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和《1819年的英國》一樣,這首名篇寫于英國統治階級針對集會示威的工人群眾的“彼得盧大屠殺”之后。這也是雪萊創作的巔峰期。西風是摧枯拉朽同時又保護生命的種子、喚起新生的革命之象征,也是生命力本身的象征,帶有“狂放(不羈),矯捷,高傲”的品質。筆者搜集到的中譯本有9種(郭沫若,王佐良,查良錚,楊熙齡,卞之琳,江冰華,江楓,黃杲忻,上善若水),以前二種最佳。郭沫若譯為《西風歌》,是最早的譯本,同王佐良的譯本一樣,都譯出了原詩的狂放,也都較多地采用意譯,大量打散原詩的句與行。而采用詞與詞、句與句對應式的“直譯”,就雪萊的詩而言,特別容易限入拘滯生澀,失掉氣韻。
◆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風頌
◆
作者│〔英〕珀西·比希·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譯者│吳季
★
雪萊自注一
“這首詩是在佛羅倫薩附近阿爾諾河畔的一片樹林里構思的,主要部分也在那兒寫就。那天,一場狂風大作,既和暖又教人振奮,集結著時時灑下秋雨的水汽。果不其然,日落時開始下起暴雨,夾著冰雹,伴著阿爾卑斯山南麓地區特有的壯觀的電閃雷鳴。”(譯注:雪萊一家于1819年底搬去佛羅倫薩。這首詩應寫于此時。)
★
雪萊自注二
“此詩由5首十四行詩組成,但十四行詩之分節與韻式皆受一種意大利詩體terza nina之影響。”(譯注:terza nina是但丁在《神曲》中采用的詩體,三行一節,第一、三行同韻,下一節第一行與上一節第二行同韻。這不是英國詩人的常用詩體。雪萊加以改造,每首的末兩行對句同韻,整首詩韻式為:ABA BCB CDC DED EE。通常為五音步抑揚格,但第一首多有不遵循之處。)
1
狂野的西風啊,你是秋日吐納的氣息,
無形無影,枯葉卻被你蕩盡,
如同遇上了巫師的鬼魅,倉皇逃逸,
萎黃和焦黑,慘白與病紅,
疫癘纏身的叢叢簇簇:而你,
駕著戰車,把長著翅膀的種子載去它們
幽暗的冬日眠床,病懨懨,冷凄凄
仿佛陳尸在墓穴里,一直等到
來年的春日,你的碧空的姐妹,
在酣夢沉沉的大地上吹遍號角
(催出嫩芽,有如天上覓食的羊群),
喚起一派生機,群山吐翠,四野香飄:
何處沒有你的行跡,狂野的精靈;
毀滅者兼守護者啊;聽吧,聽!
2
你呀,激蕩九霄的狂流,
浮云為之四散,大地的腐葉般,
從天與海的虬枝上搖落,
這些雨和閃電的天使:飛揚
在你浩浩之氣的蒼蒼外圍,
有如酒神狂熱的女祭司頭上
亮閃閃的金發,鼓蕩而起
從幽暗的天際,直指蒼穹之巔,
那是迫近著的暴風雨的青絲。
你是挽歌,唱給這遲暮的殘年,
夜色閉合,將做它巨墳的拱頂,
你集結起磅礴的云霧,浩翰彌天
鼎力撐持,從這密霧濃云之中,
將迸射出黑雨、電火和冰雹:哦,你聽!
3
你把湛藍的地中海喚醒
自長夏的夢里,他曾安躺,
清澈洄漩的水流教他睡得昏沉,
在巴亞灣中,一座浮石島旁,
惺忪望見古時的樓臺殿宇
在倒映著炎日的瀲滟波光中蕩漾,
青苔漫生,鮮花處處
如許芬芳,略一思量便教人醺醺然!
水波澹澹的大西洋,為了給你讓開路
竟自劈出了道道深壑,而在下方
海床上的花藻,還有枝枝葉葉
都無精打采的樹木,一身泥漿,
聽聞你的叱咤之聲,嚇得陡然失色,
顫栗不止,紛紛然調謝:聽喲!
4
但愿我是一枚枯葉,任你翻卷;
但愿我是一朵流云,共你飛馳;
一片浪花,在你的駕御之下殘喘,
領受你那強力的沖擊,就算不如你
那般自由自在,啊,那樣不羈!但愿
我又重回到孩提時候,或許
能與你為伴,浪跡九重天上,
倘能如此,比你更迅疾地馳逐天宇,
亦非癡人說夢;我也就不必這樣
苦苦地,心急如焚般向你求祈。
卷起我吧,像卷起浪花,樹葉,云朵!
我跌落在人生的荊棘上!鮮血淋漓!
沉重的時日將我擺布,把我羈軛
而我曾狂放,矯捷,高傲,與你一般無二。
5
讓我像森林那樣,做你的豎琴:
縱然木葉紛紛凋盡又如何?
你雄渾的和聲之喧騰,
將把我們彈奏出沉郁的秋歌,
悲苦又甜美。狂烈的精靈啊,讓我變成你!
讓你變成我吧,做奔放的同一個!
把我頹喪的思緒逐出天外
好比蕩盡枯葉,快快喚起新生!
借著這詩篇的咒語,
四處傳揚,像還未熄滅的爐膛里的灰燼
與火花,讓我的詩句向人間飛灑!
向沉睡中的大地,借著我的唇
吹出預言的號角!西風啊,
冬天既然來到,春天還會遠嗎?
(1819)
“
注釋
[1] 長翅的種子:原文winged seeds,郭沫若、江冰華都譯為“翅果”,恐非。翅果英文為winged fruit,拉丁語samara,是特指的某類果實。詩中此處應泛指樹上的果實(種子)。
[2] 碧空的姐妹:準確應為“你的春日的天藍色姐妹”(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即春風。
[3] 酒神的女祭司:原文Maenad(美娜德,意為“狂歡者”,即狂飲暢舞),希臘神話(及羅馬神話)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
[4] 巴亞灣(Baiae's bay):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西北部的巴亞城(作為古羅馬時代的溫泉療養勝地而聞名),現名波佐利灣。水下有古羅馬時代的城市遺址,或即雪萊所寫的(水下隱約可見的)“古時的樓臺殿宇”。
[5] 浮石島:浮石(浮巖)是一種火山巖。這一帶為火山區。
[6] 雪萊原注:“此等現象,為博物學家所熟知。如同陸上植物,江河湖海之下的水生植物對季節變化反應亦同,因而預示季節變化的風也影響它們。”不知當年的博物學家所了解的海洋植物如何,就當代的認識來說,海中的樹木主要就是紅樹林。許多以往被當成海洋植物的(特別是花卉類),其實是動物。海底的草類通常開細小的花。
[7] 和聲之喧騰:和聲(harmonies)與喧騰(tumult)構成“矛盾修辭”,如《云雀頌》中的“醇和的熱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