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養
十二、高謀善參
既然張懷英和陳永貴后來形成了管鮑之交,那就由原來的上下級關系變成了主官和參謀的關系。陳永貴在他主政時遇到了緊要的事情拿不定主意,總愿意聽聽張懷英的意見,在很長時間內已經成了慣例。
大概在1973年,有一次山西省的負責人謝振華、曹中南到大寨找到陳永貴,說讓他擔任晉中地委書記兼任軍分區政委,穿上軍裝,把家屬搬到榆次,轉成國家干部,拿工資。謝、曹當時是山西省委的主要領導,又是69軍和山西省軍區首長,當然有權力做這個決定,這就等于下了調令。可是陳永貴聽了,實在摸不清對方的底細,既不能表態接受,又不能不接受,只是表示了一個態度,說我考慮考慮吧!
陳永貴對此心里確實不踏實,第二天就打電話把從河北“五七”干校回家休假的張懷英叫到大寨,把事情向張懷英如此這般一說,叫張懷英給他拿個主意。張懷英不好對此開口,反問道:“你的意見怎么樣?”
陳永貴就陳述了他的觀點,說:“我是農民,勞動模范,穿上軍裝還像不像個勞動人民啦?誰還能認得我?”陳永貴又回憶起平遙事件的時候,說,那時候中央讓我到平遙制止武斗,結果另一派把我包圍到城里出不來,周總理派了一個武裝營,讓我換上軍裝,才把我接出來。回到太原,在湖濱會堂讓我作報告,臺下的人都在問:陳永貴哪去了?當我開始講話的時候,人們才認出來,這真是一場大笑話。我是勞模,住在榆次,再拿上工資,我覺得跟我的勞模身份不合。兼任地委書記是可以的,穿軍裝,拿工資,搬家,我覺得不合適,可是這是省委的決定,我不干,又怕說不服從領導。張懷英聽了后說:你得模清這是中央的意見,還是省委的意見,況且這事除了毛主席、周總理誰敢定?
陳永貴就聽了張懷英的意見,說到北京摸底子去了,并且要設法表明自己的態度:不穿軍裝,不拿工資,不往榆次搬家。
事情果真驗證了陳永貴的考慮和張懷英所提建議的正確。陳永貴到北京摸底后確認這不是中央的意見,所以就只兼任了晉中地委書記,也不經常住在榆次,仍然堅持在大寨工作和勞動,保持了一個勞模的本色。
從上可以看出張懷英為大寨典型及陳永貴的成長與發展所付出的心血與奠基。可以說,如果沒有張懷英式的縣委書記和張懷英的謀劃,也可能就沒有大寨這面紅旗的發展壯大,也就不會有農民副總理陳永貴的出現,也就不可能出現全國轟轟烈烈的學大寨運動,全國的農田基本建設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如張懷英去世后大寨村黨總支、大寨村民委員會的唁電中所講“大寨的成長傾注著張懷英同志的心血,大寨的史冊永留住張懷英同志的功德,他心胸寬闊、高風亮節的作風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紀念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