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鵬 厲彥龍
摘要:本文以大學生為對象,考察了基于互聯網的基督教傳播的情況,發現境內外的教會組織、網絡宣教士、網上基督徒、“神棍”和“網絡水軍”是網絡基督教傳播的主體,門戶網站、社區論壇、博客空間、社交網絡是網絡基督教傳播的基本形式,教義和文化、重大新聞資訊及評述、現實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線下活動的信息和通告是網絡基督教傳播的主要內容。這樣的傳播,使宗教網絡化的軌跡日益明顯,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提出了挑戰。
一、研究的背景、對象和方法
互聯網正在改變整個世界,也使宗教獲取了新的天地。各大宗教組織和個人紛紛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界限、跨越文化障礙的傳播特性,在方寸屏幕上構筑起神圣的信仰殿堂。這既方便了非信徒了解宗教,擴大宗教的社會影響,又方便了無暇去宗教活動場所的信徒在網上參加宗教活動,通過虛擬空間完成宗教功課、結交教內外朋友。
對于宗教與網絡的聯姻,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的看來多為哲學的思辨、神學的反思、社會學的記錄、政治學的關注、技術層面的探索,能夠真正把網絡宗教傳播放置到世俗化、去魅化的現實社會中,放置到滲透和反滲透的意識形態斗爭中,通過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而產生的論著尚不多見。有鑒于此,我們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詳細考察了基于互聯網的基督教新教(以下簡稱“基督教”)在他們中間傳播的情況。之所以選擇大學生和基督教,主要有兩點考慮:第一,基于互聯網的宗教傳播一定要以網絡為介質,而使用網絡是有一定的知識和文化素質要求的。在我國,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的最大用戶群,他們最有激情和動力,也最有條件和機會接觸包括宗教在內的各種網上信息。第二,在當代大學生中,發展勢頭最猛、影響最大、信徒最多的當屬基督教。而包括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尤為注重利用互聯網為其服務。早在1988年羅馬教皇就提出,利用國際互聯網帶來的契機去實現教會的使命,開展“一場新的傳播福音運動”。
為了開展本研究,我們長時間掛在網上,一是利用網絡文獻法,借助網絡搜索引擎的便捷,大量搜索與基督教有關的文獻資料,全面把握網上的基督教信息及其傳播動態;二是利用網絡觀察法,通過瀏覽基督教的門戶網站、社區論壇、博客空間、互動群組等,觀察網上基督教傳播的主體構成、基本形式、主要內容,了解大學生參加的線上線下宗教活動;三是利用網絡訪談法,以慕道者或信徒的身份加入一些基督教的社區論壇、互動群組,同活躍于其間的大學生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掌握他們參與網絡宗教活動的動因、對網絡宗教信息的態度、受網絡宗教傳播的影響等。
二、傳播的主體
與現實社會宗教傳播的主體相比,基于互聯網的基督教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
教會
在現實社會的基督教傳播中,教會一直是最重要的傳播主體。在互聯網時代,“教會如何因應這快速、多變且超越時空的新文化,駕馭網絡科技、發展網上福音事工,是急不容緩的一環”。正如致力于“在未得之民中進行長短期宣教”的美國“大使命中心”的刊物載文指出,“網絡是神所賞賜的媒體,今日很多教會都已經有自己的網絡……海外華人教會資源豐富,可以更積極地投入這跨越時空、無遠弗屆的網絡宣教事奉,以免被世界之子利用來發布邪惡的事,毒害青少年”[1]。
不僅境外的教會組織已經把網絡作為宗教傳播的重要載體,國內的教會組織(包括建制教會和非建制教會)大多也都建有自己的網站和論壇。除了提供《圣經》和福音資料的下載,還經常發起并引導網友就特定的問題進行討論。藉由網絡這一強有力的媒體,宗教的教義和文化得以打破時空界限,貫徹到作為網民的信徒和非信徒中間,影響他們的思想,改變他們的觀念,吸引他們一步步地接近直至皈依宗教。
網絡宣教士
