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紅色經典諜戰片《永不消失的電波》由黑白修復彩色版上映后,我特意慕名去電影院看了一遍。
這部電影給我最直接的感覺是:干凈、純粹、真誠,人物滿飽,而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言有盡而意無窮,隔著屏幕都能感應到。此電影拍于1958年,敘事結構嚴謹、劇情嚴絲合縫,配樂、構圖也堪稱經典,經過電影修復師的妙手,配上了色彩,更加鮮活動人,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讓經典煥發出新生命,再多的溢美之詞都不為過份。
那個年代拍的電影,我在網上看了一些,無論是政治性、藝術性,還是精神高度都遠遠超過現在的電影。以前的電影是人民史觀,現在的電影是人民幣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沒有三位優秀的編劇,就不可能有如此杰出、震撼人心的電影。
《永不消失的電波》編劇之一——李強,是地下工作的骨干之一,也是隱蔽戰線的一位傳奇人物。
1928年,24歲的李強任特科增設無線電通訊科科長。1929年,這位特科奇才完全通過自學,研制出黨第一部無線電收發報機,被贊為“黨的通信史上劃時代的革命”,為開創黨領導的無線電通訊事業做出歷史性貢獻。
1931年,李強在蘇聯潛心研究無線電理論。他僅用一份實驗結果推導出美國菱形天線的發射原理,他的“李強公式”引起蘇聯科技界的震動,成為當時蘇聯7位無線電專家之一;30歲的他被收入《蘇聯百科詞典》之中。
李強熟悉通信工作,也熟悉李白烈士的事跡,為《永不消逝的電波》提供了最直接、最動人、最真實的歷史素材。
44歲,李強帶領技術人員設計制造了“九頭鳥”擴音喇叭。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就是用這款擴音喇叭向全世界發出了最強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杜印也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他20歲奔赴延安,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系學習,后到魯藝實驗劇團及棗園機關文工團當演員、導演。解放戰爭時期,他赴冀察熱遼解放區為工農兵演出,參加土地改革,辦學校,先后任冀察熱遼軍區文工團戲劇部主任、聯合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系主任。
第三個編劇——黃鋼,21歲經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轉送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黃鋼去往延安之前,曾在國民黨的官營電影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短暫工作過,他熟悉國民黨軍官和特務的日常狀態,這段經歷成為他寫作《永不消逝的電波》劇本的素材。
三位編劇都曾是革命戰士,他們在膠片上的署名也頗似情報的密碼。他們留給我們的不朽佳作和他們曾經鮮為人知的名字,將被后人銘記。
《永不消逝的電波》源自真人真事,男主角李俠的原型是李白。李白同志在早期跟著毛委員參加了秋收起義,后轉戰井岡山,經過長征到了延安,是一個政治水平過硬,作戰經驗豐富的紅軍戰士。
電影伊始,1938年,李俠同志在延安接到任務之后,要去上海做地下情報工作。盡管他本意不太愿意去,想留在前線與同志們一起參與斗爭,但黨的命令個人必須服從。
李俠的出場,有一種撲面而來的陽剛正氣。辭別延安到情況復雜,敵人的心臟去做艱苦的工作。
1938年的上海,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大本營,也是蔣介石勾結日本侵略者進行漢奸活動的秘密結合點。周佛海、汪精衛數度投機,已淪為鐵桿漢奸。蔣介石時不時與日本鬼子暗通曲款,達到名抗日實勾結,破壞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大好局面。
李俠的工作十分兇險,也非常有意義。為配合他的工作,地下黨工作者派何蘭芬與李俠假扮成夫妻,方便完成任務。
李俠白天是湘繡商人,晚上,他去小閣樓收發電報。何蘭芬原本是一個磨坊里的女人,不習慣打扮成妻子,過太太的生活。
李俠耐心地對她說,我們是無產階級的戰士,那我們就要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作戰。上海是比較危險的前線,不能露出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跡。
當時,全國抗日情緒高漲,各行各業的人民都在積極的作戰。在各界聯合義賣公演上,大家共唱《打回老家去》。何蘭芬昔日的女工好友,在演出完畢后,向在場的觀眾發放揭露投降活動的傳單,并勇敢地站在舞臺上,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特務漢奸們一直在現場觀察,將女工用槍打死。現場一片混亂,何蘭芬親眼目睹了這一切,悲痛欲絕。她的心中充滿了階級仇恨,一路踉踉蹌蹌回到了家。這個場景看得真令人心疼。
此時的何蘭芬還沒有意識到她的工作的重要性。出于對階級姐妹的死的同情和惋惜,何蘭芬想著要到前線跟敵人斗爭。李俠耐心地對她說:傳單的底稿信息是你傳播出去的。我們這部分工作是黨的眼睛、黨的耳朵,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偵察著敵人的陰謀活動。不管環境有多少困難,我們也一定要堅持下去。說后便帶她到閣樓上了解工作的重要性。
在戰斗中,李俠和何蘭芬產生了感情。組織批準后,他們結成了一對真正的夫婦。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敘事結構非常嚴謹,人物思想的轉變毫無違和感。它的語言是那么自然妥帖,情節是那么真實可靠,觀眾可以達到入境的狀態。
李俠揭露國民黨右翼投降陰謀,用無線電波傳播黨的抗日主張,使敵人深感恐慌。上海被日軍完全占領后,日本鬼子發現了這個秘密電臺,在不同地區用停電的方法逮捕了李俠。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李俠嚴守黨的秘密,冷靜處理。
在李俠受盡酷刑后,從頭到尾,他只說了一句“我是中國人”。面對這樣的硬骨頭,敵人無計可拖。日軍懷疑他是重慶國民黨派員,將他釋放出來。
出獄后,國民黨地下人員姚葦也誤認如此,想拉李俠下水為國民黨工作。李俠將情況匯報上級,被批準后,他使用了反間計,深入虎穴,巧取敵人情報,并將敵人的談判內幕趁機轉到延安。
日本投降后,李俠夫婦繼續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1949年,解放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李俠的廣播電臺被發現。黨組織通知李俠撤出根據地。就在撤離前,李俠得到了兩條重要信息。為了發兩條信息,他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讓妻子帶兒子先行轉移,他堅持工作。
姚葦檢測到李俠電臺的信號,包圍了李俠。在敵人即將到達的關鍵時刻,李俠堅持把情報發出去。敵人的槍瞄準了李俠,他用不屑的眼神蔑視了敵人。
李俠鎮靜地放下電報稿,深情地向延安的同志們發出了最后的告別信號: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李俠是一位又紅又專的地下工作者,政治能力強,技術高超。不怕犧牲,對黨忠誠,是他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符號。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最后的深情告白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永不消逝的不僅僅是電波,更是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