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養
二、三戰狼窩掌的故事
迎刃而解說起大寨的故事,著名的故事其中就有三戰狼窩掌。然而人們聽到的三戰狼窩掌的故事中還有沒有比較鮮為人知的細節呢?那就是張懷英為陳永貴撐腰,為大寨人做主的事了。迎刃而解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大寨,從治理白駝溝開始,又經過三個冬天,對其它幾條溝也進行了治理。1955年開始治理狼窩掌的時候,面對大寨最大的這條害溝,也信心十足。但是夏天一發洪水,壘起的大壩被沖垮了,不少人泄氣了,陳永貴也經受了很大打擊,再往下干,難度就大了。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這事傳在張懷英耳里,他也坐不住了。有一天下午,駐在大寨的縣委工作組回到縣城向他具體地匯報了情況,他就覺得,單靠工作組還不行,自己得親自去看一看。于是第二天,張懷英就帶了縣委辦公室主任李成元進了大寨,準備召開黨支部會議,調查大壩被沖垮的原因。張懷英首先到狼窩掌去看了一下,從山下一直走到山頂,看見狼窩掌被沖成一條黑溝,原來很整齊的一道道石壩再也看不見了,四個人抬上來的石頭也滾在了一旁。當人們沿溝溝往進走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泥里,一陷就是一二尺深。倍同他來的賈進才看他在那泥地里趔趄著走,就跑過來架著他說:“張書記,小心,看陷進泥坑里頭。”張懷英顧不著這些,一直關注著陳永貴,就問:“永貴呢?”賈進才“唉”了一聲,回答說:“金小,他這兩天情緒不好,想不通這壩怎么吃不住水沖。今日有點感冒,沒有敢來。”張懷英說:“走,咱去看看他。”他們兩人剛走到村邊,就碰見了陳永貴。他對張懷英說,“我聽說你來了,就趕緊往地里跑。”說著,他們相跟著返回了農業社辦公室,張懷英看到陳永貴滿臉掛著個“愁”字,什么話也沒有,便對他說:“不止狼窩掌的壩被沖,去冬今春全縣多數村莊壘起的壩都沖光了。靜陽,冶頭,南河,那石壩你見過,夠堅固了,可還是頂不住。現在需要坐下來總結總結經驗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打壩造地也和學手藝一樣,得交點學費。”說到這里,陳永貴頻頻點頭,表示贊成,說“是、是、是。”張懷英問:“老陳,你學打燒餅的時候怎么樣?有過失敗沒有?”陳永貴說:“開始我打的燒餅不是薄就是厚,不是生就是糊。就為這,我跟掌柜的干了架,離開了他。”張懷英問:“這狼窩掌被沖了,你是不是也不再干了?”陳永貴皺了皺眉,索性又來了精神,往前一揮手說“這是社會主義大業,不是給掌柜打燒餅,可不能賭氣。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咱就三次。我就不相信大寨人治不了狼窩掌。張書記,我也盤算啦,咱貼了甚啦?不就是貼了點工夫,貼了點力氣?”陳永貴越打手勢越是那么斬釘截鐵地說,張懷英越聽越是臉上放光,也給他鼓勁說:“對呀,這治山治水也就和毛主席說的打反動派一樣,你不打他就不倒。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直至勝利,這就是我們的邏輯。洪水猛獸就是反動派,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它們的邏輯。”張懷英的話又給了陳永貴力量,臉上的“愁”字一掃而光。張懷英又指示他說:“老陳啊,咱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找找原因。過兩天咱縣還在開會,研究研究全縣的山河怎么治理。”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張懷英后來回憶說,當年8月底,縣委召集有經驗的勞動模范張老太、王殿俊、陳永貴,還有像鄭魁選等勞動模范開座談會,討論全縣山河治理方案。