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路的地方,
冒著生命的危險,
尋找開辟道路,
且付出生命代價者,
人們敬之為“先驅”。
在生命受到威脅,
仍然為大愛驅使,
堅守著崇高信仰,
守住美好道德底線的人,
人們敬之為先烈。
這與那些利己主義者,
某位欺世厚顏的渣男,
價值觀天壤有別!
呵彭湃與彭士祿父子,
人們世代敬仰的英雄,
中華民族的脊梁!
“烈士”與“院士”,
你們當之無愧。
“生當為人杰,
死亦為鬼雄!”
這是彭家父子,
一生的踽踽踐行。
呵當我面對大海,
凝望生生不息的波濤,
我想著一個人,
和另一個人,
怎樣書寫著人生?
如何與命運抗爭?
如火如荼的歲月,
兩代人青春如虹。
一個貌似短暫,
卻是無比高遠,
每一步都是常人難以企及,
充滿驚濤駭浪的絢爛。
另一個貌似平凡,
卻是異常艱險,
體現了滴汗穿石,
演繹出精彩的蔚藍。
彭湃與彭士祿父子,
感天動地的志士,
開天辟地的中堅!
民族振興的先鋒,
中華兒女的楷范。
劃破暗夜的火炬,
照亮前途的燈盞。
時光穿越,
1922年夏天。
日本國的天空格外蔚藍,
那是大海的浪漫。
東渡上岸后的彭湃,
眼前仍然是,
洶涌澎湃的海喧。
在東京市區,
著名早稻田大學校園,
迎來了一位英俊少年。
他就是中國留學生彭湃,
尋找救國真理的學子。
他奔著“學問獨立”而來,
為著“精神獨立”而探,
他沿著李大釗的足跡,
尋著陳獨秀的影響力。
他是在大海上更名的,
充滿幻想的青年,
一個雄心勃勃,
懷著夢想的熱血少年。
“早稻田大學”,
這座使人聯想到,
美麗田園的東方名校,
多么令人神往的殿堂!
這里有探索“公平”的學者,
梅森直之的講壇。
據說他的學說可以療治愚昧,
和“社會不公”之頑癥。
這對于彭湃的吸引力,
無異于藍色的大海。
他是來尋找真理的,
從此走進“自我革命”的驛站。
一座“私立”大學,
是主張“立公”精神的,
這宗旨令人神往……
太陽每天從海上升起,
留學的日子在朝霞里燃燒。
17歲的青年彭湃,
在烈焰照耀中迅速成長。
早稻田大學校園,
政治經濟學科的課堂,
莘莘學子相互切磋,
青年彭湃如饑似渴。
他吸收著知識之營養,
他反復閱讀,
《共產黨宣言》……
他形成著獨立思想,
確立了共產主義信念,
當胸中迷霧散去,
他變得心明眼亮。
他格外關注農村,
意識到土地是農人命脈……
呵早稻田的四年,
肇啟了青年彭湃,
崢嶸人生的幕簾。
他在此結識周恩來,
兩人靜夜里漫步長談……
從此成為革命同志,
生死相依的戰友。
這是他東渡日本,
意外而重要的收獲。
開啟了兩位革命家,
勝似“結拜”的偉大友誼……
15歲的彭士祿,
難忘的延安歲月,
足跡令人感嘆,
回味充滿著艱難,
卻是他一生的功課,
不竭的動力源泉。
“我在延安的生活,
工作學習的日子……”
彭士祿時?;貞洠?/p>
“小小年紀的我,
從不覺得孤寂。
我在清涼山腳跑步,
我在寶塔山下放歌。
我在延安中學讀書,
我在中央醫院工作……
無論有什么困難,
每個人都會幫助我。
每一個禮拜天,
我都被熱情包圍,
總有父母的戰友,
熱情地邀我“回家”。
那么多的親人,
兄弟姐妹,
伯伯和嬸嬸,
阿姨與叔叔們,
在溫暖窯洞里面,
一張張和藹可親的臉……
歡聲笑語,
如同春風化雨。
親人呀,
正是他們,
給了我至愛的慰藉……
我有些不知所措,
感到了幸福無比。
“伢仔吆,
你可千萬莫見外,
周天你就回來,
這里就是你的家啰!”
