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軍事要為政治服務;所以哪怕有時候犧牲局部軍事利益,也要保住政治戰略。
2.打敗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迅速恢復。土地改革,就是我們恢復血液的最佳法寶。
3.為誰而戰?思想教育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最好的獎勵。《誰養活誰?》這首歌好啊!
4.蔣介石也搞土地改革,但是,他是怎么改革的呢?貸款給農民,讓農民購買地主家的土地,如果若干年能換完貸款,則土地歸農民,否則就抄家。這不就是現在的放貸嗎?
5.國軍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軍人數量,也都很好。為什么沒有執行力?因為國軍士兵并不會真的賣命。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余人。其中真正傷亡的,只有25萬,占比16%.
可見,一般而言,只有不超過20%的人才會賣命。
6.解放門比凱旋門更偉大。因為解放比凱旋更徹底。
7.蔣先云的筆、賀衷寒的嘴,都快不過陳賡的腿。勤快勝過腦快和嘴快。
8.“回不來的,你們的家人,黨替你們照顧了”。可見,打仗的危險性,不在于戰前和戰中,而在于戰后。戰后對死者家屬需要大量的撫恤資金,活著回來的要論功行賞,分配權力、土地或者金錢。那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戰爭是赤字財政。如果戰后不能恢復生產,修養生息,那么,財政危機就會非常大。
9.蔣先生給夢想、信仰、口號、希望等等,就是不給土地。我黨分地,就有了一切。所謂成功,就是給他們需要的。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是土地。現在呢?工人需要什么?依我看,就是需要有工作,無債務。
10.破敵制勝的方法是無窮的。戰爭的方法,應該是靈活多變的。但不外乎水火木土金五行相克。
11.丁大勝如何轉變的?自身的土地利益,人民的真心擁護,共黨的優良作風,共軍嚴格的紀律,軍民團結友愛的氛圍。使他們真正的融化在一起了。
12.最厲害的武器竟然是包子。
13.比包子還厲害的是歌謠。歌曲《天下鄉親》就是這樣的——“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14.兵民是勝利之本。
15.解放戰爭進行的太快了,所以,代價是我們隊伍里混入了太多舊勢力。
16.上海的每一條街每一座建筑,可以說都是用血換來的。為了500萬上海人民,我們不能使用大炮、迫擊炮、手榴彈等任何重武器。
17.東北虎最怕的三樣東西就是不要命的蚊子,拉肚子和高溫酷暑。
18.你強大的時候沒有來投靠,等你弱小的時候再來投靠,已經晚了。白崇禧死在臺灣,就是例證。
19.一野西北,二野西南,三野華東,四野東北、華南、海南。華中是合力解決的。華北野戰軍屬總部直屬。這就是建國后的基本力量格局。
20.大決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三大問題。從1840開始,到1949年,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的奮斗了一百多年,才迎來了最后的大決戰。而未來的共產主義大決戰,又將會在什么時候到來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