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在重大的國際事件的報道上,只能看到一個畫面,聽到一種聲音,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全球性媒體的籠子里了。這就是帝國新聞傳播的模式。
新聞來源的集中是全球化過程中媒體集中的后果。從商業的角度看,20多年前,美國全國的報紙、電臺、電視臺,控制在約50家媒體集團中,今天美國全國的媒體被7家大媒體集團控制。若美國的“宣傳主管部門”召開辦公會議,大概有七、八個人參加。西方人常常批評說中國的宣傳主管部門會議決定了中國媒體的議程。但是,在媒介市場化和商業化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相信中國宣傳主管部門能有效地控制國內的黨報或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可是,對于商業化、娛樂化及財經類的報紙、電視頻道和欄目,卻難說。但是,如果全世界七大媒體集團的CEO在一起開會,就一個國際事件決定一項議程,他們可能會控制或影響包括中國某些媒體在內的全球各國媒體。這七家媒體集團的CEO構成了指揮和操縱全球各地媒體的“七人全宣部”(全球中央宣傳部)。
如果媒體被少數精英控制,新聞傳播將會出現新聞專制。人們在媒體上,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媒體會由民主變成反民主。在帝國傳播時代,媒體為了維護大公司和跨國公司的利益,甚至會不惜埋葬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例如,2001年7月在意大利熱納亞西方8國首腦會議的會場外發生了10萬知識分子、學生、新聞記者、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平抗議全球化的示威游行,軍警開槍鎮壓,一個意大利青年學生被擊斃。對這場轟轟烈烈的示威中國媒體幾乎沒有什么報道,西方媒體的報道也是十分吝嗇。西方媒體的報道焦點不是放到抗議群眾提出的要求和呼聲上,而是放在少數抗議者焚燒汽車上,并在報道中引用警方的話強調被打死的意大利青年是個吸毒者,以此暗示參加示威的人群的不合法性和不值得同情。而與此同時,西方和中國媒體卻把整版整版的篇幅用來報道西方首腦們在會上為全球化唱贊歌的聲音。
由于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人們要想獲得完整真實的信息、人們要想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都受到了這些利益集團的限制——或者是被埋葬、或者是被忽視、或者是被曲解。筆者在華出版的《網絡記者》這本書中曾樂觀地預言,互聯網會帶來一個真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網絡會打破媒體集團和全球媒體對新聞流通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壟斷和控制。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這樣一個網絡民主的傳播社會遠遠沒有到來。隨著網絡泡沫的破滅,剩下來的是那些背后擁有強大的商業資本支撐的網絡媒體和網站。網絡媒體最終生存下來的力量不僅僅是靠技術,更需要的是經濟資本和政治資本。政治資本主要指全球化意識形態和全球傳播大輿論環境的支持。
在全球傳播時代,許多人把媒介看成現實,相信媒介上傳播的就是真實的。但是,隨著人們媒介素質的提高,人們開始發現,新聞傳播正在變成一種操縱和選擇過程。新聞學是什么藝術呢?新聞學是刪減和選擇的藝術。編輯記者不斷地把收到的信息壓縮到最小空間或時間刊出或播出。刪減過程就是一個選擇過程。什么樣的話放到直接引語中?要在哪一點上給讀者帶來沖擊?哪一種信息要放在導語中強調,哪一種信息不需要在報道中強調?記者的稿件到了編輯那里,編輯決定標題字號的大小,兩行標題或是通欄標題,用不用黑體?以及配不配照片,配發的照相是正面的、負面的、還是中性的?新聞排發在頭版還是報屁股?這些都是議程設置和價值判斷。
由此可見,很難找到一條純客觀的新聞。客觀報道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新聞自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沒有絕對的客觀和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新聞自由應該是這樣的:CNN報道薩達姆被捕,布什對此發表半個小時演講,與此同時,CNN還需要在同一屏幕上給薩達姆半個小時的演講時間,請他對自己的被捕發表評論。這樣一種新聞自由和客觀報道無論在技術上和政治上都是無法實現的。無法實現純粹的新聞自由是因為新聞本身不是絕對的,新聞是相對的。新聞的價值判斷受制于新聞發生的地點、媒體所在地、媒體的受眾構成等因素。因此,CNN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受眾需要出發,播出的新聞對美國是重要新聞,但是對于中國觀眾來講就不一定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