叼著煙斗的大胡子伯伯,
賀龍師長說起話,
總是瞇眼笑呵呵。
那親切寬厚的大手撫摸,
送來陣陣春風。
周圍的人們深切關愛,
增添我奮斗勇氣,
更是我學習的動力。
聽不懂北方話的伢仔,
逐漸變得自信強大。
他不光學習跟上啦,
還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擔任了支部書記……
“彭士祿”的名字,
被人們熱情傳頌。
他成了光榮的,
“延河模范學生”。
生活本身充滿詩意,
少年再不是少言寡語。
“花籃的花兒香呀,
聽我來唱一唱……”
他哼著歌兒,
欣然把心得,
寫進了“自傳”里:
“坎坷的童年經歷,
磨練我不怕困難,
幾十位親愛的‘母親’呀,
給予我愛撫呵護,
激發我感恩的本能。
父母親把全部家產,
無私地分配給貧農,
直至不惜寶貴的生命……
這驚天動地的壯舉,
給了我要為窮人服務的勇氣,
我立志為祖國,
奉獻出一切的一切!
這志向令我熱血沸騰,
牢記父母開創的家風。
呵,圣地延安,
是你培育了我,
自力更生、
艱苦拼搏、
不畏艱險,
直率坦誠的品格。
我雖姓‘彭’,
心中卻永遠姓‘百家姓’!”
在人們印象之中,
在延安學習的日子,
彭士祿就是個活“雷鋒”,
反過來講,
雷鋒實質上,
是學習彭士祿的一位典型!
他不愿過得舒適,
他堅決自愿報名,
要求調往中央醫院,
當一名男生護士,
日夜照顧前線負傷的勇士……
他勤勤懇懇、
任勞任怨,
處處帶頭“沖鋒陷陣”,
連連被評為模范護士。
他更加夜以繼日工作,
終因操勞過度,
患上了可怕的肺病,
他經常咳嗽吐血,
卻悄然抱病工作,
默默堅守著崗位。
組織上得知之后,
硬調他到延大學習。
放牛娃要上大學?
他連三角函數都不懂呀。
然而他不害怕,
在新的戰場上,
再度搏擊風浪……
經過窮追猛趕,
又一次創造奇跡。
幾乎是半文盲少年,
成績居然名列前茅。
1945年8月1日,
終生難忘的一天。
這一天的延安,
綠樹青山,
白云藍天,
在土窯洞里,
彭士祿舉起右手,
莊嚴地思念起大海。
那是故鄉的海呀,
父親母親的容顏,
清晰地浮現在海面。
眼前重疊出一面,
血染的旗幟……
在鐮刀斧頭的黨旗前,
他思念親愛的父親母親,
叔叔哥哥和姑媽們……
一陣罪惡的槍聲,
把青年驚醒。
彭士祿舉起右手,
鏗鏘有力的宣誓,
要為共產主義,
奮斗終生……
從那天起,
20歲的彭士祿,
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且因他表現突出,
被破例免去預備期。
他像一枚螺絲釘,
被組織擰到哪里,
都閃閃發光,
熠熠生輝。
呵當我面對大海,
我就想起一個人,
和另外一個人。
他們是同志,
更是血脈相連的父與子。
父子倆的青春,
如同鮮花綻放。
年代與軌跡不同,
理想與信念一致。
一個是探索者是先驅,
在革命大潮之中,
轟轟烈烈地弄潮,
沉浮得無比悲壯,
終究燃燒成永恒輝煌。
一個是普通一兵,
在平凡崗位上起步,
由小事做起努力成長。
如同風平浪靜的大海,
默默的微風細浪,
描繪出偉大的不息,
與持續悠長。
2025年2月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