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輿論戰爭

高鐵現劣質槽道媒體反攻鐵道部解救德企哈芬

宗和 · 2012-06-0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按:滬昆高鐵湖南段槽道出現分化現象,產品采購自德國企業哈芬,經查哈芬提供的槽道不是德國原產,而是在中國生產,而且沒有達到中國標準。此事,中國某些媒體非但不去指責德國企業,反而攻擊所謂的鐵道部采購腐敗。中國大宗采購本就是崇洋媚外,巨額經濟刺激計劃最后卻肥了外資企業,資本的本質就是追逐利潤,市場機制下,所謂的“洋貨”一樣會唯利是圖,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反思檢討的。

  滬昆高鐵湖南段槽道采購自德國公司 已出現粉化現象

  來源:重慶晨報

 

  號稱德國原產的哈芬槽道竟在北京造,被檢出質量不合格,鐵路部門已開始調查

 

  一輛奔馳車按照夏利的速度跑,你覺得合理嗎?當中國專家為高鐵降速鳴不平時,媒體曝光“滬昆高鐵使用德國哈芬槽道被檢出不合格”。

 

  “原產的哈芬槽道質量不錯,材質為不銹鋼;但現在中國銷售的哈芬槽道并非德國原裝產品,在國內為節省成本,哈芬槽道材質用的是碳鋼。不銹鋼和碳鋼價格相差1倍左右,質量更是相差一大截。”參與高鐵滬昆線施工的一位技術人員日前表示。目前,此事引起鐵路部門高度重視,已開始調查。

 

  業務員承認槽道在國內加工

 

  記者獲得的一份舉報錄像顯示,所謂德國原產的哈芬槽道,其鍍鋅是在中國國內完成的。此前德國哈芬一直強調其產品全部為德國原產。

 

  在北京亦莊、三河都有哈芬國內代加工工廠,在位于北京亦莊的北京金宇通暉有限責任公司內,印有HTA52/34-12標簽的槽道正在進行鍍鋅加工。記者致電北京金宇通暉有限責任公司,一位業務員在電話中承認德國哈芬槽道由金宇通暉加工。

 

  據業內人士稱,現在所謂德國進口的哈芬槽道,幾乎全部是在國內生產的,并沒有按照嚴格鍍鋅工序進行。

 

  中國市場讓哈芬看到商機

 

  德國哈芬在世界建筑領域享有盛譽。2005年,哈芬預埋槽道首次由中鐵第四勘探設計院引入武廣高鐵使用。同年,哈芬亞洲代理商———香港高維公司授權大陸的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代理銷售。直到2009年,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演變成了郎聯(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開始銷售朗聯品牌的預埋槽道。2007年,香港高維又授權深圳方瑞應用材料有限公司,對中國高鐵滬昆線湖南段和貴州段銷售。2008年后,中國高鐵進入高速發展期,擬在2020年實現建成1.8萬公里的目標。廣闊的中國市場讓哈芬看到了巨大商機。哈芬收購了香港高維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哈芬北京建筑配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均是石永信。

 

  哈芬北京建筑配件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石永信還在國內注冊了不同類型的貿易代理公司,北京高德維貿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沒達到國內標準,相當危險

 

  在滬昆線湖南段上,記者親眼目睹哈芬槽道粉化的現象,據工地一位技術人員稱,鋅層粉化的現象在哈芬槽道頻頻出現,當粉化率超過50%,鋅層防腐的功能就失效了。

 

  記者之前拿到兩份檢測報告,不約而同指向了同一個結果。第一份是由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的疲勞檢測報告顯示,標有哈芬HTA52/34槽道在經過頻率3HZ,載荷大小為22±6.6KN的實驗方法下,該槽道在321826次時發生裂紋,完全不滿足鐵道部設計院在設計標準中50萬次的標準要求,檢測報告說明此槽道疲勞性能完全不合格。第二份報告為公安部天津國家固定耐火系統和耐火構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有關耐火高溫檢測報告,報告顯示,針對標有哈芬槽道HTA52/34和T型螺栓進行90分鐘耐火測試,按照隧道耐火試驗RABT升溫曲線進行升溫,樣品通過了“T”形螺栓承載力4KN,耐火試驗進行到59分鐘時,槽道承載力喪失,從而未達到90分鐘要求并認定樣品為不合格產品。針對高鐵這么大的工程,沒有達到國內相關標準的產品仍被使用,結果是相當危險的。據中新社

