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暗戰役,是《三體》中的經典情節之一,也是《三體II:黑暗森林》的高潮。
戰役經過是這樣的:
危機紀元205年,逃跑主義者章北海大校,利用擔任恒星級星艦“自然選擇號”執行艦長的機會,挾持星艦逃離太陽系,太空艦隊派出4艘星艦追擊。不久,太空艦隊在與來自三體艦隊的探測器“水滴”作戰中幾乎全部被毀。
艦隊主力的覆滅似乎證明章北海的逃跑行動是正確的,于是章北海獲得“自然選擇號”及4艘追擊星艦全體乘員的一致擁戴,成為他們共同組成“星艦地球”的精神領袖,自詡要“延續人類文明”。但好景不長,大家很快意識到“星艦地球”的資源只夠一艘星艦飛到計劃中的目的地天鵝座。
于是,5艘星艦之間爆發了自相殘殺的“黑暗戰役”,章北海本人也死于非命。最終“藍色空間號”取得了勝利,收集了4艘被毀星艦的燃料和配件,繼續逃往天鵝座NH558J2恒星。
與此同時,太陽系的另一端,在同“水滴”作戰中逃離戰場的“青銅時代號”和“量子號”兩艘星艦也在同一邏輯下發生火并,幸存的“青銅時代號”飛往金牛座。
在書中,章北海對一切都洞若觀火。
但是,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避免悲劇發生,反而打算先下手為強,消滅其他4艘星艦,攫取他們的資源,只是比他更為狡詐的對手提前4秒鐘動手,章北海最終命喪太空。
02
作者是帶著一種史詩般的激情描寫“黑暗戰役”的。
在他的筆下,“黑暗戰役”簡直成了一出慷慨激昂的“太空歌劇”,成了人類生存意志與精神的最高體現。
章北海則被作者無條件地赦免了,因為他無非是“不惜一切代價去選擇對人類最有益的決定”,他甚至像人類精神的“父親”,永遠沉靜,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更遠的地方,他為此所采取的手段也堅定決絕。
什么手段呢?章北海在進入冬眠之前就采取過暗殺行動,冬眠近200年被喚醒后,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三體艦隊仍然遠離太陽系時就劫持“自然選擇號”逃跑;二是在逃跑途中自相殘殺。
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意識到,當他把章北海表現為人類精神的“父親”,把章北海所做的一切都美化為“想為人類文明保留一顆種子”時,人類已經不再是人類,而是走向了反人類,變成了非人類。
章北海在黑暗戰役中所遵循的、并且被作者所深深同情的邏輯是:為了保護人類,可以毀滅人類。
這聽上去蕩氣回腸,但并不是什么新鮮貨色,而是早已被進步人類所唾棄的納粹主義邏輯。
1942年,在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上,黨衛隊頭子海德里希正是用這一邏輯來論證大屠殺的正當性!
希特勒在海德里希的葬禮上贊揚他是“擁有鋼鐵之心的男人”,這一“榮譽”不是也可以毫無違和感地被授予章北海嗎?他何曾有過任何軟弱?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把章北海設定為政工干部,他初次登場就是航空母艦“唐”的候任政治委員,組建太空軍時又成為政治部主任。
03
關于黑暗戰役,還可以再說幾句。
第一,黑暗戰役爆發前,雖然太空艦隊已經覆滅,但地球仍在,人類仍在。星艦上都是軍人,不是想著在最后一戰中與地球共存亡,履行軍人職責,反而向率先逃跑的章北海發出歡呼,決定一起逃離。
試問,如果這種行為得到認可、同情,那么遇到重大危機時,賣國賊不就可以“保留文明種子”為理由大行其道了嗎?章北海的“沒有永恒的敵人或同志,只有永恒的責任”不就成了叛徒和懦夫最好的借口嗎?
第二,退一步說,對于組成“星艦地球”的5艘星艦而言,即便資源不足以確保全部飛到天鵝座,自相殘殺也不是唯一選擇。
章北海既然獲得全員信任,又像小說描述的那樣信念堅定,目光遠大,就完全可以在與各艦協商后派出一條星艦,攜帶大部分資源繼續飛往天鵝座,其余四艘則重返太陽系,以決死的精神與“水滴”和三體艦隊周旋到底,使犧牲變得有意義,最低限度可以為地球防御爭取時間。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只須一個條件:章北海自己絕不飛往天鵝座,而是親自率領其他4艘星艦參加最后的地球保衛戰。
最后,提一個問題:作為黑暗戰役的“勝利者”,“藍色空間號”的結局一定美好嗎?
當然不會!
和章北海那一套林立果式的瘋狂臆想相反,“藍色空間號”注定要灰飛煙滅。
因為在飛往天鵝座長達兩千年的漫漫長途中,資源不足的問題會反復出現,按照公然踐踏一切人類文明準則的黑暗戰役所確立的原則,“藍色空間號”必然會陷入“黑暗詛咒”——沒有任何人可以信任另一個人,每一個乘員都會成另一個乘員潛在的食物。所以,“藍色空間號”最終會毀滅于無盡黑暗中,成為宇宙深空里永遠漂浮的垃圾和微塵。
這沒什么值得惋惜的,因為黑暗戰役結束之后,他們已經不再是人類了。
我想問的是,作者受過什么傷害嗎?心里還有一絲一毫的光明嗎?究竟要對人類何等絕望與仇恨才能把黑暗戰役寫得如此慷慨悲歌,順理成章?
【待續。我會繼續讀,繼續做筆記,繼續和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