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上個月,第四屆“中國美術獎”公布了40件獲獎作品。曾經廣受矚目的雕塑《重整行裝再出發(fā)》沒有獲獎,甚至沒有入圍。
這里,常征無意對“中國美術獎”及獲獎作品做任何評論,只想對《重整行裝再出發(fā)》這一作品本身,略作賞析。
《重整行裝再出發(fā)》是北京工業(yè)大學雕塑創(chuàng)作團隊創(chuàng)作的。作品試圖通過一位老紅軍為新時代青年軍人整理行裝的情景,將軍魂的傳承做形象化的符號表達。
應該說,這一創(chuàng)意非常好,理應在包括雕塑在內的文藝、美術作品中做充分、反復、淋漓盡致的呈現。
但在常征看來,《重整行裝再出發(fā)》作為一件藝術品,本身卻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削弱了其應有的藝術感染力。
首先,從直觀上看,老紅軍的軍裝,和青年軍人的軍裝,呈現出一種對立的關系。
誠如一位論者所言,“軍裝是一種精神、文化和信仰的延伸,凝結著軍魂,外化于軍人身上。”但青年軍人的軍裝,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是對紅軍軍裝傳統(tǒng)的致敬與延續(xù),反而是一種撇清、疏遠。
就是說,這兩套軍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設計思路。
不要誤會,常征不是守舊派,常征是完全贊成軍裝改革的。
不過常征同時認為,軍裝改革應該體現出對自身傳統(tǒng)的尊重,而不是一刀兩斷。
然而,新式軍裝除了帽徽上隱約可見,并刻意做了無害化處理的五星外,和紅軍軍裝已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所以,常征不相信一位穿越到今天的老紅軍,看到這樣的軍裝,會產生親切感。
其次,整個雕塑的風格是現實主義、甚至寫實主義的。
但問題來了,老紅軍和這位青年軍人是什么關系呢?父子?當然不是;爺孫?好像也不是。
從時間跨度上來說,難以想象一個老紅軍能夠跨越近百年時空和當代的青年軍人做如此親密的接觸,難道是魔幻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后現代主義嗎?風格又不對。
所以,作品做這樣的呈現,反而會讓觀者產生某種不可思議的怪誕感。
在常征看來,作品中如果不是紅軍,而是一位身穿六五式軍裝——這是最能體現人民軍隊“人民性”的一套軍裝——的長者,反而能夠產生更可信、更親切、更有感染力的效果,但問題在于,雕塑家不敢,也不愿這樣表現,因為六五式軍裝存在的那段時空,正是他們要竭力回避或懸置的歷史。
于是,最終的效果是:雕塑家想通過在半空中連續(xù)跨兩步的方式越過歷史鴻溝,結果失敗了,掉了下去!
看來,雕塑要獲得成功,還是要從雕塑之外去解決問題。玩游戲
02
—
下面這張圖片,是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拍攝的。右側是蘇聯(lián)館,左側納粹德國館。
蘇聯(lián)館上方,是著名的“青年工人與集體農莊莊員”雕塑。
與當時社會主義凱歌行進,贏得全世界勞動者熱愛與向往的時代氛圍相吻合,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青年工人與集體農莊的女莊員意氣風發(fā),神采飛揚,令人心潮澎湃。
德國館上方,則是象征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德國鷹”,壓抑、陰森,活像墓碑。
此時,距離蘇軍攻克柏林還有8年,但蘇聯(lián)的勝利,已經以非常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了。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雕塑,偉大的雕塑是偉大時代的紀念碑!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