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偶然刷到短視頻的一個片段,筆者差點錯過了這部已經從院線下映、票房不佳的電影。
《走走停停》——筆者認為它是截至目前,本年度最好的影視作品,沒有之一。
如果一定要找一部今年上映的電影對標的話,筆者認為它是中國現實版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走走停停》絕不是一碗濃濃的成功學雞湯,而是敬給我們每個普通人真實人生的一杯苦酒,滿含不甘與憤怒。
影片講述的是北漂編劇吳迪(胡歌飾)從“脆皮青年”步入“廢柴中年”的一段人生故事。
---你就不應該叫吳迪,應該叫無能
---那你當初為啥要跟我在一起啊
---我當初覺得你是個潛力股
---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啊……
自己寫的臺詞、橋段被別人拿去用了,卻拿不到稿酬;北漂10年、一事無成;被女朋友分手,合租室友也搬走了,吳迪無奈返回家鄉——四川小城“江貢”(虛擬地名,大概是內江、自貢的合稱)。
工作找了一圈,沒一個成的;父親托關系找了一份外包工作,吳迪卻給拒絕了。
偶遇離異單身帶娃的中學同學馮柳柳(高圓圓飾),吳迪重新燃起了電影夢——電影的主角是自己的母親;與此同時,北漂歸來的吳迪也成了被拍攝的對象——馮柳柳紀錄片里的主角……
這樣的劇情設計構成了巧妙的對談與互辭:
吳迪在拍攝他以為的“母親的人生”的時候,自己的人生成了被拍攝的對象,兩代人、兩種人生姿態的對話由此展開;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在審視吳迪人生的時候,內心深處那根琴弦被撩動起來,不自覺地開始審視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望向“他者”的目光,成了回望自己的自我凝望。
最后,吳迪的電影還沒拍攝完,母親突發心臟病去世;表面上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穿上母親的衣服,補拍了最后一個鏡頭;三年后父親去世,妹妹選擇了南下深圳闖蕩,只剩下了吳迪一人住在父母留下的單位分配的舊房子里;
馮柳柳想展現真實生活的紀錄片素材,最終被電視臺領導用“批判啃老,宣揚正能量”的“成功學濾鏡”惡意剪輯,成了電視臺領導獲獎的墊腳石,坑了馮柳柳也坑了吳迪,吳迪的形象從失敗的追夢者,變成了恬不知恥的廢物;
馮柳柳辭職去了北京,最終又回到家鄉,為了柴米油鹽嫁給了另一個人;
馮柳柳是欣賞吳迪的,覺得“其實他挺有想法的”;吳迪對馮柳柳也是暗生情愫的。然而,電影夢失敗的吳迪終究沒有勇氣向馮柳柳表白——“卷不贏又躺不平”、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最后接妹妹班開出租的吳迪,終究不是馮柳柳欣賞的那個吳迪。
影片的結尾,開出租車的吳迪在堵車的過程中,遇到了坐在現任丈夫車上的馮柳柳,兩輛車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彼此對望,卻已無言。
至此,影片的完成度其實已經很高了,結尾彩蛋吳母獲最佳新人獎的鏡頭反而畫蛇添足。
在這個單向度的社會,吳迪的電影夢注定是要“失敗”的。
這才是我們普通人真實的人生。
因為,“成功”的標準早已被社會的主宰者單一化,為什么一定要按照這樣的標準“成功”呢?
在對照電影,唏噓我們不堪又不甘的過往的同時,筆者從吳迪父母身上感受到了“溫柔的力量”。
吳母說:“成功不一定是金子,失敗不一定是屎。混得好混得差,就是別人嘴上說說,你自己曉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吳父說:“很多人都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得那類人,生活就是那樣,沒有那么好也沒那么糟糕,習慣了就好。”
盡管吳父脾氣很壞,吳迪的原生家庭看起來并不和諧,但影片并沒有刻意去夸大所謂“原生家庭”的代際矛盾,反而在不經意間展示了上一代人的平凡卻堅實的愛情。
盡管吳母、吳父對于過往的人生也有不甘,但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溫柔的、強大的、逃脫了當代成功學PUA的平常心;這樣的強大的平常心,成了療愈我們被社會內卷創傷的心靈的良藥。
吳母、吳父的強大內心是怎樣煉成的呢?這是電影沒有講述的。
吳父年輕時也想寫東西,進了單位寫得最多的是報告;吳母在單位年輕時很有舞蹈天賦,卻放棄了去北京舞蹈學院進修的機會……
他們都沒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類人,然而他們這一輩人的工作、生活卻又是安穩的、充實的。
在我們這一輩人看來,他們沒有自由,他們的人生是被安排的,是一眼就可以望到盡頭的無趣的人生。然而,我們卻往往忽視了他們那一輩人只有在安穩生活下才能追求的豐富的精神世界,由此才煉出了他們強大的、溫柔的平常心。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普遍的生活狀態,吳迪父母就是社會主義的“遺民”。而作為前一個時代的主人,吳迪父母一輩的工人階級所謂“被安排的人生”,只是我們這一輩人被灌輸的偏見和誤解罷了。
而我們這一輩人看似“自由”,無非是可以被自由地雇傭,可以自由地競爭。
在經濟下行的時刻,“自由”變成了高度的不確定,不確定什么時候失業,不確定什么時候生病,不確定什么時候遭遇家庭的變故,充滿了“對資本的捉摸不定的力量的恐懼”。
隨著危機的加劇、內卷的加重,“不確定”也就變得更加普遍、更加頻繁,在成功學標準的凝視下,我們內心的焦慮、痛苦也才不斷被加重。
人生就是需要走走停停,有時候應該停下來好好審視一番。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筆者寧愿選擇吳迪父母那樣的人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