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一下解讀電影的原則,我認為電影傳遞的是藝術(shù)家想表達的思想,同時也有各位觀眾對影片內(nèi)容的不同“投射”,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試圖還原藝術(shù)家藏在影像表達背后的隱喻,也不妨礙我們根據(jù)歷史和時代的特殊環(huán)境予以合理的加工。
其次,電影的解讀應(yīng)該從大意象、大概念中入手,這樣才能服眾。我反對一些摳字眼式的解讀,什么幾個數(shù)字啊、一個手勢啊都有隱喻——這些你可以說,他可以信,但我覺得沒必要,這不是藝術(shù)表達的一部分。
我們來看《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的形象。張麻子,張牧之,毛潤之;蔡鍔手槍隊隊長,松坡將軍愛將,朱德。“土匪”張麻子,就是以朱毛為原型的人物。他可以是具體某個人(方便觀眾理解),但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革命者的大意象。
老二,六子,犧牲在革命成功的前夜。同樣,他可以是具體某個人,但也代表著千千萬萬犧牲在革命歷程中的烈士,千千萬萬個被愚昧、懦弱與惡俗“謀殺”的熱血青年。
老三等人,也可以是具體的人,但主要代表著“忘記初心”的先鋒隊。
黃四郎,三座大山——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師爺,舊世界的傳教士,新世界中左右搖擺的舊勢力,哪邊得勢站哪邊。
團練教頭武智沖,舊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打手,主人吃肉他吃骨頭,最后形勢有變,倒戈的比誰都快。
夫人,花姐,都是風(fēng)塵出身,舊社會(被物化的)女性悲慘遭遇的集中代表,反而行事果決、敢作敢當(dāng),比一眾男人看著舒服多了。
在國內(nèi)外眾多經(jīng)典作品中,“妓女”的形象往往是正面的——比如《悲慘世界》《羊脂球》《茶花女》《月牙兒》等,因為在傳統(tǒng)父權(quán)社會之中,女性是客體的存在,是被物化的對象,女性墮落的根源在于黑暗的社會。所以不能跟“掃黃打非”的新社會做簡單的等同類比。
后文中也會提到《一步之遙》中的完顏,也是一個“妓女”形象,但她們都是敢愛敢恨的正面形象。
順便說一句,這個解讀雖然增加了我個人思想的“投射”,但是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的。可以去看看《讓子彈飛》大火之后,姜文專門講這部電影的出發(fā)點的采訪稿:《毛澤東像摩西出埃及,我趕巧和英雄同時代過》。
電影的許多意象已經(jīng)不是暗喻了,簡直就是“明喻”了,是生怕觀眾看不出來,故意做的特別明顯的。
《讓子彈飛》講述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史,但是并不是爽劇、喜劇,而是一部沉重的正劇。縱貫整部電影討論了左派革命者們面臨的兩個最大的困境、至今還沒解開的兩個困局——
第一,先鋒隊變質(zhì)的問題;第二,人民群眾覺悟低,只有自發(fā)性沒有自覺性,群體性民粹失控的問題。
我們知道,列寧是講“先鋒隊本位”的,知道人民蠢、笨,需要先鋒隊來帶領(lǐng)。后來蘇聯(lián)變成了官僚集權(quán),列寧設(shè)想的先鋒隊永葆先進的理念失敗了;看在眼里的毛澤東想用人民革命的力量,自下而上地去凈化先鋒隊,然后文化大革命陷入了民粹主義陷阱之中。
整個世界左派沉寂至今,也跟在這兩個問題上沒有重大的理論突破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具體內(nèi)容我在《毛澤東的“大民主”思想》中有詳細的論述。
