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云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背景】
《亥年殘秋偶作》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魯迅留給我們的最后一首詩篇。
1935年,是決定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關鍵的一年。這既是日本侵略者準備全面侵占中國,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而蔣介石集團則加緊反革命反人民,蓄謀徹底賣國的最黑暗的時刻;又是毛主席領導工農紅軍舉行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給漫漫長夜中的中國人民帶來革命勝利的希望的時刻。那時,日寇的魔爪已經伸進華北。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于不顧,與日寇秘密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把整個華北拱手送給日本侵略者。與此同時,毛主席領導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清算了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粉碎了蔣介石集團的圍追堵截,歷盡千難萬險,勝利地到達了陜北。毛主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敗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夜暗如磐而又黎明在即的關鍵時刻,魯迅面對肅殺的殘秋景象,百感交集,以強烈深沉的無產階級革命激情,寫下了這首感嘆時事的七言律詩。全詩飽含著對災難深重的祖國人民的深切憂慮,燃燒著對反革命反人民的蔣介石集團的無比憤怒,凝聚著對毛主席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無限希望。全詩語言含蓄、感情深摯,讀起來動人心弦,感人至深。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起首兩句,魯迅強烈的愛憎感情便躍然紙上。籠罩天下的“秋肅”,正是當時險惡政治形勢的準確的藝術概括。日寇鐵蹄步步進逼,蔣介石集團鎮壓革命日益瘋狂,民族危亡,人民受難,山河破碎,花木搖落,這不恰似肅殺的殘秋氣氛籠罩著我們祖國的大地嗎?對于這樣嚴酷的政治形勢,怎能不震驚,如何不憂慮?詩的第一句就創造了一種令人積郁、沉重、難以容忍的藝術境地,激起人們對“秋肅”的無比憤慨。“敢遣春溫上筆端”,緊接第一句,以強烈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深沉有力地控訴了“秋肅”之嚴酷,同時把向往“春溫”的無限深情溢于言表。這“春溫”,就是毛主席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無限春光。一個“敢”字,凝聚了魯迅對于國民黨反動派播殘春光的深仇大恨,對于革命根據地無限熱愛的火熱深情。他身處“秋肅”的嚴酷籠罩之下,心中蕩漾著美好的“春溫”。“秋肅”、“春溫”兩個詞,一暗一明,一冷一熱,形象鮮明、對比強烈,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魯迅正是以自己光輝戰斗的一生,為驅走“秋肅”,迎來“春溫”而艱苦奮戰。
“塵海蒼茫沈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目驚心的“秋肅臨天下”的圖景:山河破碎,田園荒蕪,千百萬人民背井離鄉,輾轉逃亡,蒼茫塵海, 尸骨遍野.....。而幾十萬“中央軍”及國民黨大小官員,則提包攜囊,邊燒邊搶,踏著百姓的尸骨,在蕭瑟的秋風中狼狽南逃.....。魯迅面對這沉沉黑夜、茫茫大地,百感交加, 如何傾述?一個“沈”字,既揭露了政治局勢的險惡,更凝聚了魯迅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在這“秋肅”降臨的蒼茫塵海,哪里是勞動人民的歸宿呢?“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云齒發寒”,這就是當時歷史現實的回答。災難深重的人民, 連充饑的菰米、御寒的蒲草都得不到,還哪里有安身之處呢? 想到這里,即使是在睡夢中,又怎么能不像從高空中掉下來一樣,令人齒發寒冷、渾身戰栗呢?這兩句詩是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血淚控訴,也是魯迅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無產階級革命感情的深切表露。
那么,怎樣才能驅走“秋肅”、迎來“春溫”呢?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希望在哪里呢?“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這最后兩句詩,魯迅運用黎明即將到來,曙光就在前頭的生動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對毛主席所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無限希望,對未美好世界的熱切向往。作者夜里醒來,竦身啼聽令人奮起的雞鳴,希望革命風暴的到來,然而卻偏偏是寂靜無聲,上海和整個國民黨統治區仍在一片黑暗之中,可是, 望著北方的天空,想到毛主席所領導的紅軍,作者對革命的勝利充滿了信心:北斗橫斜,漫漫長夜快要盡了,天快亮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毛主席的無限熱愛,對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無限忠誠。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魯迅,在幾十年激烈、復雜、殘酷的階級斗爭中,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他清楚地看到,只有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才“寄托著中國和人類的希望”,并堅定地表示:“我確切的相信無階級社會一定要出現”。“起看星斗正闌干”,正是偉大共產主義戰士崇高的內心世界的集中表現。讀著這兩句詩,我們仿佛看到魯迅先生凜然立于窗前,眺望夜空,緊握戰筆, 為把“坐落在沒落營盤里”的“黑暗動物”送到“最末的道路”而投入新的戰斗。這兩句詩,是魯迅思想感情發展的最高峰,是全詩的高潮,含蓄、有力,發人深思,感人肺腑。
魯迅在重病中為我們留下的這首光輝的戰斗詩篇,以它強烈深摯的無產階級革命激情,不屈不撓的無產階級斗爭精神,啟發和激勵我們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征途上, 奮勇戰斗,一往直前。魯迅早期贊揚站在階級斗爭最前線的馬列主義者時寫過這樣一段話:“他們因為所信的主義,犧牲了別的一切,用骨肉碰鈍了鋒刃,血液澆滅了煙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種薄明的天色,便是一種新世紀的曙光。”《熱風·隨感錄五十九“圣武”》魯迅正是這種為了新世紀的曙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形象。他這種高瞻遠囑,生命不休、戰斗不止的徹底革命精神,是我們繼續革命的光輝榜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