實了一些優待政策。有些敵對勢力便利用這一點,煽動人跳到另一個極端,在網絡上用大量貼子歌頌過去被中國革命推翻的反動政權。
蔣介石集團當政時政治極度腐敗,經濟上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最終被人民推翻,對此老一輩人都有目共睹,實在難以找到能夠吹噓的地方,這些人便只好著重圍繞抗日戰爭來貼金。近年網絡上出現大量夸大和造謠吹捧國民黨抗戰的文章和幌子,如此竭力進行美化,其的的其實也很清楚──如此有功的頭面人物和政權,將其推翻豈不是沒有合理性了嗎?
敵對勢力為美化當年革命的對象,這些年到了不遺余力的程度,如在網絡上稱贊舊上海黑社會老大、頭號流氓頭子杜月笙如何“扶危濟困”和“抗戰有功”,并說以四川袍哥老大身份稱霸一方的劉文彩是“造福鄉里”。連被河南人民痛恨為“水、旱、蝗、湯”禍首,且在國民黨內也因抗戰喪師失地聲名狼藉的湯恩伯,也被捧為“抗戰名將”。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這些人如此偏愛舊中國反動黑暗勢力的代表,不就是為了否定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立的必要性嗎?
與此同時,一些別人用心者對中國革命的領袖和人民軍隊又極力攻擊之能事,其手法除了造謠外,又是抓住一些缺點進行夸大渲染。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成就,敵性網站的發貼者卻患有“選擇性失明”,或者故意進行歪曲。在一些惡意宣傳下,部分有糊涂認識的人也散布抗美援朝戰爭“不該打”的謬論,又有人認為中印邊界反擊戰“白打了”。不大了解真相歷史的年輕人如果相信了這些蠱惑,歷史觀和政治理念真就會出現黑白顛倒。
先人便稱“亡人之國必先亡其史”,敵對勢力在歷史領域進行的心理攻勢,恰恰是要否定和斬斷新中國的思想根基。網絡上的這類言論,很多已遠遠超出不同觀點爭鳴的范疇,其險惡用心其實已是昭然若揭!
在網絡上展開批駁反擊才能爭取主動
對敵對勢力采取的網絡心理戰,固然應有必要的攔阻措施,采取揭露和澄清真相的措施則更為重要。讓人們知道什么是虛假信息的同時也說明真相,這樣才能增強免疫力。
在心理輿論戰中要采取積極防御,我國的相關部門就應建立自身的反擊能力,同時還應發揮廣大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2008年奧運會前,中國在海外的廣大留學生曾以網絡廣泛宣傳的形式,并采取了靈活機動和豐富多彩的方式,在國際上狠狠回擊了反華勢力就西藏問題的攻擊,初顯出網絡上主動反擊的威力。
發動人民群眾打人民戰爭,是中國革命形成的傳統優勢,在網絡上打擊有害信息和回擊反華勢力的輿論心理戰,同樣也應發動專業人員和廣大熱愛祖國的網民,在今后的輿論心理戰中對敵對勢力的讕言露頭就打,及時向網民揭穿其謊言,按一些網民的形象說法是群起圍剿“網特”,才能改變被動局面。這樣以“軟”、“硬”兩手并重,我們建設起的國家就不僅有高樓大廈,還能有強大的精神脊梁,面對政治風浪時也才能不出大亂子。
(《環球視野》摘自《淘盡百戰評說古今》)
鏈接:文化自卑的結果是歷史虛無主義
胡鍵
文化自卑是一種在對待自身文化價值上的輕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和心理。中國文化自卑感產生于鴉片戰爭以后,首先是從器物文明上感覺到中國文化的落后性,感知到西方的船堅炮利是中國農耕文明所不及的。于是,中國知識分子提出“師夷長技”的口號,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文明。經過30余年的洋務運動,應該說,中國在器物文明的學習上取得不小進步,不僅在中國建立了一定近代工業的基礎,而且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然而,中國在甲午海戰中仍然是慘敗。于是,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器物文明的學習是不行的,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在學習西方制度文明的過程中同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無論是康梁變法還是孫中山通過“揖美追歐”來實現“舊邦新造”,最后都失敗了。這就表明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僅僅停留在制度學習本身之上也是不行的。
事實上,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學東漸和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對抗中的一次次失敗,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評價越來越低,特別是隨著民族危機的一次次加深,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失望也日益加重。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社會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所難免。但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一開始就直指中國傳統文化,到“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集中表現為對中國文化的徹底否定,甚至產生了對民族文化的罪惡感和“贖罪”意識,文化自卑程度之深甚至對中華民族在種族方面的品質也產生了懷疑。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學術界一度出現要求廢除漢字、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等文化現象。
時至今日,這種文化自卑感依然在許多方面表現出來:首先仍然是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認為文化的歷史包袱太沉重是中國現代化無法真正取得突破的根源;其次是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不自信,認為沒有接受西方的“普世價值”,中國現代化最終要陷入困境;再次是否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來自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模式,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跡實際上是采用西方市場經濟而取得的,因而沒有所謂的“中國特色”,等等。
文化自卑的結果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近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在研究春秋戰國歷史時,總結一條重要經驗:欲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所謂“滅其史”就是滅掉它的文化。文化自卑導致的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就是自己滅掉自己的歷史、滅掉自己的文化。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有諸多的弊病,如林語堂從國民性的角度概括中國文化的弊病:忍耐性、散漫性、老滑性;魯迅認為中國文化的是“吃人”和“被吃”,并號召“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陳獨秀認為,中國文化的弊病在于陳腐的思想與學說,甚至認為這是“實為制造專制帝王之根本原因”;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由“早熟之病”引發出幼稚、老衰、不落實、落于消極亦在沒有前途和曖昧而不明爽五大弊病,等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中沒有可值得借鑒的東西,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諸多優秀的部分在今天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仍然值得吸收,在加以現代化的改造之后,能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與過度批判,只會導致當今中國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02期,摘自《不要誤讀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