陳永貴首先介紹了白駝溝、后底溝治理成功的經驗,接著著重談了治理狼窩掌失敗的教訓。接著大家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說,小溝易治,大溝光靠打壩不行,還得在上游建小水庫,在坡上挖魚鱗坑,控制來水面積。到會的勞模就具體地說到哪個村怎么樣,哪個村又怎么樣。一直討論到全縣五道大川,特別是南河,汛期一來,最多的時候有幾千個流量。如果上邊沒有水庫,兩邊的石壩又沒有水泥,再堅固的壩也頂不住。”那次會上基本形成共識,就是上游修水庫,遍山挖魚鱗坑,下游打壩造地。
到1956年冬天,大寨開始了二戰狼窩掌,這次治理和上一次不同,除了壩加寬加厚以外,在上游修了水池,在山上也栽了樹,挖了魚鱗坑。
當時,大寨大戰狼窩掌的精神已經引起了記者們的重視,他們一面對大寨人的勇氣贊嘆,一面又有人冷言閑語,私下里說這說那。特別是對冰渣飯的看法。記者叫了好,也登了報,可有些人不是真的叫好,還很有懷疑。陳永貴對張懷英說:“有些人看著我們吃冰渣飯還打冷顫哩,不知道那一天一翻臉,就把這功勞也說成了罪。”張懷英安慰他說,你不要管他們那些,一些人看到你們吃冰渣飯打顫,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坐在辦公室里每天是想問題寫材料,這叫腦力勞動,身體虛弱,讓他們吃了冰渣飯,真得要跑茅拉肚子。大寨可不一樣,早上五點鐘起來,干了三個多小時的活,肚子里已經餓了,全身冒汗,渾身疲勞,見了飯哪還管它冷熱?吃了飯又勞動,又出一身汗,莫說是冰渣飯,就是生鐵也能化成水。這種滋味我可嘗過。1944年我帶著民兵打日本時,咱裝備劣,經常被日本人追著跑。有一次被追著一口氣跑了十幾里才把敵人甩開。在跑到10里地時,又干,又熱,又餓,就在河里順手拿起塊冰來吃,既解了渴,又降了熱。現在你讓我再吃冰塊,我看也不敢看。這就是情況不同,看問題的方法也不同,沒有苦哪里來的甜?”陳永貴說:“這倒是。可是就怕整你的時候就不同了。唉,誰不養活孩誰不覺著疼,你辛辛苦苦地那么干,人家還給你造罪呢!”張懷英說:“成心整你的人,就是不吃冰渣飯也能給你找下毛病。”
這一年修的壩本來是很堅固的。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1957年夏的一場大雨引得山洪暴發,他們在上游修的蓄水池被沖垮,洪水奔騰而下,重新修起來的25道石壩又被全部沖垮了。這么一來,悲觀失望的氣氛一下籠罩了全村,什么怪話都冒出來了。有人說:“這才是千日打柴一火燒,一冬辛苦一水漂”,“賣豆腐置下河灣地,漿里來,水里去。”也有人說:“自古以來,人有人道,水有水道。這兩年跟上陳永貴活受了兩年罪,吃虧就吃在不給水留道。”還有人說:“雞不跟狗斗,人不跟水斗。人有多大本事,還能斗過龍王爺?”開始有人不干了。陳永貴不泄氣,卻也找不出能戰勝狼窩掌的門頭腳道。
這事傳到了縣委書記張懷英那里,他也坐不住了,或是白天、或是晚上,或是騎馬、或是步行,不知多少次來到大寨。他為了大寨的狼窩掌,不知開過多少會,不知搞過多少次調查研究,多少次挽褲赤背地和社員們在一起刨土拉車。他和大寨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一是為了鼓動大寨人的士氣,二是為了解決治理狼窩掌的實際問題。尤其面對陳永貴。因為陳永貴曾經在張懷英面前吹過牛,說要在狼窩掌里造出多少好地。干了兩個冬天,狼窩掌還是一片河灘,看來陳永貴確實心里不踏實。但是張懷英并不這么看,他事先就預測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狼窩掌多少年來沒有成了地,難度肯定是很大的。當他看到陳永貴那種無奈的樣子,很敏感地感覺到他要不給陳永貴和大寨人撐腰,治理狼窩掌就要泡湯。