 

  關注>

 

  哈芬市場占有率約70%

 

  滬昆線采購金額8000萬

 

  以滬昆線為例,12個標段的隧道總長度為333公里,每公里隧道使用400米預埋槽道,按照哈芬槽道每米650元售價計算,僅滬昆線槽道采購金額就高達8000多萬元。整個中國高鐵槽道市場據保守估計約為十幾億元,德國哈芬的市場占有率約為70%。

  梁瑜:“山寨”哈芬事件能否倒逼鐵路部門改革?

  來源:中國經濟網

  我國高鐵廣泛采用的德國哈芬原裝槽道近日被曝抗疲勞、耐火等性能不符合標準,且在投標時并未送檢及出示相關檢測報告。除此之外,其“原裝進口”的身份也被指實為“Made in China”。“山寨”哈芬槽道在中國占有近50%的市場份額,德國總部是否知情?人民網(603000,股吧)早在去年12月就曾報道過此事,后無下文,哈芬是如何公關的?(5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

  哈芬擅長公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會打點到,且出手闊綽,”不知此次劣質槽道事件是不是還會不了了之?就在近日,高速列車科技發展“十二五”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透露,“十二五”末,中國高鐵列車試驗時速將達到500公里左右。重速度不重質量造就高鐵爆炸式的發展,不知多少人敢拋卻性命乘坐這可能飛奔向“天堂”的列車?

  德國哈芬原是在世界建筑領域享有盛譽的老品牌,為什么一入中國反而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是洋品牌水土不服、“南橘北枳”,還是說只能入鄉隨俗、在質量上打折扣才能有市場競爭力?既然德國總公司并未授權任何一家公司在中國生產哈芬槽道,那這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的代工廠家為什么能毫發無傷地存在?他們又怎么能通過層層質檢獲得鐵路部門的青睞?

  其實,哈芬能屢屢中標,除卻頂著“世界知名品牌”的光環外,更多的與鐵路部門招標信息不透明、不公開有關。很顯然,市場上同類產品不只一家,山寨哈芬能占近一半的市場份額,無疑是綁定了鐵路部門這顆“搖錢樹”。鐵路作為壟斷行業,能獲得較為優厚的投資支持,再加上其建設工程浩大、牽連的項目較多,往往成為各種資本、權力的利益博弈點。鐵道部又集采購、運營、監管于一身,因而,招標中出現丑聞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問題是,如今山寨哈芬槽道質量堪憂,一來,山寨版必然憑其價格優勢擠壓正品,擾亂正常的槽道市場;二來,劣質產品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也會給高鐵建設造成隱患。若現有的招標體制不改變,鐵路部門依然憑借其壟斷地位掌握生殺大權,任由山寨廠家和鐵路部門的相關人員進行暗箱操作,那么“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高鐵出行甚至說乘火車出行都將是一件令人心驚膽戰的事情,而更為嚴重的是,鐵路建設將會失信于民。

  近日,鐵道部公布了準入民間資本細則,讓人看到了鐵道部的積極改革之態。鼓勵民資投入鐵路建設,也是引進一種競爭機制,有試圖改變一家獨大之意,但能從多大程度上帶來改變,還尚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山寨哈芬槽道事件得不到很好解決,鐵路系統貓膩頗多的招標體制沒有顯著改變,鐵路政企合一的體制結構仍如鐵板一塊難以撼動,那么民間資本的引入與否都意義不大,而更有可能的是,民間資本不過成了鐵路系統的“提款機”。(梁瑜)

  葉檀:腐敗與造假釀造中國高鐵豆腐渣工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葉檀

  要不要造高鐵?要!要不要反腐敗?要!當高鐵一樁樁貪腐案被披露,其否定的并不是高鐵,而是高鐵的投資與監管模式。腐敗與造假正在釀造中國高鐵的豆腐渣工程。清算高鐵貪腐方興未艾,因為國際造假者將中國高鐵當成唐僧肉。

