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去看了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而專門制作的紀錄片《人民萬歲》。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這是一部用心之作,也是一部深情之作。
說是深情之作,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影片自始自終,流露著一種無限緬懷的情感。
這種情感,我們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但卻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是一種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溫暖的、美好的情感;
二是,影片的情感是克制的,絕不是喧嘩的、張揚的,而是靜水深流一樣的深情,唯其如此,也就格外動人。
《人民萬歲》的這種基調,與這次全國紀念毛主席的熱潮,形成了一種完美共振,昭示著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曲折之后,人民對毛澤東的一種決定性的情感回歸。
情感認同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情感認同,就沒有政治認同。
以前類似的紀錄片,出于某種刻意,總是在強調毛主席的才華:他是詩人、書法家、軍事家……
無疑,毛主席是才華橫溢的,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毫不為過。
但才華,并非毛主席的本質。
毛主席的本質是什么呢?
人民性!
毛主席是人民中的一員,同時又是人民衷心愛戴的領袖,這兩者是有機統一的。
人民高呼“毛主席萬歲”,是因為毛主席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主席高呼“人民萬歲”,是因為人民就是他的最高信仰,為人民服務就是他的全部人生。
《人民萬歲》緊緊扣住了毛主席的人民性這一主題,以毛主席1965年重上井岡山,在井岡山回顧秋收起義以來三十八年的崢嶸歲月為主線,引人入勝地闡釋了毛主席與人民之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影片告訴觀眾,毛主席帶領人民建立的新中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人民國家,國家的一切機構,都冠以“人民”的名義——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協、人民政府、人民軍隊、人民法院、人民公安……
“人民”,絕不是無足輕重的修飾語,而是標示了國家的人民性。
一部好的電影,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應該能夠回應時代焦慮。
《人民萬歲》當然不僅是為了抒情、緬懷,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通過毛主席轉戰陜北篇章,我們看到,毛主席不僅依靠人民,也相信人民。
毛主席之所以敢于帶領一支一千多人的小部隊,在陜北和胡宗南的幾十萬大軍周旋,有時距離國民黨軍只有五、六里,其最大的底氣,正是來自對人民深深的信任。
不相信人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也不會有真正的安全。
影片的導演郝蘊,以一位女性導演的細膩、溫柔與藝術天賦,把這部紀錄片制作得相當華美、流暢。
其中有一組鏡頭,是圍繞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的巨型塑像,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時間段拍攝的。
這組鏡頭,配以深情的音樂,把青年毛澤東玉樹臨風,劍膽琴心的氣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宏大抱負,展示得淋漓盡致,堪稱華彩篇章!
02
這樣一部主題鮮明,制作精良的影片,理應讓更多的人看到。但奇怪的是,我發現院線排片非常少,不知道原因何在?
在網上偶然看到本片上映的消息,結果發現附近的影院沒有排片,較遠的一家影院也只在上午排了一場,我只好匆匆趕去買票觀看。
但令我欣慰的是,影院內,觀眾雖然不多,但除我之外,都是青年。
毛主席的心和青年是相通的,青年回歸毛澤東,中國就有了希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