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養
七、向三任地委書記推薦大寨典型
上世紀五十年代,張懷英一直是昔陽縣委第一書記。在這期間,他經歷過三任地委書記。他在對這三位地委書記的回顧之中,其它往事不曾談起,這三位地委書記對大寨的態度和對陳永貴的關注他始終記憶猶新。
1953年,張懷英支持陳永貴試辦了大寨新勝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個新勝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昔陽縣成名后,張懷英就著手總結經驗,并把材料送給了當時的晉中地委書記岳忠泰。這年秋天,晉中地委召開全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會議,岳忠泰就給張懷英打電話,叫他安排讓陳永貴在會上介紹他試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驗。聽了陳永貴的介紹以后,這位地委書記在大會總結時給予陳永貴高度評價,這對陳永貴來說是第一次受到地級領導的表揚和認可。
大會結束以后,張懷英就立即到大寨下鄉,陳永貴向張懷英講了他受地委書記表彰的感慨,表示不辜負領導對他的關心,繼續把大寨工作搞好。張懷英坐在陳永貴的炕沿上和陳永貴促膝談心,倆人共同分析了岳忠泰講話的精神實質,陳永貴也回顧了其他縣勞模們的先進經驗。張懷英語重心長地對陳永貴說:老陳啊,這次岳書記點你的名是一個起點,以后要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心里要有底子,看到努力的方向,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比如說,土地加工問題,品種改良問題,肥料的增加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找不到增產的渠道。
1956年6月,王成旺擔任晉中地委書記。上任不久就到大寨視察工作。他詳細地檢查了大寨的種植情況,就問陳永貴,大寨生產上還需要點什么?陳永貴說,其它倒是不需要,就是需要一點化肥。王成旺回到昔陽縣城,就向張懷英提出:懷英啊,你們昔陽對大寨有沒有特殊照顧?張懷英向他匯報了他對待先進單位的態度。說:王書記啊,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昔陽培養了很多先進典型,有的在群眾中起到了先進示范作用,有的效果卻不怎么好。不好的原因大致有兩方面,一是搞假的一套,二是物質上給了特殊照顧,所以看起來很好,但人們并不服氣。我對大寨和其它幾個先進典型的辦法是政治上吃偏飯,物質上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大寨的化肥給得多,是按糧食總產量和完成糧食收購的比例分配的,沒有超過政策界線。所以別人提不出意見。大寨是這樣,刀把口和白羊峪也是這樣,不然別人就感到學不起。王成旺聽了,覺得張懷英在這一點上比自己還想的周到,就對他的作法加以肯定。到1958年,王成旺又一次到大寨蹲點,張懷英陪他到大寨住了四、五天。為了掌握最真實的情況,他們和大寨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王成旺詳細了解了大寨的情況之后,向陳永貴作了許多指示,臨走時,他又對張懷英說,陳永貴是一個很好的勞模,不僅生產經驗豐富,而且政治素質也很好。宋立英也是一個很好的婦聯主席,她有許多優良品質,她把大寨的半邊天帶動起來,比男人也不少干活,不簡單啊!王成旺在張懷英的陪同下到康家嶺和大寨社員一起鋤地,勞動中間休息的時候,王成旺抽了一口社員的旱煙,覺得挺有滋味,還是那么語重心長地和社員們談心。他說,農民最辛苦,你們背負青天腳踏黃土,不分刮風下雨在地里干活,不僅為了自己的柴米油鹽,還要繳糧納稅,真是辛苦了,你們進行了超常的勞動,還要繳高指標的公糧,我和懷英來就是要體驗一下你們的甘苦,和你們共同奮斗,把大寨的事情辦好。由此看到,王成旺對大寨工作比岳忠泰還要重視。
1959年,賈俊任晉中地委書記。他在未上任之前就知道張懷英在昔陽的工作情況,更知道張懷英手中有一個大寨典型。他上任之后就到了昔陽,要求張懷英匯報大寨的情況。張懷英匯報了大寨的具體情況,特別是陳永貴頂住了當時的共產風,如實報產的情況。賈俊對他說,大寨大隊所以搞得好,關鍵是有一個好的黨支部,黨支部里面有一個像陳永貴這樣的好支部書記。有一次他在縣委書記會議上對張懷英說,回去以后要把大寨的經驗好好總結一下,推廣大寨黨支部建設的經驗,發一個文件,在全區范圍內推廣。
這一年十二月,晉中地委又在昔陽召開了由各縣主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農業局長、公社黨委書記、部分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等參加的農業現場會議。會議召開的第二天,張懷英陪同賈俊到大寨詳細地看了大寨的土地和群眾的公共食堂,看了大寨的展覽館。展覽館內布滿了錦旗、獎狀,還掛著大寨五十條勞動好漢的照片。賈俊看著看著,就對張懷英說:懷英,你看,這是梁山好漢,陳永貴就是宋江啊!從大寨往縣城返回的時候,賈俊對張懷英說:懷英,回去你也不要騎馬了,我也不坐車,就靠這兩條腿,咱們邊走邊看。
在那次現場會上,陳永貴用半天時間專門講了大寨的經驗,與會者不僅當場多次鼓掌,會后也給予高度評價,晉中地委在那次會上作出了“在全區開展學習模范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決定,這個決定經過山西省委的批轉,又在山西省掀起了學習模范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高潮。
三位地委書記對大寨的重視和關注,是出于一個縣委書記的媒介,他就是張懷英。短短的幾年間,晉中三位任地委書記到大寨的體驗和調查,給了陳永貴和大寨人很大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信心倍增,不斷取得新的成績。而張懷英在大寨崛起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從大寨開始發跡時就看到了大寨人身上有一種精神,預測到大寨人的這種精神在社會上的價值,所以就盡全力要把大寨推向社會,推到全省乃至全國。而大寨人的這種精神和探索的農業合作化道路,正是社會主義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張懷英搏覽群書,深知古今帝王的興衰沉浮。所以從那時起,無形中已把自己的命運和大寨的發展連在了一起。如果沒有張懷英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寨在啟蒙時是決不會走進三位地委書記的視線之中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