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娘子軍》的重要版本還有京劇。京劇《紅色娘子軍》有兩個版本,在“文革”之前有一個田漢版。田漢是話劇大師,但是建國之后,把很多精力都花了在戲曲上。后來又有一版《紅色娘子軍》,它是更多地直接從舞劇移植過來的。1972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成電影。由于借鑒了芭蕾舞版的精華,又集中了京劇高手,水平也很高,影響也很大,許多唱段都膾炙人口。
京劇版樣板戲《紅色娘子軍》中的男一號洪常青,是由著名的馬派老生馮志孝演的,是當時最優秀的京劇演員之一,當然扮相也非常英俊。杜近芳是中國最優秀的青衣,扮演吳瓊花。曲素英演娘子軍的連長,李嘉林演南霸天,陣容非常強大。這個陣容是江青和周恩來共同確定的。這一精品的打造,周恩來是真正的“制片人”,由國家最重要的人物來調動各地的藝術資源。
江青對文藝的指導,是事無巨細,不厭其煩。江青鼓勵移植,她在著名的《談京劇革命》中說,第一要創新,不創新也可以移植,怎么移植呢?要好好分析原作。對人家的長處要肯定下來,不能改變;對人家的弱點,要加以彌補。江青說,就像照鏡子一樣,不是一切都要推翻別人的。人家好,你干嗎要推翻?人家好,你要肯定,不能改。江青不是僅僅在上面發“指示”,發完之后還親臨第一線,和導演、演員一起反復打磨。舞劇沒有唱念,只有做打,所以必須高度裁剪,用鄭板橋的話,就是“刪繁就簡,領異標新”。到了京劇,就要重新豐滿起來,京劇畢竟是唱念做打的藝術,但又不能豐滿到故事片的程度。要豐滿有度,要重新充實它的血肉。所以京劇版《紅色娘子軍》就重新增加了次要人物,不過是在舞劇的基礎上增加的,并沒有恢復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紅蓮那樣一個人物形象和她的故事結構,而是增加了鄭阿婆、小娥母女,特別寫了鄭阿婆送小娥參軍。又在地方武裝里面突出了赤衛隊長黃威,這樣就把紅軍、地方武裝和普通老百姓的關系,寫得豐滿起來。這是一個花與葉的問題。
增加次要人物,就要增加一些場面和情節,把原來舞蹈的時間變成說話的時間,把舞劇中用舞蹈表現的東西,變成用語言來表現。比如洪常青入南府和南霸天唇槍舌劍,斗智斗才的一段,在故事片《紅色娘子軍》里的這場交談,主要是洪常青想辦法躲避,而在京劇中洪常青不論智慧還是口才,都是占上風的。京劇里的洪常青是文武全才,出口成章,所以這場戲很好看,唱腔也很好聽。當然這場斗智,超不過《沙家浜》,《沙家浜》“智斗”那一場太經典了。
在教育吳清華(瓊花)的一場戲里,增加了一個賣身契的場面。拿出一張賣身契,一下子就令吳清華覺悟了。洪常青教育吳清華說,革命不但要靠勇敢,也要有一條正確的路線。
再一個就是要發揚京劇的特點,對全劇的唱腔進行完整的構思和通盤的布局。設計了幾段著名的對唱,念白也很漂亮,這跟演員有關系。舞美方面,京劇的身段配上芭蕾舞的一些特技,融合到一起,藝術家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還有武打,本來就是京劇的拿手好戲,再加上借鑒舞劇,非常富有觀賞性。
在音樂上也有許多的創新,這個創新在《紅色娘子軍》里,說實話不太難了,因為前面好多戲都做了鋪墊。特別是交響樂伴奏京劇,豐富了京劇的表現力,京劇原來的文武場確實很優美,跟昆曲比豐富了,但是畢竟還很單調。交響樂有交響樂的好處,特別是表達一個宏大主題的時候,就像《紅色娘子軍》這樣的戲,如果只是一板一胡地拉,和交響樂伴奏是兩種效果。
還有,在京劇音樂中,如何融入一些現代的音樂因素,這都是需要創新的。比如說想和《紅色娘子軍》的主題歌聯系起來,如何處理?比如說樣板戲怎么樣能夠聽出《東方紅》的味道來,怎么聽出《國際歌》的味道來,還不能離開京劇的旋律。或者雖然觀眾沒聽出來,但是已經受了它的感染,這些都是挑戰。
《紅色娘子軍》的京劇版,有多方面的創新成就,而且是在舞劇版那樣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后制作的,十分難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