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遍《領袖》這部劇,拍的挺真實,細節處理的很好,主要就是從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遵義會議這段歷史。熟悉這段歷史的同志也一定知道,這是毛主席從寧都會議之后,兩年多時間,被“無情打擊”出高層,差點丟了性命再到真正成為人民的領袖的關鍵時期。
談起領袖,不同階級一定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就像當時的蔣介石蔣總裁也被稱為“領袖”,而他這個領袖是代表當時貴族財團和大地主階級乃至買辦和帝國主義利益的領袖,老百姓絕不會稱其為領袖的。
談起領袖,就當時的共產黨內部從192年到1935年也是有領袖的,如陳獨秀、博古等人,當時也會被稱為領袖,他們是誰稱的呢?主要是當時留學莫斯科,喝洋墨水拿著共產國際“尚方寶劍”的人。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尤其是湘江戰役,血染湘江,在廣西桂林的湘江之畔,曾長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其背后反映的湘江戰役,想想當時有多慘烈,紅軍戰士的鮮血流了多少。
就是被那些自封為“領袖”的洋人指揮官和一些嘴里天天馬列教條的人指揮到如此境地。而那個被他們看不起的農民,那個他們瞧不起的“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的毛主席,卻一次一次地憑借自己的智慧盡最大努力讓紅軍戰士少流血犧牲,當看到紅軍戰士流血犧牲,毛主席總是流淚,心在滴血,想起于都河畔老鄉脫下自己腳上的鞋子,毛主席就想起了當年井岡山的斗爭,更讓他下定決心:不能走錯路,要走出一條勝利之路。
然而這一切并不是想就能實現的,而是經過無數流血的犧牲,經過一次一次的失敗,檢驗了毛主席一次一次的判斷都是正確的。鮮血證明,到最后毛主席都是正確的,這好像就是一個魔咒。
當經過巨大犧牲后,紅軍戰士情緒低落,怨聲四起,夜半十分,他們想起來當年帶領他們在井岡山成功打敗蔣介石前四次“圍剿”的毛主席,想起了那個和他們同甘共苦的毛主席。
當經過巨大流血后,紅軍的高層也陷入了深深地反思,陷入了前途的迷茫和束手無策,于是他們也想到了那個山溝溝里的毛主席,他們舉著火把找到了他,找到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星星之火,找到了中國人民的大救星,最終認識到“山溝溝里不但出馬克思主義,還出真正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到底什么是領袖,毛主席才是真正的領袖,真正的人民領袖,這不是誰封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人民群眾找到的,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檢驗了的。
領袖是把人民高高舉過頭頂的人,是把老百姓裝在心里的人,是把老百姓的事時時事事放心不下的人,是把解放勞苦大眾作為信仰的人,是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的利益,也沒有任何個人利益的人,而他的利益全部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