教會作為網絡宗教傳播的主體,要“使用網絡為主發聲”,有時還派出專門的網絡宣教士。在他們看來,“派出網絡宣教士,不一定需要把他們派到工場去,他們完全可以留在本地,只要家中有一臺電腦就夠了……例如不必離開美國常駐中國,而是身在美國,通過網絡,進入中國”[2]。網絡宣教士的身份各異,但使命是共同的,即“通過互聯網并適應當代網民的特點,向他們傳揚不變的古老福音”。為此,他們通過建立網站、發送電子郵件、組織互動討論群組、設立博客空間等,把基督教的教義、文化、信息、資訊等上傳到網上,吸引網民訪問并參加活動。
在網絡宣教士中,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群體,即所謂的“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身為基督徒,他們深諳互聯網的重要性,經常從信仰主義的立場出發在網上發言,對信徒和非信徒施加影響。比如,居住在美國的化學工程師J,主持“J連線”十余年,發表了大量文帖,吸引了許多“追求真理的年輕知識分子”。他認為,具有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的基督徒,若要影響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就必須進入網絡空間的言論廣場,“用上帝的永生之道將思想文化上的堅固營壘一概攻破,將知識分子的心意奪回”。再如,定位于“自由傳道人”的F,扎根于網上,以數千篇生活化的帖子講述信仰歷程,“感動了無數饑渴慕義的心靈”。還有一些“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用他們在文化、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間接地表達福音的內涵,同樣收到了巨大的效果。比如,基督徒學者Y的《美國的本質》一書,在正式出版前即廣泛流傳于各大網站和論壇上,其基本結論———美國之所以強大,就在于美國是一個由清教徒建立的國家,是一個符合上帝心意并受到上帝祝福的國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贊許,但卻“激發了許多希望中國也變得強大的人,來主動地了解和接近基督教”。
網上基督徒
根據基督教義,每個基督徒都有一項天啟的使命———傳播福音、發展信徒。所以,大凡基督徒都非常樂意利用各種介質和工具,把基督的福音傳遞給他人,使他人能和自己一樣地信仰上帝。互聯網出現后,立即受到大多數基督徒尤其是受過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基督徒的歡迎,他們不僅在網上學習、工作、娛樂,而且很快把它當作接受和傳播福音的一種便捷工具,成為所謂的“網上基督徒”。
境外的一些教會組織也一再呼吁:“該行動了!網絡宣教士、網上基督徒,你們在哪里?上帝可以差遣誰呢?”“我們應該如何行動呢?首先是聆聽呼召,成為網上基督徒……知道自己進入大陸的網絡,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更不是休閑,而是為了真理而打那美好的仗”[3]。也許是受到這樣的鼓舞,越來越多的基督徒開始參與社區論壇、設立博客空間,甚至創建個人網站,通過各種形式,把有關基督教的信息傳遞給能夠進入網絡的所有人。
“神棍”和“網絡水軍”
一般而言,傳播宗教的人都是信仰宗教的。但在互聯網時代,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些人整天活躍在網上,游蕩于各大宗教網站、論壇之間,以信徒或慕道者的身份宣傳著宗教的教義和文化,對重大新聞時事以及自由、民主、人權、社會公平、弱勢群體等熱門話題做出信仰主義的解讀,引導人們接受宗教和以宗教為根基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但這些人不一定全是信徒或慕道者,他們有的是受雇于一些教會組織和個人,出于某種政治或經濟目的,依靠在網上發表、轉貼相關文章或信息賺取收入,這就是被網民謔稱為“神棍”或“網絡水軍”的人。
所謂“神棍”,是指從事宗教活動,以之獲得非法利益的非宗教人士。所謂“網絡水軍”,也曾叫“五毛黨”、“五分黨”,系指受雇于網絡公關公司,為他人發帖、回帖造勢的網絡人員。這兩類人之所以能在網上產生并長期存在,就在于境內外某些專司宗教傳播的組織和個人,看到了網絡傳播的行之有效,于是斥資雇人,如兼職的大學生、社會無業人員等,通過發帖、回帖,占領網絡這一最新輿論陣地。正是有了這兩類人的鍵盤敲擊,傳教者才得以躲在幕后,從推出網絡紅人到炒作網絡事件,從開展網絡宣傳到引導網絡輿論,源源不斷地把自己的觀點上傳到網上。“神棍”和“網絡水軍”雖然只是輿論操縱鏈條中可憐的寄生蟲,但其行為客觀上也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所以他們也是基于互聯網的基督教傳播的主體之一。
