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教誨,不學詩不會說話。然也。我記性較差,靈氣也不夠,面對詩詞這樣的信息不連續且常缺失的文體,是很少有來電感覺的,一般是敬而遠之的。
昨晚偶爾聽到京劇大家孟廣祿先生的《菩薩蠻.黃鶴樓》,確實被震撼到了,一遍又一遍,根本停不下來。孟先生是大家嘛,氣韻飽滿,唱腔完美極有穿透力,非常享受。可仔細一聽歌詞,全詞八句沒有一句明白話,不是一般意義的用典生僻(全詞沒用一典),晦澀難懂,而是、就是密碼!既是密碼,必然確定是一一映射,每一句必有原像!密碼體,行為人判斷環境不夠安全時常常采用此種表達方式,這在毛主席眾多詩文當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密碼體是不便發表和傳播的,即使發表了讀者也沒法理解,還容易引起各種誤會。不能發表和傳播就是浪費時間,對于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的偉人來說浪費時間是奢侈的。聯系到本詞成于1927年春天(此時革命形勢非常不好),30年后發表時毛主席如是說,然僅止于此。
有考據,楊開慧先烈是本詞的第一位讀者,她看后很快有了兩點感受,一、潤之太傷感了;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很符合此時潤之的心情和性格。 啊???都什么呀?怎樣理解楊先生的最近距離的感受?可以設想一下,當你弄了一個密碼樣子的東西給老婆看,老婆看一眼就準確指出其關鍵,是怎樣的感受!真正的知音!此生足矣!這位老婆大人得有多崇拜老公,得有多深刻關注老公的一言一行才能做得到!太難能可貴了!
事實的確如此,本詞1957年發表至今已逾七十年了,很多名教授、名專家,如康某、趙新某(他們自稱是毛主席的忠粉)……解讀本詞時也還是語焉不詳的。有位網友(應該有不少)甚至發表感想說,“毛主席是一位偉人,他的詩文都非常好,但是這首詞完全不知道好在哪里?”。不能苛責他們,密碼總是難破的,密碼破解是需要機緣巧合的。我以為解讀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楊先生的兩點感受是最合適的鑰匙!先說楊先生第二點感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很符合此時潤之的心情和性格。 什么心情和性格?兩個字“不服”!具體是:比一比,斗一斗。跟誰比?茫茫九派也;跟誰斗?煙雨、龜蛇等反動勢力。1927年春此時毛主席是不是這樣的心情?是的,無疑是的;是不是這樣的性格,是的,一慣是的。再說楊先生第一點感受__潤之太傷感了!傷感什么?何以見得?此時潤之的觀點黨內不受重視,黨外無人能理解,更傷感的是隨著反動勢力的抬頭,現在有話竟不能明說,不能明說!有話能明說對一個一心要干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所以楊先生看到密碼一樣的詞,心疼之情溢于言表,不能自持。真正的知己啊!太難能可貴了!
回過頭再看首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幾十年過去,各方家對此聯的解讀零零種種,不必贅述。“沉沉一線穿南北”是本詞的關鍵,也是解讀的難點。1927年以前中國是什么樣的狀況?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帝國主義層層壓迫,國家積貧積弱,民眾水深火熱,一批有志之士正四方奔走積極尋求救國救民之策,毛主席也是其中一員。“沉沉一線穿南北”即是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目標把南北的有志之士隱隱約約連在了一起,但是具體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中國何止九派主張?南派以國民黨孫中山為代表的“三民主義”,還有吳暉稚的無政府主義,胡漢民、汪精衛也各有主張;北派以共產黨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毛主席也有獨家觀點。這本正常,老人家一貫贊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更何況此時老人家威重未持,自是不拒爭論。但是“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一些反動勢力(為什么說是反動?因為這些人忘了初衷:救國救民)竟對合作伙伴動起了刀槍,動刀槍在毛主席眼里并不是十分了不得的事。老人家心痛的是:自己的同志竟然乖乖的配合,完全不可理喻!傷感啊。“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這句現在可以順勢直譯:美好自然的中國已經離開很久了,中國只剩下地理意義上的中國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中國啊,我不服!我要跟他們比一比,斗一斗,救國救民的目標一定要實現!
最后再強調一下,后世多把“茫茫九派”、“沉沉一線”解說成黃鶴樓周圍的河流大川、京廣鐵路,這是無法與楊先生當時的感受相聯系的。楊先生是毛主席真正的知音!而且是最近距離的知音,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忽視最近距離的感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