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因半島電視臺駐北京記者未能獲得簽證,導致該電視臺駐京辦關閉。外媒由此猜測、指責中國政府鉗制輿論。這種說法過于簡單。實際上,因半島電視臺報道偏頗,引發所在國不滿乃至被關閉并非個別現象。近年來,沙特、科威特、約旦、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亞等國都曾因半島電視臺報道或關閉其當地分社,或召回駐卡塔爾大使。在2011年中東動蕩期間,半島電視臺因大量進行鼓動性報道,黎巴嫩譴責其煽動反抗,對抗政府,對該電視臺辦公室下達禁令。這種現象耐人尋味。半島電視臺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非西方國家知名媒體,理應為諸多非西方國家代言,但其新聞報道卻鮮少受到當地政府歡迎。“半島新聞節目的目的好像就是為惹惱其他阿拉伯國家”。這其中固然是因為這些國家存在陰暗面,“家丑不愿外揚”,但更多是半島電視臺報道口味存在問題。
半島電視臺自1996年誕生以來,奉行“真實、客觀、獨立”原則,頗體現出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精神,并因獨家、新穎報道很快滿名天下,被稱為“中東CNN”。但真正的明白人都很清楚,新聞報道實現純粹“客 觀中立”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信息不完全”使任何媒體在短期內獲得的信息量都只能是局部的,甚至只是一鱗半爪。退一步講,即使其獲得的信息足夠多,但 由于新聞報道篇幅有限,圖像攝影更是局限于取景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報道就意味著遮蔽,“真相”只能是局部真相,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對新聞素材的取 舍,便觸及到報道立場和價值觀這一核心問題。正是這種立場和價值觀自動充當了“信息過濾器”作用,決定報道哪些,不報道哪些。而如果立場和價值觀選擇出現 問題,新聞報道必然出現偏差,分不出“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區別,乃至出現顛倒黑白。
半島電視臺在其新聞專業主義背后,同樣隱含著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半島電視臺明顯受到西方新聞理念的熏陶,創辦半島電視臺的卡塔爾埃米爾哈馬德長期在英國接受教育,崇尚“自由、民主、平等”,這種思想傾向無疑極大影響了半島電視臺的價值觀確立。該臺許多工作人員來自BBC,該臺至今仍定期派記者去BBC培訓,對民主制度充分肯定。進一步說,這種依附性價值觀的形成,還與卡塔爾的地緣環境有關。海灣國家中,除沙特外,其他五個海灣小國總面積不過42萬平方公里,因此由此了其無論政治、經濟還是價值觀,都是一種依附性生存方式。體現在價值觀上,由于這些小國不能自行承載政權安全、經濟自立、軍事自保等對主權國家至關緊要的諸多重任,因此其價值觀甚少在“霸權/反霸”、“安全/獨立”、“民族/國家”等宏觀層面敘事。只能退而求其次,集中在國內政治層面,使用“民主/獨裁”、“自由/壓制”等西方主流媒體慣用的敘事方式。
然而,半島電視臺對所謂“普世價值”的推崇,恰好表明其存在思維盲點和認識誤區。正 如沒有脫離特殊性而單獨存在的一般性,也沒有脫離民族價值而單純存在的普世價值。以對國家領導人好惡評價為例。在美國等西方主流價值中,他們考慮問題的出 發點是國家主義色彩,推出的是丘吉爾、林肯、羅斯福、里根等敢于捍衛國家利益的領導人。但其面對第三世界,面對那些政治主張和秉性與西方歷史先輩相似,同 樣致力于捍衛自身國家利益的領導人(如斯大林、毛澤東、卡斯特羅、胡志明、卡斯特羅,乃至普京、查韋斯、內賈德等), 西方媒體則不遺余力地進行詆毀和丑化。相反,他們推崇的是蔣介石、李承晚、阮文紹、馬科斯、禮薩汗、戈爾巴喬夫等依附性人格。有學者曾指出,“西方列強支 持第三世界最保守的分子,不管他是反共的蔣介石、反凱末爾的奧斯曼帝國,還是對付當地民族主義領導人的非洲部落酋長。”西方這樣鼓吹價值觀,顯然是希望自 己扮老虎,而其他國家永遠扮演綿羊角色。
半島電視臺“民主/專制”等話 語體系的局限性,使其既容易忽略阿拉伯國家和民眾的真正訴求,也容易掩蓋西方干涉中東事務的霸權實質,因而無形中成為西方話語霸權的傳聲筒。中東劇變后, 半島電視臺抱著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和“看熱鬧不怕事大”的態度,不斷進行鼓動性報道,助推“阿拉伯之春”蔓延。然而,西 方國家大都經歷了漫長過渡、在逐步解決了諸多根本性任務后才建立起現在的民主政體。如果不顧國情和發展階段催生民主轉型,只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行動能 力,使其因孱弱而不得不聽命于西方。尤其在阿拉伯世界更是如此。伊拉克的戰后“民主改造”以及當前利比亞政治轉型亂相等鮮活例證,反襯出半點電視臺的尷 尬。由于半島電視臺對敘利亞問題報道偏頗,憤怒的敘利亞民眾在半島電視臺駐敘辦事處外墻刷上“謊言,謊言,還是謊言”的標語,以嘲諷它自我標榜的“真相,真相,只有真相”。2012年3月, 該臺多名記者因不滿這種歪曲報道憤而辭職。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卻贊賞該臺報道的是“真正的新聞”,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稱對其在“阿拉伯之春”中的表現感到 “自豪”。美國《紐約時報》曾報道稱,半島電視臺是“把阿拉伯示威游行捆為一體的繩子”。這種反差從側面說明,半島電視臺所宣揚的話語體現,客觀上是對實 現西方國家利益有利,而對阿拉伯國家自身弊多利少。
話語權掌權在誰手中或者用什么樣的思想體系進行話語表達,這一問題非常重要。著名學者福柯曾說過,“話語即權力”。馬克思也曾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接著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筆者理解,這里的“根本”就是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就目前而言,就是要了解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和民眾的真實需要,進而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如果一些媒體眼睛盯著西方,抱著某種抽象原則不放,無視本國現實,就像一直在樓下看風景,而不肯再上層樓,其新聞立場和價值觀自然容易出現盲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有方向感或錯誤的方向,會使其害人害己,將國家導入歧途。
在信息過剩乃至泛濫的時代,思想匱乏反而成為通病。這個時候,媒體更需要擦亮眼睛,提高鑒別能力。這個任務說難不難,除了提高理論水平和自身學養外,更主要的是“接地氣”,與國家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方面,中國現在如火如荼的“走轉改”活動,倒很值得半島電視臺學習。
本文主要觀點發于《環球時報》2012年5月1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bug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