來看電影,剛進鵝城(大公雞),師爺給的方案是什么:投靠舊權(quán)貴,壓榨底層百姓,從中分到一杯羹。
張麻子呢,槍桿子+意識形態(tài)合法性,對權(quán)貴和既得利益集團開刀,顛覆整個吃人的舊秩序。
好,張麻子的目的明確了,我們來看看他想“拯救”的這群窮鬼是什么樣的呢——
武智沖暴打賣涼皮的,群眾圍觀叫好;張麻子斥退武智沖,群眾下跪高呼“青天大老爺”;張麻子讓他們站起來別跪著,說只為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然后圍觀群眾又跪倒一片。
姜文電影中的人民形象非常像魯迅先生筆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愚民:有人說要拆了黑暗的屋子,眾人迫害;傻子要解救奴才,然后奴才喊人打跑傻子之后向主人邀功;還有,吃革命者的人血饅頭。
這個賣涼皮的,張麻子替他申冤、解氣,他還是成為了反動勢力的幫兇——陷害小六子。可悲的是,最后被老爺們隨意殺死,就像捏死一只蒼蠅。這是那個時代人民悲慘命運最典型的代表。黃四郎無非是想通過涼粉男向張麻子傳遞一條信息:看,這就是你拯救的人,他們會成為殺死你的幫兇。
再說小六子,小六子是張麻子的兒子。恩,這個角色,如果不是按照毛岸英的照片選的角,我把那碗涼粉吃了。
殺死小六子的,是舊權(quán)貴的陰謀,也是冷漠的看客。就這樣,一個誠實、熱情、堅毅、果敢、出言必諾、想要自證清白的年輕人,連同他的美好的品質(zhì),就在這一群中老年人的目光中被殺死了。當(dāng)然,沒有人關(guān)心小六子是怎么死的、是為什么死的,人們關(guān)心的,只是他吃沒吃那碗炒飯,啊不,涼粉。
鵝城人民,受黃四郎欺壓這么多年,當(dāng)張麻子出頭想要替人民解決掉這個惡霸、想要讓人民得到解放,又撒銀子又撒搶,喊了半天“槍在手,跟我走”,然后,跟過來一群鵝。
可以看到六七十年代革命大潮的失敗在左派心中造成了多么大的陰影——人民群眾的形象已經(jīng)極端化成了這樣。為什么我們之前把人民地位抬到那么高呢,看看解放戰(zhàn)爭的踴躍參軍、踴躍支前,看看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shè)中人民發(fā)揮的積極性,有的時候啊,還真的是有點“以成敗論英雄”的味道。
我個人觀點,還是要堅持辯證法,不能把人民群眾當(dāng)成一個臉譜化非黑即白的形象來對待,人民中有積極向上的力量、也有渾水摸魚的流氓無產(chǎn)階級。不過電影嘛,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無可厚非。
我們來看電影中人民是怎樣被發(fā)動起來的:張麻子砍了黃四郎的替身。假黃四郎的隱喻也非常明顯,權(quán)貴之所以為權(quán)貴、統(tǒng)治者之所以為統(tǒng)治者,是因為他們構(gòu)筑了一套與其統(tǒng)治相匹配的制度和概念(禮樂制度、君權(quán)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就是這些虛偽的畫皮,成為了人民心目中不可侵犯的圖騰。
而革命者,就是要砍掉這個圖騰、撕破這個虛偽的畫皮,告訴大家天賦人權(quán)、自由平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說簡單點,“黃四郎”之所以成為“黃四郎”,不在于哪個具體的人誰是“黃四郎”,而在于“黃四郎”這個名號。當(dāng)人民畏懼的畫皮被革命者戳破之后,后面的一切也都順理成章了。
為什么說反動勢力是紙老虎,維系他們權(quán)威的畫皮一破,是這樣的不堪一擊——這個畫皮就是人民心中的心魔、畏懼權(quán)力的心魔,焉不知權(quán)貴的權(quán)力都是他們給的。
那么最后,導(dǎo)演依然沒有忘記他的諷刺,人民(或者偽裝成人民的既得利益者)是怎樣對待解放他們的革命者呢?
