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萬眾一心!”這首廣為傳唱的《工農兵聯合起來》是電影《大浪淘沙》的插曲,氣貫長虹、明快有力,生動表現了20世紀20年代革命者的豪情。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反映大革命時期的電影,《大浪淘沙》通過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斗和分化,再現了大革命前后中國風云變幻的歷史畫面,極力還原了20世紀20年代不同人生命運轉折的社會現實。重溫經典,仍能從中受益無數。
(一)
電影《大浪淘沙》改編自朱道南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主要講述了大革命時期四位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和余宏奎, 為尋求出路而離鄉求學、聲援北伐。北伐后,靳恭綬、顧達明接近革命黨人,思想逐漸進步,行為勇敢;楊如寬參加了北伐宣傳隊;而余宏奎卻投靠了國民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期間,余宏奎徹底成為叛徒,楊如寬因為懼怕革命而當了逃兵,而靳恭綬、顧達明依然為革命理想而奮斗,并且在槍決叛徒后,參加了秋收起義,走上革命道路。
故事的敘事脈絡和沖突根源,在于兄弟四人同中有異的人生遭遇和截然有別的道路抉擇。他們都出身于山東農村家庭,因不滿現實黑暗、尋找光明出路結拜為兄弟,在參與革命活動初期,他們生死與共、攜手共進。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在復雜的斗爭中,他們的思想發生分化,四兄弟關系也隨之破裂。
選擇正確的道路,不僅是對個人的考驗,更是對前途和命運的把握。幾位青年在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與路線斗爭中探索、追求、拼搏、廝殺,在革命浪潮中接受歷史的篩選,并以不同結局及血的事實表明,中國青年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才是希望所在。
影片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黨員形象被真實生動地塑造出來,尤其是身處大革命的風口浪尖,青年知識分子所經受的跋涉與探索的曲折歷程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少觀眾為之感動。
“看看現在,想想濟南,為了革命,我靳恭綬拋頭顱,灑鮮血,也萬死不辭。”在歡慶勝利的人群中,靳恭綬激動地對愛人謝輝談道。謝輝也興奮地說:“只有今天,我才感到自己是個真正的中國人。”這些知識青年形象,無不體現著鮮明的人物性格和時代精神,使觀眾能深切體會到歷史對人生路徑選擇的深遠影響。
(二)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也許是應驗了《大浪淘沙》的片名,這部影片早在1965年底就完成整體拍攝,直到1977年才與觀眾正式見面。在這12年的時間,影片反反復復修改,最終收獲巨大成功。
這部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出自珠江電影制片廠,周恩來、陳毅等領導人都曾為影片提出細致的修改意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革命題材少,不少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干部老同志只要到廣州出差,都會到廠里詢問拍攝進度,哪怕只是樣片也愿意看看。劇組也十分珍惜這些機會,每次都認真聽取意見。比如為加強政治斗爭戲份,劇組增添了長沙軍校門房之子張大榮及其在湖北領導農民鬧革命等人物情節。
經典源于錘煉,錘煉必須兢業。為拍攝影片的角色需要,靳恭綬的扮演者于洋每天堅持早起跑步,同時控制飲食避免發胖。一次拍戲過程中甚至因連日勞累昏倒住院。1965年12月,有領導在觀看樣片時提出,靳恭綬救趙錦章一段,“不要把我們的英雄人物寫成‘大力士’,可以改為用槍托砸窗戶,或者用其他的肢體動作來鋪墊”。當時于洋已完成拍攝任務返回北京,聽完伊琳導演的建議后百感交集,被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感動,立刻趕赴珠影補拍鏡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浪淘沙》上映后在全國各地引起極大轟動,受到電影界和廣大觀眾交口稱譽,成為當時票房最高、影響最大的國產影片。影片在東南亞地區也產生轟動效應,并先后被英國電視臺播放,選送第28屆德國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第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
(三)
原著作者朱道南在前言中寫道:“和我一起參加革命的許多同志,在戰斗中光榮地犧牲了,他們英勇地為黨的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經典頻傳,英雄精神歷久彌堅;光影流轉,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回望歷史,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條新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以斗爭求團結?;匚队捌淖詈笠荒簧A主旨:井岡山上,紅旗漫卷西風,新生的革命隊伍,再度啟程。經過幾番斗爭成長后,革命青年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繼續積極投身革命浪潮。正如主題曲所唱:“大江東去浪淘沙,千回萬轉勢更大,歷史的渣滓沉水底,英雄成長在紅旗下。”
認理當真,守理當定,這是靳恭綬、顧達明等人從稚嫩青年走向忠誠黨員一以貫之的理念,也是他們對堅定理想信念最直觀的體現。事實證明,堅定理想信念,絕非一日之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磨礪、慢慢提純。
一名觀影者評價道:“大江東去浪淘沙,長河不止,浪花不滅,有著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大浪淘沙是歷史的必然,大浪淘沙是革命的真理。”這可能正是影片想要傳達的理念。歷史的浪潮浩浩蕩蕩,唯有理想信念之光不滅,才能走向光明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