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秋,我所任教的大學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移民到加拿大多年的華裔女性。她是一位宗教界人士,抗戰期間曾在港澳地區掀起過不小的波瀾。圍繞著她的流言蜚語,從四十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盡管她已離開人世多年。
這封匿名信勾起了我的好奇。在長達六年多的時間里,我被數不清的懸念以及難以擺脫的直覺牽引著,試圖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遺留下來的幾個謎團,尋找到答案。
譬如說,賞識提拔了這位華人女性的恩師,那個被冠以“粉紅色主教”的香港主教何明華,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毛澤東會從延安窯洞里給他寫了那封感謝信?為什么周恩來會在中南海西花廳家中設宴款待他?為什么何明華會把中國共產黨視為拯救中華大地的一劑良藥、欣喜若狂地歡呼新中國的誕生?為什么在“克什米爾公主號”調查案的緊要關頭,他心愛的兒子會神秘地喪生于車禍?而又為什么,黨史資料中沒有留下絲毫他的痕跡?
又如,何明華這個英國人與白求恩這個加拿大人之間,擁有驚人的相似點。年齡、出身、成長經歷之外,還都參加過一次大戰,同在法國陣地揮戈,同于腿部負傷,同在退伍后完成了高等教育,同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奉獻,那么,這兩人之間,是否曾有過直接聯系呢?假如有,又是通過何種契機?
再如,加拿大警方關于白求恩所設立的秘密檔案,在他犧牲五十年后便解禁了,但其中透露出來的蹊蹺內容,能否幫助我們解讀這位國際主義戰士的成長過程,因而澄清那些纏繞著他的稀奇古怪的流言?還有,加拿大醫學界關于白求恩親筆繪畫的宿命論色彩,究竟是如何產生、又為何能長期流傳呢?… …
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于不言,細入無間。調研的過程,好似挖掘一株盤根錯節的大樹,又像是偵破刑事案件。雖漫長艱澀,卻樂趣叢生。
面對案頭愈積愈多的素材,我曾數度徘徊,不知該如何著手,才能清晰地繪制出這幅錯綜復雜的歷史畫卷,而不使讀者困惑。
凡事都有兩面。疫情使全球陷入了風云變幻的惶恐局面,我卻得以擺脫掉多年來馬不停蹄的奔波,卸下了肩頭重擔,足不出戶,靜心斂氣,伴著窗外紅了又綠、綠了又白的大千世界,一面學習網絡授課的新技術,一面沉浸于這部在我創作生涯中最具挑戰的作品中。
假若沒有眾多熟識的和陌生的中外學者和友人在我需要的時候慷慨無私地施以援手,僅憑我微薄的力量,是無法完成這部囊括了浩瀚歷史的紀實文學的。
《蘭臺遺卷》
李彥著
作家出版社2022年
必須承認,在《蘭臺遺卷》中,我未能解開歷史遺留的所有謎團。有些東西,只能留待讀者中的高人去解惑了。
聊以自慰的是,這部長篇的創作過程,為我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去認真思考我一直想要理清的一些東西。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的耳畔常常回蕩起何明華在香港教堂大廳里悲愴的呼喊:“由于恐懼,總統們、總理們、特使們滿世界亂竄;恐懼從南到北,占據了地球。他們害怕與自己不同的種族,害怕敵對的信仰,害怕不同的國度,害怕人家奪走我們的市場,害怕人家剝奪我們的自由。當今之世的混亂,何日才是盡頭?”
六十多年過去了,他的話,于今意義何在?
在觀察人與人、人與動物、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綿延不絕的鏖戰中,我得以思考了何謂“人類命運共同體”,何謂“歷史自信”,并闡述了自己的解讀。但愿我數年來的努力,能夠告慰那些為了蒼生萬物在同一片藍天下和諧共存的理念而犧牲奉獻的人們。
2021年初,書稿完成后,我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春去秋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特現象突然出現了。那只多年來在我家后園某個角落里棲身的紅衣主教鳥,莫名其妙地開始朝餐廳東面的窗扉頻頻沖刺。
在明亮耀眼的陽光下,它從丁香樹枝頭飛過來,咚咚,咚咚,敲擊著玻璃,不屈不撓,接連數日。最高的一次記錄,它竟一鼓作氣,連續敲擊了126下。那種奮不顧身的執著,令我想起了精衛填海的古老傳說。二十多年來,紅衣主教鳥還是頭一次以這種奇特的方式,吸引了我驚詫的目光。
數日后,微信里傳來了責編向萍女士的通知。《蘭臺遺卷》通過了出版審批。
驀地,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眼下,嚴冬再次降臨了小城。窗外白雪皚皚,冰封的后園,萬籟俱寂。紅衣主教鳥美麗的身影,許久沒有出現了。
也許,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