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 是政治家詩人。
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寫道:
“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寥寥數語,顯示了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他絕非為寫詩而寫詩,而是在抒發對黎民百姓身處疾苦的深切關注和憂慮,對人民群眾獲得福祉的無比喜悅和欣慰。
毛澤東詩詞表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和為民意識。
“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我”或“吾”字。
“春來我不先開口”,“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這些“我”是指作者本人。
但以天下為己任的毛澤東,不會沉湎于創作者自我情感體驗的那種“小我”之情,而是要抒發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不懈奮斗的“大我”之情。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在這些詩句中,“我”已經融注于階級和民族的“大我”之中,“我”既是自我,也是我們;既是個體,也是群體;既是個人,也是大眾。
而在“百萬雄師過大江”,“六億神州盡堯舜”,“中華兒女多奇志”等詩句中,“小我”已經整個被人民大眾的“大我”所涵蓋,完全升華為“無我”之境。
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注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才會明確說明“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詩言志”的中國詩歌傳統,被毛澤東提升為“小我”與“大我”合一的全新境界。
毛澤東用如椽大筆和蓋世豪情塑造了人民群眾群體形象,熱情謳歌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光輝事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之偉力存在于民眾之中,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
“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
新中國成立后,億萬勞動群眾戰天斗地、奮發圖強的豐富實踐成為毛澤東詩詞的生活源泉。
毛澤東筆下的群體人物和英雄形象是正義的化身,具有崇高理想和共同奮斗目標。
“六月天兵征腐惡”,“要向瀟湘直進”,“不到長城非好漢”,“宜將剩勇追窮寇”。
毛澤東堅信人民群眾一旦覺醒并匯入時代發展潮流,將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橫掃千軍如卷席”;“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人民群眾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創造者,不僅勇于打破一個舊世界,而且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致力于“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根據地發展,要打破“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的割據狀態,要粉碎“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的軍事圍剿。
他追求“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世界大同愿景。
經過28年浴血奮戰,特別是“百萬雄師過大江”之后,“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走過彎路,但中國社會依然發生了滄桑巨變。
毛澤東詩詞轉向撫今追昔,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謳歌人民群眾戰天斗地、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換了人間”,“舊貌變新顏”,“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毛澤東為此而歡欣鼓舞。
他熱情謳歌“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的現實盛況;
極力營造“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的喜人場景;
熱切追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發展速度;
急切規劃“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治水工程;
努力調動“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建設熱情;
傾力培養“不愛紅裝愛武裝”,“拒腐蝕,永不沾”的一代新人;
殷切構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的美好社會。
毛澤東這些詩句所追求的社會理想,至今依然令人心馳神往。
毛澤東詩詞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在當今時代依然彰顯其光輝和魅力,是常讀常新、常悟常新的傳世經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