這段內(nèi)容是有典故的,大家都知道當(dāng)年有個著名的“冤案”吳晗,吳晗這個人很有意思,他當(dāng)年寫了一篇朱元璋的小冊子《由僧缽到皇權(quán)》,把明太祖從頭到尾黑了一遍。后來吳晗交待材料的時候承認了:“由于當(dāng)時對蔣介石集團反動統(tǒng)治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蔣介石,雖然一方面不得不肯定歷史上朱元璋應(yīng)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卻又指桑罵槐,給歷史上較為突出的封建帝王朱元璋以過分的斥責(zé)、不完全切合實際的評價。”
毛澤東主席很尊重這些知識分子,給吳晗的《朱元璋傳》提了不少建議。比如吳晗吹捧彭瑩玉:“彭瑩玉可以說是典型的職業(yè)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氣,勤勤懇懇播種、施肥、澆水、拔草。失敗了,研究失敗的教訓(xùn),從頭做起,決不居功,決不肯占有新播種的果實。彭祖師的名字會嚇破元朝官吏的膽,但是起義成功以后,就煙一樣消散了,回到人民中間去了。任何場所,以至記載上,再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了。”
——大家看明白這一段話是什么意思么?夸彭瑩玉“回到人民中間去了”,是鼓吹革命者在革命成功了之后就“讓賢”“退位”,至于讓給誰呢?當(dāng)然是“士大夫”“賢臣”們吶。
電影最后張麻子對舊勢力圖窮匕見:我革命的目的不是取代你,而是砸碎這個舊制度,從此再也沒有“黃四郎”。
但是,但是,真的,革命成功了,就沒有了黃四郎了嗎?
這就是影片貫穿始終的另一個問題——先鋒隊變質(zhì)的問題。
拿了錢之后,怎么辦?老七公開提出帶錢走人,得到所有人響應(yīng),注意應(yīng)和的人中沒有老二,老二是跟麻子一條心的,也是他最信任的人。
“咱們?yōu)槭裁磥砹耍?rdquo;——“錢啊”。一句話說出了誰的心聲啊。
而張麻子力排眾議——把錢發(fā)給窮人。“窮人”在電影中是一個高頻詞,仔細體會。說白了,鬧革命的,也是懷有不同目的的,有的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有的就是想升官發(fā)財,像張麻子這樣,有崇高理想、明確目標(biāo)的,不是為了自己的了利益,而是要“普度眾生”的,不多。
看這個抽煙的姿勢,不要cosplay的太像。
李·富農(nóng)之子·井岡山大王·農(nóng)民領(lǐng)袖·工人旗手·延安之光·五十六個民族的主席·第三世界的精神領(lǐng)袖·共產(chǎn)主義運動第五任盟主··帝國主義一生之?dāng)?middot;解放者·哲學(xué)家·詩人·德勝,說過這樣一段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我們不屈從于歷史的枷鎖,我們要建造一個新世界!
我們把這樣的人,叫做革命者。
老二在去山里之后就不幸遇難了,張麻子交代任務(wù)的時候,旁邊只有一個人——師爺,明顯是師爺向黃四郎告密害死了老二。作為這種投機粉絲,他絕對不會只在一邊下砝碼,然而是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
這個鏡頭,不能再明顯了——麻子安排老二去青石嶺,只有師爺在一旁聽見了,也就是說師爺出賣了老二。
師爺是左右下注的投機分子,而麻子其他四個兄弟,就是忘了初心的人們。
也能理解,有誰在面對既得利益面前,還想吃苦呢?還想跟“窮人”們共享呢?誰還想跟著泥古不化的大哥走呢?
“務(wù)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fēng),務(wù)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fēng)。”——有點不輕松啊!
大哥總讓自己“革命”,總讓自己“艱苦樸素”,總讓自己“為人民服務(wù)”……為什么不考慮一下進口轎車、小洋樓、茅臺、牛排呢?我們造反不就是為了錢啊。
老三這個人值得一提,在行動中他特意帶了九筒,還一定要喊出來“我是九筒”,可見其“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我們前面說過,這些形象代表的都是一類人,而不是某個人。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口口相傳,把老三當(dāng)做某個人也可以,但他這個的形象代表著革命隊伍中的蛀蟲、立場不堅定者、最終背叛革命的那類人。
在電影《邪不壓正》中,老三的扮演者廖凡,飾演了“欺師滅祖”的朱局長,這恐怕不是一個巧合,而是藝術(shù)家留個我們的草蛇灰線。
老三就是(上位前的)朱潛龍,朱潛龍就是(上位后的)老三。
姜文:我就是為的這個醋,包的這盤餃子!
