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背景】
1958年,全國人民在反右派斗爭取得偉大勝利的基礎上,在我們黨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光輝照耀下,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生產建設高潮。“社會主義的經濟革命(生產關系方面尚未完成改造的部分)、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奮進。”“一切腐朽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的其他不適用的部分,一天一天地土崩瓦解了。”.......
在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形勢的鼓舞下,全國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除四害運動蓬勃開展,根治血吸蟲病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勝利。血吸蟲病解放前在我國流行極廣,危害很大,波及江南12個省(市)的350多個縣,患病人數約為1000多萬,受到感染威脅的人口則在一億以上。解放前,威脅著南方人民生存的除了殘酷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外,干旱和血吸蟲病,也像兩把利劍高懸在南方人民的頭上。江西省的余江縣雖然往長江以南,但因干旱,糧食產量很低,勞動人民連雜糧、紅薯都吃不上。余江中部地區又流行著毀滅性的血吸蟲病,極為猖獗。“寡婦村”、“棺材田”、“老虎丘”.....許多這樣的名稱,傳下了辛酸的往事;“草長比人高,野獸到處竄”,記下了田園荒蕪、凄涼冷落的景象。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的報道寫道:“(余江縣的)藍田坂方圓五十里。過去由于血吸蟲病為害,在近五十年內,藍田扳有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蟲病死亡,有二十多個村莊完全毀滅,有一萬四千多畝田地變成了荒野。剩下的人也大多挺著大肚子,面黃肌瘦,能吃不能勞動。他們形容自己的勞動情況是:“‘一個鋤頭兩斤鐵,拿到手里就想歇;下田扶根棍,不到田頭就想睏。’”
新中國成立后,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但是血吸蟲病仍然嚴重地威脅著疫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影響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舊衛生部操縱在黨內一小撮走資派手里,他們不是把衛生部辦成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而是把它辦成毛主席所點名批評的“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他們不為五億農民服務,只為全國人口15%的人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城市老爺。醫務系統中貫串著一條又黑又粗的反動路線:業務掛帥,不注重醫務人員毛澤東思想的學習;醫務人員崇拜洋專家、洋教條,不接近群眾,不相信群眾。因此,找不出消滅釘螺的辦法,對血吸蟲無奈它何。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向來最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特別重視消滅血吸蟲病的工作。1955年,毛主席組織提出限期消滅血吸蟲病的規劃,同時,派出大批醫務人員深入疫區進行免費檢查治療。1956年黨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蟲病九人小組”,指定柯慶施同志負責領導。廣大的革命醫務工作者,遵循毛主席的教導,帶著深厚的階級感情,深入疫區,依靠當地的革命干部和革命群眾,掀起了全面殲滅血吸蟲病的防治運動。運動開始后,有人斷言“這個計劃是吹牛皮”;某些資產階級醫學“權威專家”也散布起悲觀的論調來。他們說:“國民黨統治時期搞了二十多年,沒有搞出什么名堂;日本是最早發現血吸蟲病,且流行面積小,但是搞了幾十年還沒有消滅,別的國家的科學家研究來研究去,都沒有弄出個好辦法,難道老百姓能赤手空拳把血吸蟲消滅掉?”這些洋學者不相信當時我們黨和群眾。余江縣人民有力地駁斥了這些人的悲觀論調。余江縣人民在總路線和大躍進的鼓舞下,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發揚了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沖天的革命干勁,突破了各國醫學專家都無法解決的難關,創造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晚期病人的先進方法。農業合作化后,特別是在1958年大躍進中,疫區人民發揮集體力量,大興水利,在幾個月內就填平了全部舊溝,并且修成了一個新的灌溉網,創造了根治血吸蟲病,杜絕重新感染的世界醫學奇跡。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頭條報道了余江縣人民消滅了血吸蟲的消息。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這則消息后,高興得一夜沒有睡著,寫下了《送瘟神》二首。
【學習】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這一節極寫瘟神為害之慘烈。祖國到處是青山環繞,綠水長流,可是在剝削階級統治的舊社會,卻是空有這樣的美好。由于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了農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以致江南一帶,成了血吸蟲孳生之地。雖也產生過華佗那樣的名醫,但在剝削階級統治的舊社會里,卻對小小血吸蟲也奈何不得,無計可施。于是乎天災人禍,瘟神(血吸蟲)猖獗,給廣大農民帶來無窮的災難。成千上萬的人病了,瘦了,死了,田地荒蕪了,千村萬落荊棘叢生,到處是糞便,到處是白骨,千家萬戶只剩下斷垣殘壁,不見人影,不聞人聲,大地一片孤寂,唯有鬼魂縱樂唱歌,陰風森森。這是怎樣驚心怵目的一幅悲慘圖景啊!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這一節進一步從廣闊的宇宙著筆,表達了對瘟神的憤恨,將批判舊社會的主題加以深刻化。我們得從詩序中所說的“浮想聯翩,夜不能寐”等句來加以領會,毛主席從報上讀到“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的消息,出于他老人家對人民疾苦的極度關心,對于舊社會的無比憤恨和對于人民的智慧與力量的堅定信念,所以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遙望星河,即景會心,寫了這四句詩。
毛主席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然辯證法和社會辯證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要從必然王國躍進到自由王國,就必須掌握和運用革命的理論,去進行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斗爭。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對剝削者壓迫者進行了無數次的英勇反抗和斗爭,但在馬克思主義沒有問世之前,革命都失敗了,結果總是一個新的剝削階級代替了舊的剝削階級,剝削制度總沒有消滅,勞動人民沒有能夠在社會上得到自由,當然在自然界里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由于罪惡的舊的社會制度,那些危害人民生存的疫病也就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根除。所以牛郎問及瘟神的事兒,而結果仍是:“長夜難明赤縣天”,那種幾家歡樂萬家愁的老樣一直繼續著,如東逝的江水,沒完沒了,“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這兩句包含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多少辛酸和血淚啊!