三、傳播的基本方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向大學生進行的基督教傳播幾乎使用了互聯網所能使用的所有平臺。
門戶網站
互聯網的發展,最初就是通過建立一些綜合性或專題性的門戶網站普及開來的。基督教與互聯網的聯姻正是如此。境內外的一些教會組織和信徒個人,“致力于為廣大信徒、宗派、組織機構提供一個網絡交流平臺,同時希望通過網絡開啟傳福音的新篇章”,于是,把有關基督教的文字、圖畫、音視頻等信息資源集中發布到網絡平臺,既服務于信徒參加線上線下宗教活動的需要,又服務于非信徒了解基督教文化,在更廣闊范圍內傳播基督教的需要。
以在我們調查中發現的在大學生中有著較大影響的“信仰之門”網站為例,里面的資源按形式分作十個版塊。其中,“分類文庫”收錄基督教主題文章10大類43小類,“分類書庫”收錄基督教電子書籍10大類36小類,二者都可進行檢索并打包下載;“圣經典藏”收錄在線及可下載的《圣經》和研經資料庫;“精典圖庫”收錄西方名畫、華人藝術、建筑雕塑、動感屏保等各類基督教主題圖片;“音樂收藏”收錄可試聽和下載的古典圣樂、經典圣詩、華文圣詩等各類基督教音樂;“在線賀卡”收錄歡樂圣誕、新年感恩、生日快樂、甜蜜愛情等各類精美賀卡;“在線影院”收錄福音寫真、人物傳記、圣經史地、真理講臺等各類在線基督教電影;“檢索中心”提供基督教網站分類搜索引擎、各地華人教會名址、中英文圣經檢索等;“聯盟論壇”是網站專辟的華人基督教社區論壇;“訪客留言”是網站的留言板。另外,網站還在首頁開辟語音聊天室,用戶和游客均可進入;推出原創性的基督教專題網刊———“信仰月刊”,用戶和游客可以點擊閱讀或自助訂閱。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基督教門戶網站都具有如此完善和強大的功能,但提供宗教方面的資訊、發布教會活動的信息是此類網站共有的功能,這就很容易吸引頻繁接觸網絡、對宗教文化懷有興趣的大學生的關注。通過網站,他們除了可以獲得基督教的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正如“信仰之門”網頁頂端交替閃爍著的兩行文字所示———“讓信心穿越永恒,從信仰關照世界”,其形式設計和內容安排,都是“為了幫助正行走在精神路途上的人們尋求舒適、希望、明晰、力量和幸福”。這樣,門戶網站很自然地就成為了網上基督教傳播的基礎平臺。
虛擬社區論壇
虛擬社區論壇是互聯網為有著共同愛好、經歷或專業相近、業務相關、興趣相同的用戶提供的一個虛擬的聚會場所。在這里,網民可以就某個共同話題進行深入地討論,每一個參與者不再是簡單的受眾,不僅具有選擇信息內容的權利,而且可以隨時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或贊成或反對的反饋。信息交流由單向變成了雙向或多向,人的自主性、表達欲、尊嚴和價值得到彰顯。正因為這樣,一些教會組織和信徒個人紛紛開設社區論壇,組織話題討論,吸引眾多信徒和非信徒(包括一直青睞并活躍于各類社區論壇的大學生)參與其中。
調查發現,大多數基督教社區論壇都是作為基督教門戶網站的一個模塊存在的,但這些論壇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專人負責管理,其下面的各個版塊也都有各自的版主。以大學生注冊較多的“約拿的家論壇”為例,在“最新主題”、“熱門主題”的下面,辟有“信仰與生活”、“讀經與靈修”、“分享與感恩”、“成長與栽培”等版塊,每一版塊下面又有若干討論區。比如,“您在信仰上遇到攔阻您進一步追求主的難題”,可以在“信仰討論區”討論;“您在生活中遇到攔阻您進一步順服主的難題”,可以在“生活討論區”討論;“您對基督徒的婚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婚姻與家庭”討論;“分享您在讀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可以進入“讀經交流”;“把神在您身上的恩典與弟兄姊妹分享”,可以進入“感恩見證”;“有需要代禱的弟兄姊妹”,可以進入“代禱天地”。
