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七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這部每晚在22:40播出的片子,雖然播出時間已經近午夜,但是依然有很多觀眾收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贊譽。還沒播完,這部片子就已經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目前已經在其它頻道重播,網上的在線觀看人數與相關搜索也在不斷升高。
這是一部關于食物的紀錄片,但是又不僅限于食物,它不是講述那些專為富人享用的食物的極盡奢華,而是講述普通勞動人民和與他們有關的食物的樸實無華,不是講述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工業為了利潤而搞的各種添加劑和餐飲企業所謂的幾大精品菜系,而是講述中國的普通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所傳承的飲食文化。
所以在這部紀錄片里,普通的勞動人民和他們的勞動是被歌頌的,如采松茸的單珍卓瑪母女、挖蓮藕的圣武和茂榮兄弟、做黃饃饃的老黃、做豆腐的姚貴文和王翠華夫妻等等,這樣的人很多就在你我的身邊生活著,他們甚至是你我的父母、兄弟、朋友、鄰居。這部紀錄片通過高超的攝影技術與高水準的編導,讓我們看到了自己身邊不曾發現的美好,而這,也許就是很多人喜愛這部紀錄片的原因。
可笑的是,如今的中國,有一股邪風,它們見不得一丁點中國美好的東西,邏輯大概就是這種展示中國美好的東西會激發大家的“愛國情緒”,所以如果發現有展示有關中國美好的一面的東西時,這股邪風就一定會趕到,用詭辯甚至造謠的下流手段,對這些美好的東西進行抹黑,對待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是,這股邪風以“南方系“”為代表,無非是要把這部片子與當下的食品安全聯系起來。
但是它們這么做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完全是市場化帶來的結果,從80年代至今,食品添加劑的已經增加到了2000多種,吃一顆糖果會吃下10種添加劑,吃一根雪糕會吃下23種添加劑,每人每天的食品添加劑攝入種類平均為76種,主管食品安全的衛生部的某領導曾經放言:食品工業就是添加劑工業!商家用各種食品添加劑去模仿和創造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試問這種情況下怎么保證食品的安全?更不提亡國滅種的轉基因食品了。
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正是在我們受市場經濟沖擊,已經看不到食物的本來面目的情況下,給我們清晰地展示了食物本來應有的面目,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才是健康的食物,什么才是美味。
南方系如果硬要把喜歡看《舌尖上的中國》這種情緒往“愛國主義”情緒上扯,那也是不錯的,沒錯,我們就是愛《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中國!由此也不難看出,中國不止是有一面,至少在食品方面,她即有傳承了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面,又有引進了西方所謂“食品工業”的快餐文化的一面,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要說:我們不僅愛國,我們還要完成從離不開添加劑的快餐文化向健康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轉變。而《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示的食物品質,就是我們的目標。
最后,截取微博上的幾張圖,展示一下大家對這部紀錄片的態度,其中有幾個體現了“南方系”五花八門的“手段”
圖一:南方都市報被掛起來了
圖二:小盆友,別激動,美軍大兵來了,這些食物還在的。——帶路黨邏輯
圖三:食品添加劑還沒吃夠呢。
圖四:看的很清楚,但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圖五:被洗腦的還是吹喇叭的?
圖六
圖七:舌尖上帶毒的正是這些“公知”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