特別是聽說陳永貴從縣里領了紅旗不敢往回扛,偷偷摸摸地裝在懷里,進了大寨村口才敢拿出來,怕武家坪人罵這罵那。張懷英聽說這些事情后,怕影響到陳永貴和大寨人的情緒,就在大寨住了下來,找干部和群眾座談聊天,和大寨人一起勞動吃飯,具體指導第三次治理狼窩掌的工作。
張懷英鼓勵陳永貴說:迎刃而解“修地和打日本一樣,只有拼死才能造出好地來,才有好日子過。”又和陳永貴促膝談心,又和大寨的其他干部和社員談心,談著談著就幫他尋找能戰勝洪災的辦法。他們的談話終于促使陳永貴從楦窯的原理中得到啟示,在狼窩掌搞起了弓形壩,并以壩底寬壩上窄的方案獲得了成功,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
張懷英在和大寨社員一起勞動時,經常看到干部群眾吃冰渣飯的情景,他很是感動。有一天,他在工地上和干部群眾聊起吃冰渣飯的事,不覺地就觸景生情,隨口吟了一首打油詩: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出門星滿天,抬頭日三竿。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鐵錘石上舞,肚里喧如鼓。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一鍋冰渣飯,不覺底朝天。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苦干山河變,狼窩變良田。
大家聽了后,都高興地說好,這說的就是咱大寨人。
魯迅說過,詩歌是勞動中產生的,張懷英如果沒有和大寨人一起治理狼窩掌的經歷,也吟不出這樣的詩句。1982年我到張懷英家看到這首詩的時候就對他說,你這首詩,真正的詩人寫不出來。張懷英聽后笑了,說“有景有情才能作詩填詞”。
多少年后,我讀了他這首打油詩后,對人說,像這樣的詩,恐怕詩人寫不出來。沒有親身的感受怎么能有“鐵錘石上舞,肚里喧如鼓,一鍋冰碴飯,不覺底朝天”這樣的詩句呢?從這一點又可以看出,在關鍵的問題上,領導的撐腰和不撐腰大不一樣,如果沒有張懷英對大寨的有力支持與幫助,大寨可能就沒有三戰狼窩掌的壯舉。張懷英不僅在陳永貴身上,在昔陽的所有干部身上都是這樣,他能給他的下屬做主,在關鍵時刻給人撐起腰桿來,是昔陽所有的干部所公認的。由此就能使整個領導集體有了力量。大寨,昔陽能夠把幾個光環戴在自己的頭上,和一個領導人的決策與措施是分不開的。1960年12月,在山西省委組織召開的五級干部會議上,張懷英作了一個典型發言。這個發言是以介紹大寨為重點來分析昔陽工作的。他著重談了大寨管理區1959年的糧食生產和分配工作,說這一年大寨每個勞動力生產糧食一萬零一百斤,戶均售糧3700斤,人均年收入92元,這幾個數字在當時都是在全省冒尖的。接著他又分析大寨管理區為什么能在三年內直線上升呢?他總結了群眾說的十四句話:三包一獎,年年兌現,定額計酬,從不打亂,評工記分,月月結算,季發工資,年年決算。然后他又拿出昔陽縣安坪管理區和大寨作了對比:這個地方土質較好,氣候適中,平地好地占三分之二,比大寨的條件好得多,卻比上年減產30萬斤,戶均售糧只有800斤,人均收入也只有38元。社員對比總結了四句話:春季搞包工,秋季打土灘,勞動不記工,分配按底分。他在發言中說到,為了推廣大寨的經驗,昔陽縣組織了縣,社,區、隊四級干部2500多人到大寨參觀,聽取介紹,以促使后進隊趕上先進隊。也在安坪管理區召開了現場會,批駁了不搞三包一獎定額管理的平均主義思想。
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迎刃而解搞社會主義建設,對一個農村來說,靠山就是黨的領導。大寨的成長和發展,也靠得是黨的領導。而張懷英作為昔陽縣委書記,自然就成了大寨前進的靠山,尤其在困難時期要扭轉乾坤,就更是這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