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939年從延安寫給香港的“紅色主教”何明華的感謝信,前因后果是什么?白求恩1927年親筆繪制的一批畫作中的宿命論流言,在加拿大醫學界流傳了很多年,有些猜疑說,畫作被尼克松訪華時贈送給了中國政府,真實情況是這樣么……
2022年5月,作家李彥的長篇小說《蘭臺遺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跨越大洋、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調研,用“探秘”的形式挖掘到了80多年前的歷史真相,從獨特視角闡釋了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增強歷史自信、理論自信等重要內容。
從匿名信開啟長達六七年探秘與寫作之旅
李彥在介紹創作這本書的起因時說:“2014年初秋,我所任教的大學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移民到加拿大多年的華裔女性。這封匿名信引起了她的好奇,因此嘗試著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遺留下來的幾個謎團,尋找到答案。”
從文笛校長交由作者翻譯的那封匿名揭發信開始。這封信針對被該校尊為楷模的史上首位受封的圣公會女牧師李添嬡,由她牽扯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華,而圍繞這位主教的則是抗戰前后一眾活躍于中國乃至國際舞臺上的風云人物和一系列撲朔迷離、險象環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作者被這封匿名信牽引著,像一位敏感機警的偵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瑣碎資料,遍訪國內外相關人士,開啟了一場長達六七年的探秘與寫作之旅,最終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風、驚天動地卻又不為人知的歷史,發現了一場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國際運動。
她將目光投向神秘歷史的同時也聚焦繁雜的當下,不乏對人性、理想與信仰的審視,對中西方文化意識差異、人類與自然共存共榮等現象與問題的思考,讓人掩卷不勝唏噓,又遐想無限。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認為《蘭臺遺卷》是李彥教授呈現給世人的歷史“探秘”,并對作者這種挖掘歷史檔案、揭開歷史塵封、追尋歷史真實、透視歷史規律的態度予以高度認可與贊賞:書中與歷史對話、與檔案對接、與親歷者對應,記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白求恩等等,卻淘出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趣事,描述了一些大家不了解的細節,因而印證了我們都熟悉的大事。
作者不僅破解案件也破解人生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則表示,跟著作者穿越時空,跨過大洋,深入肅靜的鄉村,進入喧囂的城市。有些章節令人心跳加速,有些章節又把人帶入惆悵和深思。一口氣讀完全書,就像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斗,讀罷掩卷,一片寂靜中,酣暢閱讀時沸騰的熱血、澎湃的激情都化作無限的遐想。
作者李彥不僅破解案件,更是破解人生。她為讀者描繪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體,回顧了那個令人噤若寒蟬的白色恐怖時代,結識了故事人物的親朋和背后的戰友,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太行山區抗日的艱苦卓絕,邊遠小城的寂寞,倫敦教堂深處的決定,看得見的戰場硝煙和看不到的車禍謀殺,以及感覺得到卻看不到的隱蔽戰線的腥風血雨。
“她筆法細膩,把多彩的人物、歡快的動物、山野森林、湖光山色都出神入化地展現給讀者,不僅讓讀者感到賞心悅目,更讓沒有作者那種在加拿大長期生活經歷的讀者,身臨其境般地認識那里的人物和環境。”黃友義稱,作者對自己和故事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更讓讀者時常產生聯想,幾乎在故事中能夠看到自己。
作者有著濃厚的愛祖國、愛和平的情懷,同時又用引人入勝的語言,展示了大自然的規律和與人類社會的影響及互動。作者在不同文化沖突之中的經歷,也讓中國讀者對西方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