  一份份曝光報告,使德國老牌企業哈芬公司陷入信用泥淖。這家成立于1929年的百年老店,其生產的預埋槽道在世界鐵路領域占有份額為第一,但該產品進入中國僅4年即告“跳水”。目前,哈芬槽道起碼面臨中國媒體強有力的三項指控。

  第一,哈芬產品質次價高。目前關于哈芬集團產品檢測不合格的報告,第一份是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金屬及化學研究所的疲勞檢測報告;第二份是公安部天津國家固定耐火系統和耐火構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有關耐火高溫檢測報告;第三份是國家鋼鐵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針對哈芬槽道的疲勞試驗檢測報告以及最小拉力檢測報告。上述檢測報告顯示,其疲勞試驗、最小拉力及耐火時效等技術指標,均不符合鐵道部設計院有關此類甲控物資招標書的標準。此前有報道稱,在尚未完工的滬昆線上,一些尚未安裝的哈芬預埋槽道的鋅層被發現出現了“粉化”現象,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哈芬槽道處于壟斷地位。據《財經網(博客,微博)》披露,有槽道供應商指出哈芬進入中國市場不到4年,壟斷了國內高鐵槽道市場90%的份額,一說占比70%。以滬昆線為例,12個標段的隧道總長度為333公里,每公里隧道使用400米預埋槽道,按照哈芬槽道每米650元售價計算,僅滬昆線槽道采購金額就高達8000多萬元。整個中國高鐵槽道市場保守估計為十幾億元,德國哈芬的市場占有率約為70%。哈芬槽道售價比國內產品高三分之一,國內工程多支付數億元,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第二,所謂的百分百洋產品可能由中國代工企業制造,在國內鍍鋅。媒體披露,國內所使用的哈芬槽道并非德國原裝產品,在中國使用的材質并非不銹鋼,而是碳鋼,價格降低一半,哈芬對代工企業壓價兇狠。“在北京亦莊、三河都有哈芬國內代加工工廠,在位于北京亦莊的北京金宇通暉有限責任公司內,印有"HTA52/34-12"標簽的槽道正在進行鍍鋅加工。”國內廠家代工,國內鍍鋅,而中國鐵路建設單位支付的是原產地價格。

  第三,這家洋品牌中西合璧,出色的本土公關能力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據報道,哈芬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大多是代理公司,只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產品由哈芬的三家企業提供。

  代理商是否有可能為獲得高額差價以低質產品李代桃僵?很有可能。2005年,哈芬亞洲代理商香港高維公司授權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代理銷售;2009年,北京安客事必達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演變成了郎聯(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開始銷售朗聯品牌的預埋槽道。

  2008年后,由于商機巨大,哈芬收購了香港高維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哈芬北京建筑配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石永信。據說這位石永信神通廣大,中德雙方通吃,如果循此線索,相信必然大有收獲。哈芬在國內采取經銷商代理制,其利潤的40%到50%給了經銷商,經銷商各顯神通的好處顯而易見。有沒有可能是經銷商在高差價激勵下大舉 “公關”?也有可能。

  看來,是德國哈芬不了解中國市場的貓膩,代經銷商受過?實在是低估了跨國公司的能力,作為一家近百年的老店,對產能與市場心知肚明。事實上,哈芬北京屢次澄清原產地,5月31日,哈芬(北京)建筑配件銷售有限公司發表聲明,稱在中國銷售的所有哈芬品牌預埋槽道全部產自德國,有“原產地證明”和“質量保證書”作為證明。這份聲明推翻所有指控,聲稱媒體的檢測不符合規范,而他們自己的檢測又得不到公眾的信任,對媒體披露的“粉化”現象一字不提。沒有獨立第三方的羅生門質量事件,再次上演。缺乏有公信力的機構,成為造假者制造羅生門事件的最大庇護傘,洋品牌也難洗三聚氰胺嫌疑。

  筆者絕不是以洋三聚氰胺為國產三聚氰胺辯護,但品牌克隆已經肆無忌憚,上網搜索,許多國內企業都在招攬“哈芬槽”經銷商。是的,有一天,也許中國所有的槽道都會被冠名哈芬,就像幾乎所有的浙江茶都被冠名龍井一樣。