在論壇里,任何會員或游客都可以就某個話題發起討論。盡管事先沒有精心的策劃和組織,但會員或游客大多會以跟帖的方式發言。即使沒有發言的,瀏覽別人的發言,本身也是一個接受宗教文化熏陶的過程。當然,在發言中可能觀點各異、論辯激烈,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信仰,反而通過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問題的澄清,增強他們對宗教的情感和歸屬,擴大宗教在非信徒之間的影響。正是基督教社區論壇的這種平等性、開放性,吸引了不少信教和不信教的大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對共同感興趣話題的討論,排除了心靈的彷徨,填補了精神的空虛,肯定了自我價值,確立了永生信念,完成了由望教到慕道直至皈依的信仰轉變。
博客空間
如果說虛擬社區論壇賦予了大眾在網上平等發言的機會,那么博客空間則使個人不再僅僅是互聯網的讀者和發言者,同時也是互聯網的作者和創造者,其主題更加集中,風格更加明顯,特別適合即時、鮮活的個性化觀點的表達和傳播。博客空間的這種新穎、獨特也為一些教會組織和信徒個人所看中,他們開設自己的博客,在里面發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普及宗教的知識和文化,組織線上線下的宗教活動。若干個博客用戶基于共同的信仰和話題,可以在網上搭建起交流互動、展示自我的人際關系圈,即所謂的“博客群”。在“群”中,博客用戶在“個人空間”發表文章,如果符合“群主”預先設置好的主題,就可被收錄到“群”的文章列表中,更快、更方便地為“群”內外的志同道合者分享。
圍繞基督教信仰和文化,雖然每個人都可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但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還是那些“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作為學者、作家、藝術家,他們并不諱言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時常在博客上發表文化、時事、思想等方面的評論。與眾不同的觀點、引人入勝的文字,很容易在虛擬空間制造一批“粉絲”。誠如“基督徒明星名人見證博客”的“公告”所示:“愿本博能把這些榮耀神的公眾人物多多介紹給大家,并共同把榮耀歸給我們的上帝……。”就這樣,福音在博客傳播,一些對建制教會和主導意識形態持有異見的神學思想、政治觀點也在博客傳播,其效能和影響不可低估。
社交網絡
在調查中接觸到的大學生基督徒都是經常使用社交網絡的,社交網絡也確實為他們走進人群、傳播福音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他們有的摘發圣經經文或基督箴言作為個人“狀態”,有的分享平凡的小事、即時的心境、時事的感悟,做出“榮神益人”的見證。在與他們經常交往的“好友”中,不敢說有多少因此而“信主”的,但最起碼“在平凡、細微之處見證了上帝的榮美”,為進一步的福音傳播“撒了種”、“松了土”。正如GoogleBuzz上的一位傳道人所說:“社交網絡把不同的朋友圈混合在一起,讓我的教會弟兄姊妹看到我工作中的勞苦愁煩,讓我的工作伙伴看到我的信仰閱讀、我和教會弟兄姊妹的對話、我的感慨、我的負擔等等。可以說,SNS讓我們在一個無縫的處境當中表達信仰如何滲入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
除了與“好友”分享信仰,也有教會組織和信徒個人開始用社交網絡跟主內的弟兄姊妹交流、代禱、同工,直至建立虛擬教會。比如,在“香柏樹”網站下“愛的團契”網絡教會,每天交流溝通的主題不同,從晨禱到晚聚會,任何一個來訪者都可定時參加禮拜,包括領會贊美、朗讀詩篇、交托禱告、證道分享、團契交通等。虛擬教會的興起,主動滿足了一些不能或不愿到教堂聚會的基督徒的聚會需求。個別大學生首當其沖地活躍其間,在虛擬世界完成著自己的宗教功課。
四、傳播的主要內容
與現實社會基督教傳播的內容相比,互聯網上基督教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基督教的教義和文化
