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從政初始
五、熱心指導
1952年年底,陳永貴醞釀農業合作社成立時,就組織社員討論怎樣從根本上改變大寨的面貌。大寨人都是種地出身,經過幾次討論,熱情就上來了。要小塊變大塊,土地連成片。計劃從根本上改造大寨的自然面貌,把這七溝八梁一面坡治理好。他們訂了一個十年造地規劃,目標是:條條荒溝變良田,塊塊坡地變梯田,“三跑田”變成“三保田”,旱澇保收奪豐產。
十年造地規劃在村里通過以后,引起了已擔任昔陽縣委第一書記的張懷英高度重視。他對這個規劃的形成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因為昔陽縣凡實行合作化的地方都沒有這種舉動,包括白羊峪這樣的太行老模范村。因此,他和縣長王貴科交換了意見,在縣常委會上決定派一個工作組去大寨幫助指導工作,要把十年造地規劃的第一仗打好。他和王貴科也抽出時間,有時是白天,有時晚上也騎馬到大寨看一看有什么情況和問題,幫助出一出主意,還責成工作組要定期匯報,縣委的支持與幫助,不僅是陳永貴,整個大寨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
當時,陳永貴是首戰白駝溝的總指揮。在打壩前后,張懷英叮囑工作組對陳永貴的部署要反復斟酌,在質量上保證,只能打勝,不能打敗。
白駝溝的大壩從1952年冬天干起,1953年開始耕種,經過1953,1954年兩個夏天的淤水淤肥,淤成了二十多塊好地。1954年昔陽縣普遍干旱,可是白駝溝的莊稼與坡上坡下的莊稼簡直是兩個樣。有一天張懷英騎馬去了大寨,陳永貴不等他下馬就招呼說,我就盼著你來哩。張懷英下了馬,陳永貴也不往辦公室招呼就說了聲,“走,咱先去轉轉。”他領著張懷英在大寨村里轉了一圈就到了白駝溝,張懷英看到白駝溝的莊稼沒有旱象,而坡上的莊稼卻彎腰卷葉,白駝溝的玉茭葉子卻是舒眉展眼,黑盈盈的,給他一種特別清新的感受。陳永貴指著這些玉茭對張懷英說:“張書記,你看看我們集體化以來修得頭一道溝,過去叫白駝溝,現在給它換個名字叫合作溝。”張懷英說:“這是你們合作化以來的第一件勝利品。”陳永貴被說的兩只眼睛也在笑:“這也只是開始,年時(去年)閘了兩道溝,今年冬天動員大家再修它兩道。”張懷英鼓勵說:“你們治理的好。合作化給大寨人改變面貌創造了條件,也給全縣改變面貌創造了經驗。你們的經驗十分可貴。我準備今年收秋以后組織全縣鄉一級的干部來你這里參觀。”陳永貴吧噠吧噠地抽著他的旱煙桿說:“張書記,這修河灘誰不會?有啥好參觀的?”張懷英說:“都會修,為什么舊社會沒有修起?這溝還不是常年跑水,跑肥,跑土?”陳永貴說:“是呀,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過咱丑話說在頭,人家來參觀,我可沒有文化館那樣的說明員給人家講解。”張懷英說:“這一道道石壩,這一展一堰的土地不就是最好的講解員嗎?”
陳永貴被他說明白了,不說話,只是憨厚地傻笑。
當年秋收一結束,張懷英就找來分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田根棟,安排組織全縣鄉級以上的干部到大寨參觀的事。田根棟在常委會上拿出了參觀的具體意見。過了幾天,全縣各鄉的干部從四面八方云集到大寨,參觀了大寨首戰白駝溝的前前后后。參觀的人們看后對陳永貴和大寨人贊嘆不已。張懷英在大家參觀后總結說:“大寨在治山治水方面走前了一步,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全縣每一個大隊都應該像大寨這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全縣的面貌。”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那一次的參觀對全縣各鄉的干部震動很大。那年冬天,實現了合作化的農業合作社普遍開展了農田基本建設。
1955年春,張懷英又一次來到大寨,陳永貴、賈進才、宋立英幾個村干部陪著他看了他們治理過的六條溝和一條條大壩。當時除了狼窩掌以外條條溝都得到了治理。張懷英看了以后,心里非常高興。陳永貴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問:“張書記,你想什么?”張懷英說:“真想不到你們治山治水速度這么快,質量這么好!你們從哪里來的這樣大的干勁?”陳永貴也激動起來了:“這還不是毛主席,共產黨指引的好,縣委領導的好!”張懷英說:“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你們大寨的特殊情況。”張懷英說到“特殊”二字,可能是把陳永貴給蒙住了,他又不解地問:“張書記,你說這個‘特殊’是指什么?”張懷英解釋說:“這個‘特殊’就是大寨的支部好,你這個班長當的好!”陳永貴不好意思地笑了,說:“張書記,你總是夸獎我,我這還不是黨教育的。”張懷英說:“是呀,不過啊,都是一個政策,可是領導不同,效果就不同呀!你要好好總結總結經驗,今年春天開三干會的時候,在會上介紹介紹。”
為了總結好大寨經驗,張懷英特意讓當時在縣委宣傳部的支部教員王不里和昔陽中學的語文老師候蹯到大寨幫助陳永貴來進行總結。大寨的總結經驗對張懷英啟示很大,讓他真正看到了集體化的優越性,看到了昔陽未來農業發展的潛力所在。為此,張懷英和縣委一班人都在思考昔陽山河整體改造的規劃,同時,讓王不里留在大寨幫助抓青年工作,并繼續整理充實大寨經驗。王不里由于青年工作抓的好,還參加了全國第三次團代會,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