  公司失控的管理,瘋狂公關下的產能不足,對山寨產品高差價的追逐,對中國質量監督體系的蔑視,利欲熏心對人命無底線的踐踏,沒有底線,沒有獨立的監管,三聚氰胺無處不在,無論土洋。我們有一系列選擇產品的嚴格流程,有詳盡的技術標準,卻無法擺脫毒素的侵害。也許在30年后,面對高發的事故,我們才會低頭,懺悔曾經的瘋狂。(全文完)

  發改委擬發文制止4萬億工程采購中歧視國貨現象

  2009年06月15日 07:39:54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投向構成(圖表)

  我國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而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資對中、外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塊“誘人的蛋糕”。參與政府采購的內、外資企業都卯足了勁要從4萬億工程采購中分得一杯羹。

  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6月1日迅速做出回應,在其官方網站《答記者問》一文中指出,目前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國貨與外貨的博弈,讓4萬億工程的政府采購問題第一次暴露天下。

  與此同時,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國家發改委也在起草有關政策文件。

  中國“排外”了嗎?

  伍德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前發表的言論,讓“4萬億的政府采購”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5月末,全球領先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蘇斯蘭和通用電氣,參與中國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結果在第一輪競標結束后都遭淘汰。于是,伍德克發表了上述評論。

  伍德克稱,中國政府制定的風力發電項目投標標準,只關注渦輪發電機的單位價格,而排除了其他國家在風電項目招標時考慮的使用壽命、回報率等因素,使外國供應商難以勝出。

  由于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不久前的歐洲“承諾之旅”簽下的 13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已經讓整個歐洲興奮不已,此時伍德克的另類聲音,即刻在國內學者和官方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渦輪訂單一事,外方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我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項目中,并未制定有關‘排外’的任何條款和細則,即使在政府投資項目中,比如基建投資、道路建設等實行招投標,也是讓中外企業同臺競爭。”

  不僅僅是學者對外方的表態不滿,中國官方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答記者問》尖銳地指出,“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反應強烈。”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副會長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外資企業希望4萬億的投資項目也能向他們進行招投標,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把外資關在門外,而是國內的不少用戶把中國制造的企業關在了門外。這是現在我們主要應該克服的歧視性心態。”

  國家發改委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歧視國貨”說,恰恰反映了眼下政府采購的現狀。

  國貨在招投標中遭受歧視

  針對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裝備制造業在招標采購中存在的歧視問題,陸仁琪感同身受。

  “這種歧視指的是一些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招標的標書中明確寫上‘曾經有生產和使用業績’,也就是要求國內企業不僅有制造能力,而且還有制造的經驗和用戶的使用經歷,這就在客觀上給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設立了一個門檻,把這些國內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領域原來是空白的,并沒有這方面的業績,這樣就限制住了國內的自主品牌的使用。” 陸仁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這些做法明顯違反相關法規,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予以制止。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金融危機以來,機械工業產銷情況和發展態勢并不樂觀。目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管理的汽車、建工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機械等13個大行業中,除了個別行業有增長外,總的增速呈下滑趨勢,今年1至4月下滑了21%。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減少,外需不夠。這就需要用擴大國內需求來轉移原來國際上的產能。”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他們寄希望拉動內需的4萬億投入以后,可以讓裝備制造業在國內進行采購,以改變該行業業績下滑的趨勢。

  但是目前4萬億采購大單中,用戶歧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現象,卻很讓她憂慮。

  “目前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國內的一些重大裝備跟國外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包括我們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企業內部生產的機床,要是給內部的汽車廠用,汽車廠也是有點疑惑,他們也是希望用進口的國外的成套生產線,甚至汽車上面的磨具,他們也都希望是進口磨具。”陸仁琪說。

  “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陸仁琪一針見血地指出,首先,由于人民幣升值,從價格上買外貨也不見得比國貨貴多少,在價格上國內產品并沒占多少優勢;其次,對于進口的一些設備,有的是符合我國給予鼓勵進口目錄的,按政策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對用戶來說,既能享受免稅,又能享受政府的進口補貼,當然就選擇用國外產品了。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了歧視國內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現狀。” 陸仁琪副會長告訴記者,要改變這種現狀,國家要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對政府采購要進行監督。

  6月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9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

  通知還要求,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必須在采購活動開展前,按照國家規定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

  “發改委發文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是非常合適宜的,尤其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利。”陸仁琪說。

  但是,官方文件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會不會導致國際上所謂的“貿易保護”嫌疑?

