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寫了一點討論電影《長安三萬里》【點擊閱讀】的文字,有讀者在文后留言:
“長安興,詩文盛!詩文盛,長安亡!”
我不同意這樣這樣的觀點,回復說:
“不能贊同這種把文化與強盛簡單對立起來的說法。這種說法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是形而上學。”
雖然做了回答,但還是有些意猶未盡。
現在,外面臺風“泰利”肆虐,反正也出不去,對這個問題就再講兩句。
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會出現這樣的規律性現象,即:一個新王朝建立,逐漸走向強盛,同時出現文化繁榮(即“詩文盛”),王朝在達到鼎盛后開始走下坡路,最后滅亡。
雖然有這樣的規律性現象,但能不能因此就說“詩文盛”是“長安亡”的根本原因呢?
不能。
因為“詩文盛”充其量是一個文風問題,文風不正,會成為“長安亡”的一個因素,但不會是根本原因。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王朝興亡的根本原因,只能到其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中去尋找。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覆滅,最根本原因,是統治階級對農民殘酷剝削,導致大規模土地兼并,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在無以為生的情況下揭竿而起。
有些王朝直接被農民起義推翻了,有些王朝雖然鎮壓了農民起義,但因此變得極度衰弱,很快就亡于外族入侵或內部野心家。
比如,唐王朝雖然鎮壓了黃巢起義,但最后直接滅唐的后梁太祖朱溫,卻是原黃巢起義軍將領,被招安后成了勢力最大的軍閥。
一般都說明亡于清,然而,在清兵入關之前,明已經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滅,崇禎皇帝吊死煤山。
可見,如果把“詩文盛”當成是“長安亡”的根本原因,客觀上是在替統治階級辯護,也不利于我們把握歷史規律。
從歷史的角度看,“詩文盛”起到過非常積極的意義。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統一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的主流?
這是因為,在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范圍內,很早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認同。
由于有了共同的文化認同,統一意識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本能,融化到了中國人的血液里,無論在短時期里的分裂有多么嚴重,大家都還是要統一的。
在歐洲和印度次大陸,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認同,文字都不能統一,所以分裂才是他們的主流。
文化不是抽象的。
文化在哪里呢?對普通人來說,就是“詩文盛”,就在唐詩、宋詞、元曲里。
所以說“詩在,黃鶴樓就在,長安就在!”
列寧曾經說,“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里,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個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著《國際歌》那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革命導師的話完全正確!
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中國人,在世界上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憑著一句唐詩,憑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辨認和找到自己的同胞!
“詩文盛”是我們的財富。中國人過去受益于“詩文盛”,今后仍將受益于“詩文盛”!
最后我要說的是:幾千年來,中國靠著文化認同保持了統一,但今后,在中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單靠文化認同是不夠的,“社會主義認同”才是中國統一最強力的粘合劑!
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今天就暫且不談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