李德勝,你的徒弟不隨你姓李了。
關(guān)于《邪不壓正》的內(nèi)容我們先按下不表,先把《讓子彈飛》說完。
黃四郎被打倒了,看來革命應(yīng)該是勝利了。老三成了新的領(lǐng)袖,沒人想跟著大哥了,他們要燈紅酒綠,他們要吃火鍋唱著歌,他們要去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影片的結(jié)尾意味再明顯不過,張麻子的革命失敗了:還是一群人坐著火車吃著火鍋唱著歌,只不過火車上的人變了。至于白衣服的人是師爺還是黃四郎已經(jīng)不重要了——全天下過去和現(xiàn)在的權(quán)貴們沒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
革命者騎在白馬上,看跟到革命前一模一樣的景象。
革命勝利了嗎?
革命才剛剛開始。
電影《一步之遙》的主題就是四個字——“告別革命”,講的是從革命時代到后革命時代的進程,是老三等人在上海(也就是浦東)發(fā)生的故事。我們按照《讓子彈飛》的分析思路,繼續(xù)來看《一步之遙》中的藝術(shù)形象。
馬走日,項飛田,他們是曾經(jīng)革命者的后代,可以叫做“第二代革命者”或者簡稱為“二代”。
他們兩個人是二代典型的代表:馬走日,在后革命時代,能力出眾,但迷茫,彷徨,想念老佛爺,依然有一點情懷和良心;項飛田,徹底擁抱了新時代,并在新時代“分到了家產(chǎn)”。項飛田的名言:感謝大清亡了國,咱們才成了暴發(fā)戶,我現(xiàn)在是法(四聲)國人。
整個電影的故事也很簡單,就是兩個舊貴族,和一群靠時代紅利“先富起來”的那群爆發(fā)后,聯(lián)合起來,把new money洗白的故事。
舊貴族有身份地位,暴發(fā)戶有錢,兩者就是后革命時代的縣長和黃老爺。所以我說姜文這些電影哪有什么隱喻嘛,都尼瑪是明喻啊,不能比這再明顯了啊朋友們。
舒淇飾演的完顏英是什么形象?舒淇是革命理想的擬人化象征。這就要談到姜文幾乎所有電影里面的“圣女想象”。
就類似于圣女貞德、花木蘭、穆桂英——男人不愛國,女人愛國;男人不殺敵,女人殺敵;男人不革命,女人革命。張麻子要把錢都發(fā)給窮人,完顏英要把獎金都捐出去,這就是非常鮮明的“革命”符號,是圣人/圣女。
上文中提到過,《讓子彈飛》中兩位女性角色夫人和花姐都是妓女,《一步之遙》中舒淇的“花魁”也自然不是什么正當(dāng)職業(yè)。如前文所說,那是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與剝削,她們做妓女是舊社會的罪惡,并不妨礙她們成為“圣女”。還是那句話,她們敢作敢當(dāng)、敢愛敢恨,比那些男人強多了。
電影中另外一位略帶“圣女”色彩的是武六。她成長在new money家庭中,但是是同情革命的普世形象。除了這兩位女性角色,整部《一步之遙》中,除了大門口的石獅子,沒有一個是干凈的。姜文曾經(jīng)說:“愿把女性拍成神”,他也確實做到了。
舒淇離開一位老者家時,老人雙膝跪地,聲嘶力竭地高呼:“你一定要回來啊!”,這個鏡頭頗具沖擊力,那些經(jīng)歷過饑寒、壓迫和赤貧的人,自然都是革命的同情者、支持者,但是這些人年紀都大了,他們不一定能等得到“革命”再回來了。
后革命時代,革命就成為了一種“復(fù)古”,革命的記憶僅僅保留在這些老人當(dāng)中。因為年輕人已經(jīng)拋棄了理想。
舒淇代表的“革命理想”怎么死的?死在了革命青年手里。雖然不是親手殺的,但也差不多,是革命(第二代)青年拋棄了革命理想。
為什么馬走日一定要說:“我雖不殺完顏,但完顏終究因我而死?”因為他作為革命(第二代)青年意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zé)任。
這里姜文是在講他自己的經(jīng)歷。他也是標(biāo)準(zhǔn)的大院子弟、革命(第二代)青年。但他也參加了所謂的“反思革命”的文藝浪潮,主演過著名反思電影《芙蓉鎮(zhèn)》。
在采訪中,姜文曾經(jīng)暗示過自己對這一段經(jīng)歷的反思——
而電影中“辦大事還得要靠搞藝術(shù)的”“改寫歷史要兩根柱子”明顯意有所指。