教義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集中體現在其典籍《圣經》當中。在每一個基督教門戶網站,都有專門的“圣經資源”。比如,“中華圣網”就提供有中、英、法、韓、希伯來等12種語言39個版本《圣經》的文字閱讀和朗誦收聽,這對于信教大學生每日查經、讀經和不信教大學生“學習西方文化”、“提高英語聽讀能力”都有很大幫助。而網站制作的“靈修版圣經”、“生命豐盛版圣經”等,或附帶專家注釋和研經資料,或可按章節、主題查詢,或可制定“每日讀經計劃”并督促執行,目的“就是要鼓勵讀者怎樣藉著圣經與神建立親密關系,知曉如何挖掘其中的信息,好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此外,在各主要基督教社區論壇和基督徒個人博客中,更是常見對教義的討論和闡發。
文化是宗教的重要載體。長期接受無神論教育的大學生對于宗教的興趣大多源自宗教文化,所以,基于互聯網的基督教傳播尤為注重基督教文化的傳播。除一些門戶網站專題介紹基督教的文學、歷史、音樂、繪畫等外,一些社區論壇也經常就大學生關注的文化現象展開討論。比如,一個慕道者對“晚年愛因斯坦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而是轉向泛神論,崇拜自然規律”表示不解,希望解答。在下面的十幾條回復中,有說“愛因斯坦不過是個略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在他的領域有些許成就,并不代表他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說“我們信仰的唯一標準來源于圣經,而不是某些人和事”;有說“我們信神,不是因為別人信了,我們才信,而是因為神是真的存在”……這種立足于信仰主義的解答不僅讓提問者表示滿意,而且讓“圍觀者”也深受教育,或領略了基督教的“自圓其說”,或折服于基督教的“真理至上”。
重大新聞資訊及評述
在互聯網時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小情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上傳到網上,供人們瀏覽和評說。基督教的門戶網站、社區論壇和博客空間也經常發布或轉帖一些教會內外的新聞資訊,既方便了信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其“靈命成長”,也方便了宗教的思想和觀點在非信徒之間的傳播,影響其世界觀和人生觀。
比如,“中華圣網”的新聞頻道就是“基督教面向教內外開放的專業基督教新聞網站”,設有內地教會、海外教會、社會關注、觀察評談、生活資訊、文化媒體等專欄。縱覽其主頁,一是報道各地教會的活動,如《山東曲阜將建能容3千人的大教堂》、《杭州市基督教協會向見義勇為基金會捐款20萬元》;二是報道一些社會名人、文化名人的信仰與生活,如《〈過把癮〉女主演江珊信主六年喜樂感恩》、《奧巴馬于2011年國家祈禱早餐會分享個人信仰見證》;三是對一些時政話題做出信仰主義的闡發,如《舟曲、汶川泥石流敲響環保警鐘:愛護神創造的一切》、《阿里巴巴員工涉嫌欺詐中國市場經濟需基督信仰》。
再如,“基督網論壇”之“社會時評”,其立意非常明確:“教界動態、社會熱點;同性戀、農民工、大學生、環境污染;以基督的心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當有人發起“河南出現毒蟲咬人死亡”的話題后,后面的回帖中有說“這兩年的自然災害很多……哪里才是安全之所?在世界上有嗎?只有在耶穌基督里才有真正的平安”;也有說“一個小小的蟲子就能奪走人的生命,可見生命的脆弱,只有把生命交托給主才是最平安的”。當有人轉帖出“西安一大學生撞倒行人后連刺對方8刀致死”的消息后,緊跟的評述就是“無神論國家教育出這樣獸性的大學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認識神,陷入在黑暗的愚昧當中”。對于智利礦工獲救,有說“彰顯神的榮耀”;對于“埃及在2011年第一天就遭遇恐怖襲擊”,有說“那些火獄之子,神的大怒臨到他們了”
現實生活的感悟和指南
生活在現實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對自己當下狀態的認知和感悟。基督徒作為“蒙神揀選”的人,心中充滿了“大愛”。借助網絡表達這種“大愛”,既是“榮耀神的圣名”,也是“成就神的旨意”。于是,有人把它濃縮為一句話,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心情短語”或社交網絡的“最新狀態”;有人把它撰寫成一篇短文,或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上傳到基督教社區論壇,或投稿給基督教門戶網站。
