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的長篇小說《艷陽天》,是清末“白話文運動”以來最優秀的現代白話長篇小說之一,而畫家方增先為它創作的國畫插圖,也成為繪畫藝術經典。小說與插圖,珠聯璧合。
西元1974年,《艷陽天》準備出第二版,浩然想找一位畫家為小說創作一些插圖。經人介紹,浩然與畫家方增先見了面,交談之后,邀請他為《艷陽天》畫插圖。方增先接受邀請后,到北京郊區密云縣農村生活了一個多月,搜集了大量的人物和環境素材,據此創作了三十多幅插圖。據說,浩然認為這些插圖“簡直與我書中的人物一模一樣,與我寫的場景一模一樣”。
應該說,方增先創作的《艷陽天》插圖忠實于原著,抓住突出的情節和場景,鮮明生動地展現了蕭長春、焦淑紅、馬老四、韓百仲及馬之悅等人物的形象,生活氣息濃厚,藝術手法高超,堪稱國畫經典作品。
由水平較高的畫家為書籍專門精心創作封面圖和插圖,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前三十年中曾經很普遍、很成功,產生了不少圖文并茂的藝術經典。“改開”后,專門給書籍畫插圖的出版行為越來越少,稀少的插圖中也大多粗略、鄙陋,不值一提。
長篇小說《艷陽天》繼承古典白話文風格,和新時代革命大眾文學思想完美結合,塑造了眾多真實可信生動的新中國農民的形象,表達了社會主義永遠是“艷陽天”的堅強信念。與小說《艷陽天》的作者浩然一樣,《艷陽天插圖》的創作者方增先也是出身于農村,他西元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在新中國文藝方針的指導下長年深入農村生活,扎根生活現場從事教學、創作,取得思想情感和藝術造詣的磨練與提高,勞動人民的形象在他的畫筆下獲得了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他是新中國培養成的藝術家。
方增先的繪畫創作承繼、發展了中國畫優秀傳統,注重筆墨結構,講究筆法筆意,通過詳略得當的團塊和線條運用描繪人物和環境,展示畫面的象征意義,使寫實和寫意完美地融會一體,為時代留下了鮮活美好的記憶。
以下為一部分《艷陽天》插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