革命死了之后是什么呢,是特權(quán)階層與輿論特權(quán)階層(文人、知識分子)聯(lián)合進行的“文藝污名化運動”。
無論是對毛本人還是對“革命”的文藝污名化運動,我們十?dāng)?shù)年來屢見不鮮。戴錦華教授就說過,她發(fā)現(xiàn)北大學(xué)生中就普遍存在著一種權(quán)力的內(nèi)在的尊重,以及對革命非理性的恐懼,她把這稱之為“告別革命的共識”。
這就是多年以來對革命的文藝污名化運動潛移默化洗腦的結(jié)果,就仿佛《茶館》中松二爺那句如條件反射一般的:“你這是大逆不道啊”。
《一步之遙》中對于文人狗腿子的嘴臉刻畫的可謂惟妙惟肖,這些統(tǒng)治階級的傳教士終究還是奴才,電影里王天王稍微有一點膨脹沒搞清自己的位置,結(jié)果就被武七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這個場景恍然間讓我想起了王思聰游戲直播時痛罵林更新,真的是家人祖宗都問候遍了,林更新吭都不敢吭一聲,仿佛一條狗一樣安靜。所以說這部電影好啊,全是這種手術(shù)刀式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內(nèi)容。
當(dāng)然,最后對同志下狠手的還是同志。革命共識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是時勢要斃他,人心要斃他。
《讓子彈飛》主要黑了一把人民拋棄了革命者,《一步之遙》中講出了殺死革命的真兇——兩個“二代”——一個肉體上間接導(dǎo)致革命死亡,一個要在精神上、歷史上抹除革命的記憶。這也算是來自于一個大院子弟的認真反思吧。
革命死了,還要讓革命同情者噤聲,還要進行文藝污名化運動,終極目的是什么,是要改寫歷史。
改寫歷史要兩根柱子,這“兩根柱子”就分別是殺人和誅心——首先要槍斃馬走日,肉體消滅;其次要不斷讓御用文人進行表演,徹底抹黑馬走日和完顏英,這是一種“意識層面上的抹殺”——二者缺一不可。
還是那句話,這部電影里哪有什么隱喻啊,全都是明喻啊。大清亡了國,項飛田成了暴發(fā)戶,仿佛當(dāng)年“蘇共是惟一的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這都是一個道理。
項飛田最后小胡子也留起來了,制式軍裝也穿起來了,就是典型的法西斯化的標(biāo)志嘛。革命的反面就是法西斯,大自然的辯證法。
電影的結(jié)尾可以說是神來之筆,這就是舊貴族與new money的聯(lián)姻,一同開啟了美麗新世界。這也算是與《讓子彈飛》的結(jié)尾遙相呼應(yīng),師爺坐上火車到了上海,與新貴聯(lián)姻。師爺還是師爺,但世間已無張麻子。
馬走日在瀕死之際,想到的還是老佛爺。是啊,業(yè)未竟,鬢先秋,江山靠誰守?馬走日和項飛田都靠不住的。但是項飛田早已出賣了自己的理想和屁股,成為了新權(quán)貴的一份子;而馬走日還是有良知的,心心念著辜負了老佛爺——因為完顏畢竟因他而死。
最后剛要說出“那天晚上”真相的馬走日瞬間被搶擊中,摔得粉身碎骨,怕是應(yīng)了老佛爺那句一語成讖: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后兩句,正是指我。
事物總是要走到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zhǔn)備跌得粉身碎骨的。
再來看《邪不壓正》。這三部電影被稱作“北洋三部曲”,我覺得還是做“革命三部曲”更霸氣也更切題。但從明面上看來,革命和后革命的故事《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都拍完了,那么《邪不壓正》在講什么呢?這部電影里姜文確實放棄了革命敘事,單純在講一個少年的復(fù)仇、弒父和成長史。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后革命時代,革命就成為了一種復(fù)古。第二部中完顏已經(jīng)死了,第三部中自然沒有革命的色彩。或者我們不如把它叫做“前革命”,這是三部蛇頭咬蛇尾的系列。
如果說《讓子彈飛》拍的是歷史,《一步之遙》拍的是如何改寫歷史,那么《邪不壓正》拍的是如何讓顛倒的歷史正過來。
