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寒苦歲月
四、天緣巧遇
人與人的緣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和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張懷英和陳永貴的緣分也是在他們倆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形成這種緣份的中介物就是眾所周知的大寨。
張懷英始終沒有忘記,他和陳永貴的第一次相見,就是在大寨虎頭山上的巧遇。1946年,他帶著幾個民兵到大寨的虎頭山去觀察地形。當時正是貫徹毛主席提出的要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有生力量,實行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的作戰方針。他們也在準備著撤離縣城。當他從山頂下到半山腰時,忽聽有人喊了一聲:“張主任,你來做什么?”張懷英一看,迎面這個人30歲上下,中等個頭,身體結實,額頭上粗粗的皺紋,厚厚的嘴唇,他估計來人是大寨村里的人,便告訴他準備看一下地形,為戰斗做好準備,并問他“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歲數啦?”那人告訴他說:“我叫陳永貴,今年32歲,是大寨村里的人,當著個互助組的組長。”他剛才聽了張懷英來介紹說是看地形的,就向他介紹了大寨虎頭山的來歷和地形,說:“張主任,你可不知道俺村怎么叫成了大寨?我不識字,可也知道一說大寨就是軍隊安營扎寨的地方。有人說是宋朝的時候就有軍隊住在俺村,也有人說是李闖王的軍隊也在俺村駐過。反正俺村是駐過軍隊的地方,還叫過大寨和小寨,雖然村不大,可軍隊還駐的不少,你看俺村這地方,還不簡單哩!”張懷英一聽,覺得這個陳永貴還挺有戰略眼光的,便接著他的話茬說:“是呀,你們村不簡單,要不,我來你們村干嗎?”陳永貴又說:“歷史上宋朝也好,闖王也好,傳說他們都把大營設在俺村。你來看地形,也不能小看俺村,這虎頭山就對打仗有利,”陳永貴說著,用手指劃了一下,“過了那山往東走就是鳳居川口,往西走就是縣城。往南,一上蔡嶺山就去了和順。這可是進有進路,退有退路。”他還具體地說到,如果打仗,該在哪里進,往哪里退。還說他在去年土改時分了地,全家人的光景還過得不錯。張懷英聽他話說得雖然不多,但出口成章,看起來是個有誠府的人。此時張懷英就意識到,這個陳永貴現在是村里的好勞力,打起仗來必定是一個好戰士。這只是一個最初的印象而已,但這個初次相識卻拉開了他兩人一生緣分的序幕。到了1947年4月初,淮海戰役打響后,解放陽泉的正太戰役也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向駐扎在陽泉、平定一帶的國民黨軍展開了正面攻擊,同時,附近幾個縣的青年民兵人人參戰、個個支前。張懷英此時的任務就是組織民兵準備擔架隊救護傷員,組織后勤保障支援部隊作戰等。有一天下午,張懷英正在檢查各村調集來的民兵住宿情況,在縣城的路上就遇到了陳永貴。他問:“永貴,你來城做什么?”陳永貴說:“我來城買點東西,準備參戰。”張懷英問:“你也參戰呀?”陳永貴隨口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咱不參戰誰參戰!”陳永貴這句話盡管是隨口說出來的,卻反映了陳永貴的思想覺悟。這句話的確打動了張懷英的心,一生沒有忘卻。他在晚年寫的《聊天錄》中說出了這么一句話:“這一句話在我思想上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深刻地感到翻了身的農民是向著共產黨的。這大概就是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蔣介石的飛機大炮的根本原因。”正太戰役打了40多天,昔陽全縣16萬人,支前的人員就有4萬,那么多人奔赴前線作戰,那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難忘畫面。他們都是為正規軍的作戰做后勤支援的。抬擔架,救傷員,送糧送水,這里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案例,其中也有不少犧牲和受傷的支前人員。陳永貴在這場戰役中也不減英雄本色。戰斗結束后,陳永貴在評功會上榜上有名,也捧回了一紙立功的獎狀。這是張懷英第二次與陳永貴的交往并產生的好感。從此他那腦海里常常浮現出陳永貴樸實的莊稼漢形象和典型的昔陽人的氣魄。他忘不了陳永貴那種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氣度,那白毛巾下濃濃的眉毛,黑釉的臉堂,高高的鼻梁,特別是那厚厚的嘴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一直不能忘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