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奚靜之先生的《俄羅斯蘇聯美術史》,記下了幾幅現實主義經典的創作時間與過程。對經典為何能夠得以流傳,似有所悟。
【延伸閱讀小學課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天空晴朗,伏爾加河上一葉小舟逆風而行,帆沒有張起,河面波光粼粼,倒映著兩岸的景致。一群穿著破舊的纖夫,步履沉重,踏著河岸旁的黃沙,向前方緩緩邁進。他們大多身子前傾,顯然是在竭盡全力。領頭的老頭肩膀寬闊,頭巾包裹著頭,衣服上滿是補丁,漠然望著前方,似乎路途還長。
老頭右邊是一個濃密胡須的中年人,身體強壯,顯得很有力氣。二人走在最前,其后是一個高個子農民,直著身子,抽著煙斗,眼中透露出厭倦。高個子旁邊站著一個肌肉結實的小伙子,用力向前拉纖,目光中充滿了詛咒和抗議。一群纖夫中,一個穿著紅上衣的少年顯得格外顯眼,從年齡和膚色可以看出,他拉纖的日子還不長,還不習慣這種沉重的勞動。他用力拉纖,肩膀被勒得發疼。
少年右邊的老頭兒似乎病態,微微張開的嘴唇和疲憊的目光,顯得又虛弱又疲憊。他正用袖子擦拭額頭上的汗珠。一個皮膚黝黑的漢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邊臉,用同情的目光看著前面的少年和禿頂的老頭。老頭顯然已經習慣了這種工作,一邊拉纖一邊裝煙袋。后面一個退伍不久的士兵,穿著官家發給的皮靴,轉過臉去,憤怒地望向貨船,或許貨船老板在咒罵他們。
最后是一位神情沮喪的老頭,低著頭,無可奈何地拖著沉重的腳步,拼盡全力拉著纖繩向前邁步。這幅畫是俄國畫家列賓在19世紀70年代的作品。當時,俄國的勞動人民生活在沙皇的黑暗統治和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之下,過著極其貧困痛苦的生活。這群纖夫為了換取微薄的報酬,終年拉著沉重的貨船,在伏爾加河上來回奔波?!?/p>
先以列賓(И.Е.Репин)說,他是一位天才的畫家,更是勤奮的畫家。他在每一幅畫中都付出了心血,很少一揮而就。如他的巡回展覽畫派奠基之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他在1868年學生時代就開始醞釀了。是時,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就引起了列賓的同情。1870年夏季,列賓和風景畫家華西里耶夫們去伏爾加河旅行。伏爾加河兩岸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伏爾加流域纖夫的生活,再次加深了列賓的感受,他搜集了很多素材,同纖夫們交了朋友,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經歷,畫纖夫的速寫和肖像。堅定了他描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信心。在3年的創作過程中,列賓在人物形象、自然景色,及色彩等方面進行了不倦的探索。直到1873年,這幅標志著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勝利的作品得以完成。由此,預見了列賓未來成就。從創作時間看,《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列賓畫了3年,《查波羅什人給蘇丹王寫信》畫了11年;《拒絕懺悔》畫了6年;《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畫了3年。這些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都是反復思考,琢磨再三,經年沉淀出來的。讓人不難想見奧斯特洛夫斯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所表露的人文情懷。是的經典就是這樣煉成的。
再看蘇里科夫(В.И.Суриков1848-1916),作為世界藝術史上卓越的巨匠之一,1878年他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前的早晨》為完成這幅歷史畫,蘇里科夫畫了幾十張草圖,閱讀了大量歷史文獻,還在博物館里觀摩了許多實物資料。到在1881年完成,也是花費了3年的心血和時間。列賓曾予以高度評價,稱這幅畫是巡回展覽第9次展覽會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再往前推,至19世紀30年代,贏得了無數藝術家贊嘆和崇拜的畫家勃留諾夫(К.П.Брюллов1799-1852),他的《龐培城的末日》創作,從構思到作品完成,前后用了6年時間。同樣是勃留洛夫,他在1837—1843創作的的《圍攻普斯科夫》這一取材于俄羅斯16世紀反對波蘭侵略的歷史畫,由于沙皇對這幅畫的關切,使原為表現人民愛國主義題材符合官方要求,他用了7年的時間……
為完成一幅歷史畫花費大量時間的還有康斯坦丁·阿波洛諾維奇·薩維茨基(К.А.Савицкий1844—1905),在巡回展覽畫派中,他是比馬克西莫夫和米塞耶多夫獲得更顯著成就的畫家。他的《出征時的告白》(1880—1887)這幅80年代俄羅斯風俗畫的精品,從構思到完成用了近10年時間。
凡此種種,這些無可厚非的批判現實主義經典,沒有一幅是一揮而就,即興發揮出來的。都有對文史背景的解讀,人物場景的考量,以及學院派造型功力的支撐與沉淀。
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籍此,可見一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