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心培養(yǎng)
一、永貴賣糧
1953年,張懷英從區(qū)委書記任上走進縣委大院,先后任宣傳部長、縣委副書記直至縣委第一書記。這也是在昔陽縣干部們的預料之中的。因為張懷英不僅在戰(zhàn)爭年代立有戰(zhàn)功,而且在組織能力上,號召力上都占有優(yōu)勢,大家都很佩服他,在縣里有許多人都能跟著他的思路走,他成了許多人學習的目標。然而對張懷英來說,自身的優(yōu)勢并沒有使他自以為是和疏忽大意,他對每一件事都保持著謹慎和嚴肅的態(tài)度,特別是他工作過的昔陽一區(qū),那里有什么事情,他都要認真對待。大寨辦社之后的情況更是他十分關注的事情。陳永貴辦社成功,他心里當然高興,辦社第一年就取得了好收成,向國家繳售的糧食也特別多,他曾在縣委常委會上提議要把大寨辦社的經驗總結一下,推廣到全縣。
也就是在這時,晉中地委召開縣委書記會議,傳達中央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重大決策。開會以前,晉中各縣縣一級領導干部對全國糧食產銷中的突出矛盾并不了解,聽了傳達以后,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事情也果真如此,這年11月中旬,縣里召開三級干部會議,布置全縣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任務。在縣常委會議上,決定由縣長王貴科在三干會上宣布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王貴科宣布后,他發(fā)現(xiàn)與會的基層干部表情嚴肅、抵觸情緒比較大,甚至有的老勞模為了本村利益在會上當場就不接受縣里分配的征糧任務。然而陳永貴在會上卻表現(xiàn)的很好,表態(tài)說:“張書記,你放心,這任務我要完成!”說話間還打著手勢,像臨戰(zhàn)前的請戰(zhàn),這又給張懷英一個驚喜。陳永貴在三干會快要結束時,就到地委參加農業(yè)社干部訓練班去了。臨走又到張懷英的辦公室鏗鏘有力地說:“張書記,征糧這事你放心,大寨除了完成縣里分給的4萬斤任務外,我還想爭取再超額完成一點。”陳永貴走了以后,參加會議的大寨大隊長賈來恒在會上的態(tài)度也很積極。張懷英就利用這一點在會議結束時又作報告,表揚了大寨的模范行為,批評了幾個勞模的錯誤態(tài)度。
大寨村的糧食征購工作是陳永貴從地委學習回來以后進行的。因為當時搞統(tǒng)購統(tǒng)銷阻力比較大,就是在大寨村干部里面,賈來恒開始態(tài)度很好,回村就變了卦,為躲避征糧捉開了迷藏,裝病不干了。這給陳永貴又設置了障礙。陳永貴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首先把自家歷年節(jié)余的糧食全部拿出來賣了3500斤。這一下也引來了村里人的說三道四,當面不敢明說,背后卻罵道:“看狗日的明年吃啥。”那一年在陳永貴的帶動下,大寨全村完成了45000斤征購任務,超額完成了任務的12%.
張懷英說,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頭一年,因為全縣還沒有全部實現(xiàn)農業(yè)合作化,對全縣各地所收的糧食缺乏精確的統(tǒng)計,對各家各戶歷年有沒有余糧更沒有底子,到了第二年的四至五月份就發(fā)覺許多村賣糧過頭的問題。他也聽到有些農戶是真的揭不開鍋灶,也有些能夠吃到秋天的農戶也跟著叫喊挨了餓。一時間弄不清真缺糧還是假缺糧,這事又引起了張懷英的注意,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張懷英召開了縣常委會議進行研究,決定派出工作組下鄉(xiāng)調查。摸清底子后,縣里先后放了兩次返銷糧。全縣有400多個自然村,差不多每個村都放了糧,可是大寨卻沒有要糧。派到大寨作調查的干部回來向他匯報說,大寨的糧食也是緊張的,但不嚴重。張懷英很注意大寨的情況,尤其是陳永貴,一個人就從家里拿出3500斤能不緊張嗎?他就問:“陳永貴的糧食呢?”下鄉(xiāng)的干部向他匯報說:“要說大寨的缺糧,怕是數著了陳永貴.”張懷英認為這個人說了實話,因為陳永貴的賣糧快要占到大寨全村賣糧的十分之一,他家底再厚也不能沒有問題。”
次日,張懷英帶著這個問題又到大寨下鄉(xiāng),干脆住在了陳永貴家里。他在聽取陳永貴匯報工作的時候,就有目的地問到了大寨的糧食問題。陳永貴向他匯報說:“去年我對糧食統(tǒng)購底子不清,一年到底吃多少,也是大概估一估,沒有精確算計,有些戶可能緊一點。”張懷英聽了也很感動,說:“這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來總結,全縣已經放了兩次返銷糧,是不是也給你放上一點?”陳永貴很堅定地說:“不用,不用,他們緊,還不如我緊,我要能緊過去,他們互相調劑一下都能緊過去。”
后來,張懷英又聽人匯報說,陳永貴的老婆李虎妮到東關菜園揀人家丟掉的菜葉子,這就使張懷英緊覺起來了,他知道陳永貴的糧食確實緊張了。大寨的其他戶有沒有這種現(xiàn)象?張懷英有點不放心,就打電話把陳永貴叫到他的辦公室。陳永貴以為叫他有什么大事,就匆匆忙忙地趕來。一進門說了幾句生產上的事,張懷英就把話題轉到了糧食問題上。他問:“老陳,大寨的糧食是不是緊張了?特別是你,是不是更緊張些?需不需要些返銷糧?”
陳永貴頓了頓說:“緊是緊了些,但人常說:五月旱不算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伏天雨還不少,菜長得還不錯。眉豆倭瓜吃飽了,肚子也不餓。一餓不死人,二不影響生產,用不著返銷糧。”
張懷英看陳永貴那么真誠,便把早已準備好的兩盒煙和節(jié)省的20斤糧票從抽屜里拿出來,叫他帶上。陳永貴看了,把手挪在一邊,堅持不收。張懷英說:“你糧食緊張,下鄉(xiāng)的人多,都在你那里吃飯,拿這糧票填補填補。”
陳永貴推辭了一陣,說:“那,我把煙拿上,這糧票堅決不能拿,你家人口多,糧食也緊呀!”
陳永貴收了張懷英的兩包煙,也收了他的一片真情。這對陳永貴來說,也是在他的記憶中難以磨滅的。
張懷英把陳永貴送走后,突然想起兩句詩來,就順手寫在筆記本上:“范叔一寒何至此,梁鴻余熱不因人。”說的是范睢和梁鴻兩人為了保持潔身自好的氣節(jié),寧愿受貧寒也不接受他人的幫助。陳永貴這種體諒國家困難犧牲自己,顧全大局的精神不正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寫照嗎?這種可貴的精神對他當時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確實有很大的幫助。1954年,由于全國農業(yè)歉收,統(tǒng)購任務又比上年有所增加,昔陽就提倡了這種精神,在糧食緊張的情況下完成了統(tǒng)購任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