  專家建議:“政府首購國貨”

  “對優先采購本國產品要有硬性規定。這是國際慣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貿易保護。” 財政部《中國政府采購》雜志社社長王曉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王曉光向記者分析,各國的《政府采購法》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向著本國的產品,如《美國購買法》規定政府采購必須至少購買50%國內原材料和產品。澳大利亞對環境產品采購更嚴格,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外國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

  “我國政府采購對洋貨的必要設限是應該的,而且也是跟《政府采購法》相吻合的。”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我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購法》第十條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相關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

  然而遺憾的是,從采購活動的現實來看,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

  “目前看外貨在中國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國內的汽車自主品牌入圍政府采購的‘綠色清單’都很難。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采購專揀洋貨買,揀貴的買,甚至公開拒絕國貨。”王曉光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當一種高新技術產品初次投放市場時,用戶為了保險起見,一般是不會主動購買的。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歧視國貨的現象,陸仁琪提出了“政府首購國貨”的觀點。

  “針對國內的首臺首創產品,國家應該建立信用保險的機制,應該通過招投標給予一些勉勵機制,比如給予使用首臺首創產品的用戶以適當補貼,使得用戶能夠大膽地使用國產的自主品牌裝備。”陸仁琪認為,國內首臺首創產品,更需要政府采購予以扶持,政府通過優先購進、優先使用的示范效應,可以促進社會消費,否則即便國貨再好,也難有市場競爭力。

  《中國經濟周刊》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門研究起草有關政策文件,堅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維護公平競爭的招投標市場環境。(

  

  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投向構成(圖表)

  我國自去年11月開始逐步實施“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以來,全國的基建、道路投資等工程紅紅火火地展開。而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資對中、外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塊塊“誘人的蛋糕”。參與政府采購的內、外資企業都卯足了勁要從4萬億工程采購中分得一杯羹。

  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中失利,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似乎有意將外國供應商排除在其4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緊接著,國家發改委6月1日迅速做出回應,在其官方網站《答記者問》一文中指出,目前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國貨與外貨的博弈,讓4萬億工程的政府采購問題第一次暴露天下。

  與此同時,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國家發改委也在起草有關政策文件。

  中國“排外”了嗎?

  伍德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前發表的言論,讓“4萬億的政府采購”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5月末,全球領先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蘇斯蘭和通用電氣,參與中國逾50億歐元的25臺風力渦輪發電機訂單競爭,結果在第一輪競標結束后都遭淘汰。于是,伍德克發表了上述評論。

  伍德克稱,中國政府制定的風力發電項目投標標準,只關注渦輪發電機的單位價格,而排除了其他國家在風電項目招標時考慮的使用壽命、回報率等因素,使外國供應商難以勝出。

  由于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團不久前的歐洲“承諾之旅”簽下的 130億美元的采購大單已經讓整個歐洲興奮不已,此時伍德克的另類聲音,即刻在國內學者和官方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渦輪訂單一事,外方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我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項目中,并未制定有關‘排外’的任何條款和細則,即使在政府投資項目中,比如基建投資、道路建設等實行招投標,也是讓中外企業同臺競爭。”

  不僅僅是學者對外方的表態不滿,中國官方也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答記者問》尖銳地指出,“目前在裝備制造業招標采購活動中,通過在招標文件中設置歧視性條件違法限制國產設備使用的做法比較突出,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反應強烈。”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副會長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外資企業希望4萬億的投資項目也能向他們進行招投標,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把外資關在門外,而是國內的不少用戶把中國制造的企業關在了門外。這是現在我們主要應該克服的歧視性心態。”

  國家發改委不經意間所流露出的“歧視國貨”說,恰恰反映了眼下政府采購的現狀。

  國貨在招投標中遭受歧視

  針對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裝備制造業在招標采購中存在的歧視問題,陸仁琪感同身受。

