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是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毛澤東時代,通常被人們稱為“火紅的年代”,或“激情燃燒的歲月”。
每當我們回望這一時期,總會覺得有一股暖流從心底涌起,人仿佛也變得年輕了。
為什么會這樣?
這是因為,在毛澤東時代,對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來說,第一次體會到人的生命可以超越灰暗無聊,庸碌茍且,和一個壯麗的偉大的事業聯系在一起。
這個事業,遠而言之是共產主義,是人類的徹底解放,近而言之是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祖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使一切“成功”都顯得虛無,哪怕你是妥妥的“人生贏家”,哪怕你像葛朗臺那樣把一切都抓得死死的,最終都會撒手,徹底失去。
但是,當你意識到,生命可以和一個壯麗的偉大的事業融為一體,由此從根本上超越了這種有限性的時候,又怎么可能不煥發出無比的豪邁與激情呢?
人人都想擺脫庸常,過上一種充滿激情的生活。
遺憾的是,毛澤東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無法穿越。
但是,重溫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也是我們貼近毛澤東時代的一種方式。
這些電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火紅年代的內在邏輯,引領我們在庸常的年代尋找激情人生!
02
《紅領巾的故事》拍攝于1958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武兆堤,他也是《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和《沙家浜》的導演。
故事發生在1958年暑假期間,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和勞動生產相結合的方針頒布之后,全國各大中小學校都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勤工儉學運動。
某礦區工人子弟小學的同學們也坐不住了,“我們該辦個什么工廠好呢?”
紅領巾大隊長劉淑萍從“大煉鋼鐵”的宣傳畫中得到啟發,提出搞一個紅領巾煉鐵廠,得到了大家熱烈擁護。
小學生辦鋼鐵廠?簡直是異想天開。
胖胖的女班主任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她擔心孩子們“玩野了”,收不住心,學習成績考不上五分。
但黨總支書記和輔導員支持同學們的大膽想法,并說服了班主任。
說干就干,同學們立即行動起來:
谷小華和宋俊平費了好大一番周折,請來煉鋼廠的勞動模范張師傅做技術顧問。他聽到小學生要辦鋼鐵廠,很興奮,來到學校一看,原來孩子們是白手起家,一點底子都沒有,就建議他們先建個廢鐵熔煉爐。
一場建爐的戰斗開始了:同學們找來一個大汽油桶當爐殼,從鐵路機械廠借來一個破鼓風機,請人修理好,校長把自行車獻出來,改裝成腳蹬動力機,并四處搜集焦炭、耐火磚和廢鐵……
經過一番努力,爐子建成了,小煉鐵廠——紅領巾煉鐵廠——誕生了,劉淑萍當了小廠長。
每天,張師傅在百忙中抽時間教同學們煉鐵,同學們在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了技術,積累了經驗,煉出質量很高的灰口鐵,參加全市比武大會,參觀的人都很驚訝、很欽佩。
但紅領巾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又向比武會上的技術能手學習,開始煉鋼。
這一次,他們要煉矽鋼——這種鋼是做電動機葉片的材料,很是珍貴。幾天后,同學們就煉出一爐質量完全符合要求的矽鋼。
一夜之間,變化多么大呀!
除了紅領巾煉鐵廠變成煉鋼廠外,又增加了一個二中煉鐵廠,原來這是高年級的同學向他們學習,在紅領巾鋼鐵廠友好、無私的幫助下建成的。
這個礦區子弟小學校勤工儉學搞得好,貫徹了新教育方針,孩子們不僅增加了生產知識,而且學習成績也比過去更好。
他們度過了有意義的假期,新學期又開始了……
03
《紅領巾的故事》,反映的是火紅年代的一個側面。
那真是一個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年代。
每個人都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走路都是風風火火,雄赳赳氣昂昂,盡管那時候的物質條件,遠不如今天。
那時候的孩子,在放暑假的時候,沒有奧數、沒有補習班、沒有各種興趣訓練班……有的是在夏日陽光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
那時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同樣可愛。
只是,在當年的紅領巾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更樸實無華、更健康、更有力量的東西,他們的眼睛很清澈、也很明亮。
我一直都覺得,那時候的紅領巾,會更快樂吧?
04
這篇文章,不是關于大躍進、大煉鋼鐵的歷史研究文章,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我想指出的僅僅是:大躍進的本質在于,當人民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成了國家與社會的主人,當勞動不再異化為奴役、壓榨勞動者的力量后,人民必然會煥發出無比的熱情,以主人翁的身份,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方式,建設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其他的問題,都只能在承認這一前提下,才能得到正確的討論。
同一時期電影,還可以看看金山執導,田漢編劇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這部電影,在正面表現人民群眾為修建十三陵水庫而進行的忘我勞動的同時,還是一部令人驚嘆的科幻片——在1958年,就預言了短視頻、視頻通訊、無人機、飛行汽車、火星移民、天氣控制……等等。
火紅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時代氛圍,永遠值得后人向往與緬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