現實生活中的基督徒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惑,他們可以求助于教內的弟兄姊妹,也可以在基督教的網站、論壇、互動群組發起討論,征詢更廣闊范圍內的意見。而一些網站、論壇、互動群組也會專門登載一些釋疑解惑、撫慰心靈的文章,以供訪問者瀏覽。恰如在調查中我們遇到的某大學生基督徒,信教前他經常為學習、生活的一些瑣事感到困惑,后來一位信教的朋友給他推薦了幾個基督教的網站和論壇,通過瀏覽上面的文章并和一些教友在線交流,慢慢地他的困惑解決了,并對基督教產生了感情,最后信教了。信教后,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他首先想到的還是通過網絡向未必相識的教友求助,且一般都能得到及時的、充滿“靈性”的答復。這讓他很是“感動”,信心更強了。
除此之外,一些基督教門戶網站還為來訪者提供各種生活資訊和服務。比如,“曠野呼聲”之“生活百科”版塊,其下設的專題就涉及醫療保健、美容化妝、烹飪美食、拈花養鳥、風俗民情等多個方面。更有一些教會組織和個人開辦專題網站,比如基督徒招聘求職網、基督徒婚戀交友網、基督徒在線購物網,為信教和不信教的來訪者提供社會服務。表面上看,這些資訊和服務與信仰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是在“榮神益人”,彰顯“主內的平安與喜樂”。
線下活動的信息和通告
即使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宗教傳播也不能取代線下的宗教活動,但線下的宗教活動完全可以借助網絡發布信息、張貼通告,吸引更多的信徒和非信徒參與和關注。調查期間,我們在百度貼吧上就見過這樣的帖子:“由于我校禁止一切宗教活動,我無法通過正當途徑建立這個團契。不過,我會努力的。我會與B、Q、Y等學校的團契聯絡,以促進我校基督教團契的發展建設。對基督教感興趣的,或者你就是我們的弟兄姊妹的請與我聯系。QQ:31*****18。”可以想象,藉由這種方式,一群信教和不信教的大學生可以很快地聚攏過來,一個團契就建立起來了。而當我們以慕道者的身份加入某大學生基督徒的QQ群組后,便經常收到來自該群組的郵件,除了一些“屬靈”的文章,還有許多“公共信息”。比如,哪兒有什么“查經班”、“兄弟會”歡迎參加,哪個“姊妹”遇到了困難需要禱告或幫助,有什么兼職的機會可以應聘,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教會組織和有宗教背景的民間機構更是經常通過網絡發布其活動的信息并號召廣大受眾參與。比如,“以基督品格為根基,旨在進行領導力培訓、教育、咨詢”的某機構,每次舉辦沙龍、論壇等線下互動活動時都會通過其網站、博客面向公眾發布“邀請函”。某機構舉辦“第一屆中國網絡福音詩歌創作比賽”,從信息發布到復賽投票都在網上進行,多家網站、論壇、博客競相轉載,以吸引“海內外華人基督徒廣泛參與”,動員“更多的朋友踴躍投票”。在一些城市基督教青年會、女青年會的網站上,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海外交流等常年開展的活動是其最主要的報道內容,從招賢納士的廣告到精彩瞬間的圖片,無處不在張揚“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價值理念。
五、總結和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自互聯網誕生起,宗教便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新興媒體。從傳播教義到宣傳文化,從表達信仰到組織活動,互聯網的信息溝通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生活助手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實現,宗教內容已成為互聯網上傳播的重要內容。