  “這種歧視指的是一些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招標的標書中明確寫上‘曾經有生產和使用業績’,也就是要求國內企業不僅有制造能力,而且還有制造的經驗和用戶的使用經歷,這就在客觀上給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設立了一個門檻,把這些國內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領域原來是空白的,并沒有這方面的業績,這樣就限制住了國內的自主品牌的使用。” 陸仁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這些做法明顯違反相關法規,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予以制止。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金融危機以來,機械工業產銷情況和發展態勢并不樂觀。目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管理的汽車、建工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環保機械等13個大行業中,除了個別行業有增長外,總的增速呈下滑趨勢,今年1至4月下滑了21%。

  “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減少,外需不夠。這就需要用擴大國內需求來轉移原來國際上的產能。”陸仁琪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他們寄希望拉動內需的4萬億投入以后,可以讓裝備制造業在國內進行采購,以改變該行業業績下滑的趨勢。

  但是目前4萬億采購大單中,用戶歧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的現象,卻很讓她憂慮。

  “目前裝備制造業的用戶在國內的一些重大裝備跟國外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還是愿意使用國外的產品。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包括我們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企業內部生產的機床,要是給內部的汽車廠用,汽車廠也是有點疑惑,他們也是希望用進口的國外的成套生產線,甚至汽車上面的磨具,他們也都希望是進口磨具。”陸仁琪說。

  “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陸仁琪一針見血地指出,首先,由于人民幣升值,從價格上買外貨也不見得比國貨貴多少,在價格上國內產品并沒占多少優勢;其次,對于進口的一些設備,有的是符合我國給予鼓勵進口目錄的,按政策規定可以享受免稅。對用戶來說,既能享受免稅,又能享受政府的進口補貼,當然就選擇用國外產品了。這也從客觀上造成了歧視國內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現狀。” 陸仁琪副會長告訴記者,要改變這種現狀,國家要從政策上進行調整,尤其是政府相關部門對政府采購要進行監督。

  6月4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9個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

  通知還要求,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的,除需要采購的工程、貨物或者服務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等法定情形外,應當采購本國產品。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必須在采購活動開展前,按照國家規定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

  “發改委發文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是非常合適宜的,尤其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利。”陸仁琪說。

  但是,官方文件強調優先購買國貨,會不會導致國際上所謂的“貿易保護”嫌疑?

  專家建議:“政府首購國貨”

  “對優先采購本國產品要有硬性規定。這是國際慣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貿易保護。” 財政部《中國政府采購》雜志社社長王曉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王曉光向記者分析,各國的《政府采購法》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向著本國的產品,如《美國購買法》規定政府采購必須至少購買50%國內原材料和產品。澳大利亞對環境產品采購更嚴格,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外國供應商進入本國政府采購市場。

  “我國政府采購對洋貨的必要設限是應該的,而且也是跟《政府采購法》相吻合的。”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我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購法》第十條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其相關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

  然而遺憾的是,從采購活動的現實來看,這些規定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執行。

  “目前看外貨在中國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國內的汽車自主品牌入圍政府采購的‘綠色清單’都很難。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采購專揀洋貨買,揀貴的買,甚至公開拒絕國貨。”王曉光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當一種高新技術產品初次投放市場時,用戶為了保險起見,一般是不會主動購買的。針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歧視國貨的現象,陸仁琪提出了“政府首購國貨”的觀點。

  “針對國內的首臺首創產品,國家應該建立信用保險的機制,應該通過招投標給予一些勉勵機制,比如給予使用首臺首創產品的用戶以適當補貼,使得用戶能夠大膽地使用國產的自主品牌裝備。”陸仁琪認為,國內首臺首創產品,更需要政府采購予以扶持,政府通過優先購進、優先使用的示范效應,可以促進社會消費,否則即便國貨再好,也難有市場競爭力。

  《中國經濟周刊》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門研究起草有關政策文件,堅決制止限制國產設備使用做法,維護公平競爭的招投標市場環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bug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8.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9.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10.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中文少妇专区 |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 | 日韩成人AV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AV的 | 五月天综合网在线欧美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