第二首所描寫的是另一個世界,跟第一首所描寫的恰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解放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在三面紅旗的指引下,廣大勞動人民斗志昂揚地進行著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全國出現一片春滿大地、陽光普照、百花爭艷的欣欣向榮景象,做了神州主人的六億人民,社會主義覺悟大大提高;思想獲得了解放,發揮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創造力,人人成為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手,傳說里的堯舜是剝削階級吹捧的“圣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難道還比不過那徒有虛名的“圣人”?!。毛主席說:“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斗志昂揚,意氣風發。”這兩句正是這種生氣勃勃的大躍進景象最生動的概括。那個時代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對勞動人民的崇高評價,也是對大躍進中勞動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的熱情贊頌。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這四句是對大躍進中勞動人民改天換地,移山填海的壯麗景象的具體描寫,是對大躍進的一曲最美妙的贊歌。四句是兩副對聯,分別從兩個角度對大躍進的動人情景作了最深刻、最有力的概括。“紅雨” “青山” 一聯是從側面反映大躍進所創造的奇跡,寫勞動人民劈山開嶺,征服自然的巧奪天工。不直接寫人民怎樣去移山填海,大興水利,修筑通途,而寫自然聽人使喚,“隨心” “著意”地為人民造福。這比從正面來寫,意義更深刻,詩味更濃郁。“天連”“地動”一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雄偉的境界。“天連五嶺”是說山勢高峻而又蜿蜒壯闊,與天相涵,云山連成一片。“地動三河”是寫三河水勢浩大、波濤滾滾,仿佛兩岸也為之震動。“天連五嶺”,“地動三河”都是寫背景。這個背景,一個是高山,一個是平川,都是十分雄偉壯闊,令人驚心動魄,有了這個背景,就把在這個背景上閃動銀鋤,揮動鐵臂改造山河的勞動人民巨人般的形象突出來了。著力寫背景,正為的是突出人物,山越高,水越大,才越顯示當年勞動人民移山填海的力量。兩聯意境不同,而又互為表里,給我們鋪開了一幅最新穎最壯麗的畫圖。在以毛主席為首的當時我們黨的領導下,我國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和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表現。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在那個六億中國人民真正做了大地主人的偉大時代,在大躍進的進軍聲中,血吸蟲徹底消滅了。請問瘟君先生,你往哪里逃呢?人世間沒有你存身的地方了,還是讓我們點起明燭,燒個紙船,送你上西天吧!這兩句緊扣題意,采用了幽默的筆調,進一步顯示出勞動人民組織起來的巨大力量,表現了人民蔑視一切敵人和災害,堅信自己處于絕對優勢的自豪感情。我們仿佛看到在熊熊的火光中,勞動人民歡欣鼓舞,瘟神狼狽逃竄的盛大場面……
同志們,《送瘟神》是一篇歌頌大躍進、歌頌人民群眾的響徹云霄的贊歌。瘟神難道僅僅只是指血吸蟲嗎?那些地主、資本家、帝國主義、各國反動派、現代修正主義、那些反動腐朽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那些危害人民的各路牛鬼蛇神,不也都是瘟神嗎?!將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正是要清理這些垃圾,送走這些瘟神!他們被埋葬的日子不會太長了!只要有了真正的馬列毛主義政黨的領導,勞動人民登上歷史舞臺,就能發揮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巨大威力,就可以橫掃一切丑惡,就有本領改造社會,改造自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