由于網絡宗教傳播處于宗教和互聯網的交匯點,它在形態上繼承了互聯網的多重特征。一是共享性。在網上傳播宗教的可以是信仰宗教、執行“天啟使命”的組織和個人,也可以是未必信仰宗教、主要是為了某種政治或經濟目的的群體或個人;在網上接受宗教傳播的可以是信仰宗教的人,也可以是不信仰宗教的人,但他們都能瀏覽網上所有的宗教內容,下載有關宗教的資料,參與自己感興趣的宗教活動。二是虛擬性。在網上,作為宗教活動主體和場所的教會組織、宣教士、信教者、一般網民和社區論壇、博客空間等都有著虛擬的身份,具有不確定性;現實中被物化、場景化的宗教行為,包括證道、祈禱、唱詩、查經、交通、宣教等,也都被虛擬化,沒有時空距離,沒有人為阻隔。三是交互性。由于網上信息的傳播是雙向乃至多向的,沒有中心概念,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作為傳播者把自己掌握的宗教資料和信息、生發的“屬靈”意見和主張上傳到網上,吸引天南地北的網友瀏覽或參與,而瀏覽者或參與者接受傳播后也可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成為新的傳播者。四是隨意性。以虛擬的主體在虛擬的空間從事虛擬的活動,網絡宗教傳播較現實宗教傳播更為自由和隨意,成立網站只需向信息產業部門備案即可,沒有前置審批環節,上傳信息只需由“管理員”審查即可,有時甚至連這個也沒有。
正是因為這樣,各種宗教信息在網上廣泛傳播,宗教網絡化軌跡日益明顯,對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提出了挑戰。比如,網絡宗教傳播突破了傳統“宗教活動”及其場所的定義范圍。每個宗教網站運營后,實際上基本類同于一個宗教活動場所,或者說一個宣教場所,但這樣的場所是虛擬的、沒有界限的,如何界定其“內”和“外”,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再如,網絡宗教資源的豐富性和易獲取性同宗教宣傳品的發行管理相沖突。由于網絡宗教傳播沒有特定的對象,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能輕易地獲取海量資料,但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只有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才能編印、經銷“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如何管理網絡宗教資源,這還是鮮有涉及的話題。又如,網絡宗教的跨國傳播為我們抵御滲透提出了新的課題。根據有關政策法規,禁止在學校傳播宗教,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公民中進行傳教活動。但在互聯網時代,學生足不出校,瞬間點擊即可到達國內外宗教網站;外國人無需入境,輕點鼠標就能傳經布道、發展信徒。對此該如何應對,還沒有成熟的方案。
有學者提出,依法管理網絡宗教事務應該“立法為先,監管為重,疏堵結合,形成合力”[4]。筆者以為這很有意義,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一是個人單純地在網上參加宗教活動、了解宗教文化,應當屬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權利的范疇,不能因其實現形式的改變就任意剝奪。至于宗教搭上互聯網以后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也不必過于驚慌。只要切實解決了廣大受眾的實際問題,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融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宗教擴張的勢頭未必就能從線上發展到線下。二是對網絡宗教傳播產生的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各種關系、活動,一刻也不能放松監管。對境外不良網站的攔截、對境內宗教網站的審批、對敏感詞語的過濾、對虛擬空間服務商和IDC服務商的控制等,既是維護互聯網安全的需要,也是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抵御境外宗教滲透的需要。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63期,摘自2012年第1期《中國青年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