《邪不壓正》中“老三”殺死了師父,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朱局長”,同時也成功改寫了歷史。第三部中展示除第二部“污名化”之外的另一種“誅心模式”。親手殺了師父和師母、把土地賣給日本人種鴉片的朱潛龍,成為了槍斃毒販、伸張正義的大英雄:
而生前最反對鴉片的李師父,塑像立在了一篇罌粟田上。老三年年祭拜,百姓也年年旁觀這種活動:老三成為了受人敬仰的英雄,而李師父在圍觀群眾看來,也是再為老三背書,證明著老三的忠誠與報恩。
所以說,立塑像的目的不是為了繼承,而是為了誅心,老三通過立塑像,也就獲得了對李師父的最終解釋權(quán),李師父生前反對鴉片的理念也就永不為人所知。老三不但爆了李師父的頭,還誅了張麻子的心。
這就是列寧所說的:“馬克思的學(xué)說在今天的遭遇,正如歷史上被壓迫階級在解放斗爭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領(lǐng)袖的學(xué)說常有的遭遇一樣。當(dāng)偉大的革命家在世時,壓迫階級總是不斷迫害他們,以最惡毒的敵意、最瘋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謠和誹謗對待他們的學(xué)說。
在他們逝世以后,便試圖把他們變?yōu)闊o害的神像,可以說是把他們偶像化,賦予他們的名字某種榮譽,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壓迫階級,同時卻閹割革命學(xué)說的內(nèi)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現(xiàn)在資產(chǎn)階級和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者在對馬克思主義作這種“加工”的事情上正一致起來。他們忘記、抹殺和歪曲這個學(xué)說的革命方面,革命靈魂。他們把資產(chǎn)階級可以接受或者覺得資產(chǎn)階級可以接受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來加以頌揚。”
后革命時代,革命就成為了一種“復(fù)古”。于是這個“古”就成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是一種更高明的誅心模式,曾經(jīng)革命所反對的群體,反而獲得了這個“古”的最終解釋權(quán)。張麻子就是老佛爺,老佛爺就是李師父。革命已死,死于誅心。
《邪不壓正》的主線是什么?是一個少年“認爹”的故事。李天然認的第一個爹是“美國爹”。這位名叫華萊士的美國爹雖然能用熟練的中文談笑風(fēng)生而且對他很好,但時時刻刻提醒他——你是美國人,不是(劣等的)中國人。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把美國人認作爹曾經(jīng)是一代中國精英的思想鋼印。前幾天微博還在討論這個話題:當(dāng)年清華北大的留學(xué)生能去美國留學(xué)就一定去留學(xué),能移民就一定得移民,甚至有些人混的很不如意,真的流落到餐館刷盤子的地步,我們這邊說回來吧,給你個某高校學(xué)科帶頭人的身份,光光榮榮搞科研,但是人家就是不回來。“美國爹”成為了一代人的思想鋼印,現(xiàn)在還有一群軟骨頭的精英、買辦、公知、河殤派,見到美國爹就條件反射的跪下去。
李天然認的第二個爹是一個投機主義者。他也是我們一代人的象征。藍青峰,參加了辛亥革命,張口小諸葛閉口閻老西,蔣介石在他嘴里也成為了一個下賤的、靠寫日記挽尊的人。
藍先生下了一盤二十年的大棋;在北京有十二棟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宅子;北平的黃包車車夫都是他的特務(wù);跟美國間諜機構(gòu)有深度合作(能成為美國間諜的上級);能從溥儀那里搞到文物;保護了愛國將領(lǐng)張將軍(張自忠);還養(yǎng)了洋人做門客……但是呢,這么牛逼的勢力,他要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后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下了一盤二十年的棋,把自己給下進去了。
