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大道》的故事發生地點是解放初期的華北平原。那時,因為正常情況下粗糧(小米、玉米、高粱等)產量較高,細糧(小麥)產量較低,粗糧比細糧便宜,華北平原的農民一般以粗糧為主食,常年食用細糧(小麥面粉)者較少。為節省口糧,減少秋收之前的缺糧壓力,農民們習慣用細糧到集市上換成粗糧。但是每當麥收季節,農民集中大量地用新麥換粗糧,會使粗糧相對于麥子的價格上漲,而到秋收之后,粗糧增多,加上接近年節人們對小麥面粉的需求增多,又會使麥子相對于粗糧的價格上漲。小說里的中農蘇貴儉想用新麥換小米時說:“我欠下債,想把打下的那點麥子留到秋后還,合算,少吃虧。屋里那么一群孩子,光吃烙餅、蒸饅頭,那點兒麥子哪經咬?”正是上述情況的反映。
因此,在統購統銷(西元1953年開始,人民政府對糧食、棉花、油料等關鍵物資制定實施統一收購和統一供應的法規,以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短缺問題,并推動社會主義改造)之前,就經常會發生類似《金光大道》第三部第四十二章中講述的馮少懷與沈記糧店奸商一起“鼓動糧食市”的故事。
馮少懷是芳草地村一個漏劃富農,為人陰險狡詐、貪得無厭、一心想損人謀利。他暗中入股天門鎮上最大的沈記糧店,與老板沈義仁勾結,憑借雄厚的財力,合伙在每年麥收季節壓低麥子價格,用粗糧換取更多麥子,到秋收后又壓低粗糧價格,用麥子換取更多粗糧,如此這般來回“鼓動”,謀取暴利。
芳草地村成立農業合作社的這年麥收之際,馮少懷和張金發引誘貪財好利的“小算盤”秦富之子秦文吉,帶著他們摻了開水、使“兩布袋小米子,漲出來足有一斗”(一斗約十二斤半)的整整一車小米,來到天門鎮沈記糧店。聽說當天“供銷社先掛出國家的牌價,一斗半麥子換一斗小米”,馮少懷與糧店奸商沈義仁謀劃后,“流露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說:“這回,他們是妄圖把糧食市場拉到他們的車轍上去,是安下心要卡咱們的脖子。今兒個,咱們幸虧來了,要不,第一個集市讓他們穩住,照這個新例做下去,咱們這一春白鬧、百十石小麥等于扔在彩霞河里倒是小事,往后這條道就讓他們給堵死了。”“逼到頭上了,不是魚死就是網破,得跟他們拚一下子!”于是,馮少懷帶著張金發、秦文吉,每人從沈記糧店扛出一口袋麥子,來到天門鎮糧食交易市場:
“馮少懷搖膀子、甩胳膊,大模大樣、從從容容地在前邊擠著。他來到一個小米口袋旁邊,敷衍地看看成色,問:‘我拿麥子換,多少?’
賣主是個老頭,……他不開口說價,先捧一捧米,舉到馮少懷鼻子下邊:‘您看我這米的成色。剛才那個主,硬給二斗換一斗。.....’
馮少懷看看米,又瞇著小眼睛斜視著老頭說:‘你的嘴張得太大吧?’
老頭心虛口硬地說:‘您不是不吃白面要吃好米嗎?端午節地里就能割谷子嗎?這叫物賣當時!’
馮少懷毫無表情,也不再吭聲,就用手輕輕地一拉口袋嘴兒, 把米給蓋上了。(這動作表示買下。)
賣米的老頭見買賣意外順當地講成,心里一陣歡喜。他見馮少懷從一排糧食口袋那邊邁過來,就趕緊提起自已的口袋、跟馮少懷朝墻根走。
旁邊的人果然又照習慣往上湊:
‘哎,多少?’
‘你們是咋兌換的?’
馮少懷朝他們伸出兩個手指頭,故意高聲地回答:‘我二斗麥子換他一斗米!’
聽到他回話的人都一驚一愣,隨后又有更多的人圍上來打聽, 響起一片緊張的議論聲:
‘不管牌價了?’
‘人家兩廂情愿吶!’
‘噢,又漲了?’……”
與此同時,沈記糧店的奸商們也在按照馮少懷的方法購買粗糧。如此這般,一來二去,很快地市場上的小米價格就被哄抬到了“二斗半麥子換一斗”。這時,馮少懷們馬上暗中將自己的小米投入市場,于是就見沈記糧店里“一隊人正吆喝著,從左邊倉庫里往外扛小米口袋,另一隊更多的人,正往右邊的大倉庫里裝那些剛剛從(集市上兌換來的)北邊高地運到天門鎮來的新產小麥! ”……這天中午,秦文吉“從家里拉來的那兩布袋小米,已經成了將近五布袋金黃的小麥”,當他來到鎮上最高檔的飯店“聚仙樓”那“掛著半截門簾的雅座里”時,馮少懷、張金發、沈義仁等人正在把酒言歡,“猙獰地大笑”……
上述一段故事,以簡捷的白描手法,平實的場面摹畫,展示了一場暗潮洶涌的對抗人民政府、操縱市場糧價盤剝農民的投機行為,繪聲繪色地刻畫出馮少懷慣于此道、奸詐兇殘的形象,實為經典。
這不僅是文學經典,還是生動的“自由市場經濟”資料:按照當時正常合理的政府牌價“一斗半麥子換一斗小米”,秦文吉的兩布袋小米最多可兌換三布袋麥子,由于馮少懷們操縱哄抬,秦文吉多獲得兩布袋麥子,加上小米摻水詐取的一斗(約十二斤半),他此次換得的麥子中不義之財達四成以上,馮少懷、張金發們詐取的自然就更多!而這背后,則是成千上萬被榨取了血汗的辛勞的農民。
這種“市場經濟”是西方世界從蒙昧走出后四百多年來的“資本主義”根性,在新中國建立前很多時期是常態,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統購統銷后基本消失,“改開”后又逐漸回潮:某些生產生活資料價格的暴漲暴跌、教育衛生等公益機構一度放肆的“市場化”、曾經熱火朝天的炒房、股票等金融市場的追漲殺跌……這些,本質上不就是馮少懷們“玩兒”過的東西嗎?
作家浩然用文學之筆,留下了“市場經濟弄潮兒”馮少懷的生動形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