藍青峰就是一個典型的有基本底線(不做漢奸)的投機主義者,但是他的手段可以出賣、欺騙、暗殺等等無所不用其極。他也是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精英的寫照。
與之不同的是,李天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最后藍先生在車上問李天然“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么”“你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么?”李天然答了兩次“知道”,藍先生哭了。做局的人以為能掌控一切,破局的人卻是自己的棋子。
李天然最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爹——李師父。
《邪不壓正》的故事可以理解為“前”革命敘事,這里的革命萌芽還未曾成長,但是星星之火用來燎的萬里原野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可以看做是《一步之遙》末日狂歡后的新希望。李天然可理解成“少年中國”的象征,這部電影就是少年中國的覺醒和成長史。
李天然從小天賜大恨,不但有精神上的恐懼,更有肉體上的摧殘(我想那一針鴉片不是白打的)。我們民族的近代史何嘗不是這樣苦大仇深呢?
《邪不壓正》中同樣有一個浪漫主義的女性角色。這位勇敢的女性,為自己愛人仗義執(zhí)言,用功夫暴打老三,但被老三偷襲一槍爆頭,因為武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
死后雙膝跪地,但依然高昂著頭顱,面向太陽,意為理想不滅。
“平時她就這么勇敢嗎?”“她一直都這樣勇敢。”
“一日夫妻百日恩吶。”
《邪不壓正》的總體氛圍是一種幻象式的積極。李天然的形象可能是導(dǎo)演寄予新一代年輕人的厚望吧,把顛倒的歷史正過來的責(zé)任,傳到了新一代朝氣蓬勃的熱血青年手中。
第二部中馬走日雖有良心,終究拋棄了革命,最后身死名滅,這就是一代青年的負面例子。而我們看李天然這樣一種戰(zhàn)天斗地的熱情、天真爛漫的情懷,是不是像極了當(dāng)年的小六子?
不同的是,在最后一步中,導(dǎo)演溫情脈脈的給與了李天然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這一種人物的圓滿和結(jié)局的收攏,在姜文以往所有作品中都不曾見到的——或許這也可能是圓了他自己的一個心念。覺醒了之后如何,不禁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日軍的鐵蹄不會阻擋一絲一毫;南京的老蔣、山西的老西子、廣西的小諸葛,一群爾虞我詐的政客撐不起民族的未來;北平街頭依舊遍布著打完鴉片學(xué)日語的年輕人……
一個蓋世武功的翩翩少年,剛剛完成了兩重覺醒,什么時候意識到了第三重,喊出那一句“槍在手,跟我走”?
《邪不壓正》中有一句與影片整個格調(diào)不符的話:你不是一個人,你是一支隊伍。這怕是藝術(shù)家最殷切的厚望?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待到山花爛漫時,張麻子依舊騎在白馬上,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讓子彈飛》的結(jié)尾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革命勝利了嗎?
這是我的回答:不,革命才剛剛開始。
《邪不壓正》的結(jié)尾同樣給了我們一個問題:老三,你真的贏了嗎?
我的回答同樣是:不,革命才剛剛開始。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