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農歷10月,出生于湖北省石首縣新廠公社紅武大隊(后改為茂林口村)四小隊。
1970年至1980年:
在紅武大隊學校、紅聯中學、坨陽中學、新廠中學念完小學、初中和高中;高中開始學習寫作。
1980年至1983年:
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農村分田到戶后,曾隨父短時間做小生意,學瓦匠,其間開始向報刊投稿;
1982年:父親因患血吸蟲病導致的肝硬化去世,享年64歲;
1983年:母親到縣城姨表姐家幫忙帶孫子。
1984年:
《心靈的豐碑》一詩在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和《羊城晚報》等單位舉辦的征文活動中獲優秀作品獎,并收入《獻給安柯的詩》一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筆名初萌);
經時任石首縣文化局局長的姨表姐夫丁聞聲推薦,到新廠鎮文化站(館)工作。
1985年:
發表小說處女作《雙管獵槍》(《三峽文學》1985年第2期)、詩歌《媽媽,我們回家去》(《作家》1985年第5期)等;
3月,赴浙江溫州參加《文學青年》函授創作中心筆會;
7月,參加《青春》文學院武漢筆會;
11月,赴北京參加《人民文學》函授創作中心優秀學員代表大會,獲新任《人民文學》主編王蒙頒發證書,優秀代表中還有后來成為中國女性寫作代表作家的陳染等;
年底,到石首縣文化館工作,擔任《繡林》文藝季刊編輯和石首文藝夜校輔導教師。
1986年:
發表《夜潮》(《青春》1986年第3期)、《A城奇聞》<二題>(《文學青年》1986年第1期、《魔室》(《長安》1986年第10期),詩歌《海邊的傳說》(《人民文學》1986年第11期)等。
1987年:
離開家鄉石首,赴新疆《吐魯番》雜志應聘。到達新疆后,《吐魯番》雜志已臨???,在南疆滯留數月后返回武漢,客居武昌新村灣149號,在武漢大學旁聽和學習英語,準備報考武大中文系插班生;
在《詩歌報》《綠風》《詩刊》(函授版)等刊物發表組詩《西部體驗》及小說《潭》(《鐘山》1987年第2期)、《荒村》(《青春》1987年第5期)、《沉默的沙灘》(《希望》1987年第9期)、《傾斜的山》(《膠東文學》1987年第10期)、《隱私》(《文學青年》1987年第4期);
參加湖北省作協在武昌楊園舉辦的“短篇小說研討會”。
1988年:
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生;
發表小說《西部故事》<二題>(《青春》1988年第8期)、《私奔》(《長江文藝》1988年第10期)及《公園里的一條長椅》、《重讀舊信》(《星星》1988年第4期)等詩歌。
1989年:
發表短篇小說《戈壁灘上的野人》(《長江》叢刊1989年第2期)、《你飛過的時候有一種聲音》(《長江文藝》1989年底6期);長篇小說《漂泊南洋》(《青春》叢刊1989年第4期,與阿濤合作)。
1990年:
從武漢大學畢業,分配至湖北省歌劇團任編??;
發表小說《劊子手馬三之死》(《芳草》1990年第5期)、《大橋》(《長江文藝》1990年2期)、《異城之役》(《青春》1990年第2期)及組詩《空間》(《詩神》1990年第6期)、《武漢:雪或者冬天》(《詩歌報》)等;
創作音樂劇劇本《城市的故事》。
1991年:
《城市的故事》獲湖北省首屆戲劇文學獎;
詩歌《一座城市的毀滅》獲全國環境文學征文優秀獎;
夏天赴神農架林區體驗生活,創作無場次歌劇劇本《最后一個冬天》。
1992年:
春天赴鄂西北農村參加“社教工作隊”,創作小說《渾然不覺》、《前往黃村》;
首次在《收獲》和《上海文學》發表中篇小說《蓍草之卜》、短篇小說《歌劇院的詠嘆調》<二題>(其中,《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被《讀者文摘》等多家選刊選載,收入多家出版社的選本及中學生課外語文推薦讀物和中考高考試題),在《長江》叢刊1992年第2期發表小說《城市上空的鳥群》;
7月,赴海南島,參與創辦《海南法制報》和《特區法制》雜志,并任副刊編輯和總編室主任。
1993年:
發表中篇小說《渾然不覺》(《收獲》1993年第4期)、短篇小說《灰子》(《海燕》1993年第10期)及組詩《寧靜與簡樸》(《天涯》);
1993年底,從海南返回武漢,參與創辦《文化生活報》,任副總編輯。
1994年:
發表《前往黃村》(《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海底村莊》(《上海文學》1994年第2期),《小說月報》第5期轉載)、《明天大雪》(《上海文學》1994年第10期),《作鳥獸散》(《長江文藝》1994年第10期)、《六月的卡農》(《芳草》1994年第7期)、《尷尬之年》(《當代作家》1994年第4期)、《鄉村教育》(《太湖》1994年第2期)、《一個存在客觀主義者在鄭州》(《天涯》1994年第7期)、《失眠贊美詩》(《鐘山》1994年第5期)、《麥地傳說》(《三峽文學》1994年第6期)等中短篇小說;
10月,湖北省文藝研究中心在武昌召開“劉繼明文化關懷小說”研討會;
11月,借調至《長江文藝》雜志社任編輯,主持“90年代小說新人展”和“人文視野”欄目;
《作鳥獸散》獲《長江文藝》優秀小說一等獎;
12月,與孫遠相識、相愛。
1995年:
春,赴南京、上海組稿,孫遠同行。在滬期間,見到《上海文學》執行主編周介人和《海底村莊》等小說的責任編輯厲燕書,《收獲》副主編肖元敏和編輯麥穗奇等,并同孫遠一起去她外婆家探訪;
發表《投案者》《我愛麥娘》(中篇(《人民文學》1995年第5期),《預言》(《山花》1995年第5期)、《兇手》(《春風》1995年第5期)、《溯流而上》(中篇,《山花》1995年第10期)、《可愛的草莓》(中篇,《長江文藝》1995年第6期)等小說及文論《時間與虛構》(《作家》1995年第5期);
《前往黃村》、《海底村莊》和《明天大雪》被《小說選刊》推選為“1989——1995重要中短篇小說”;
評論《<柏慧>與當下精神境況》(與昌切合作)獲《山花》理論獎;
9月30日,與孫遠結婚。
1996年:
元月,小說集《我愛麥娘》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列入“新生代小說系列”出版;
發表《藍廟》(中篇,《上海文學》1996年第1期)、《桃花源》(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第6期)、《拯救》(中篇,《青年文學》1996年第6期)、《中國迷宮》(中篇,《山花》1996年第6期)、《鼠災》(《作品》1996年第10期)、《玩具槍》(《山花》1996年第12期)等小說;
7月,陪妻子孫遠到上海、杭州、惠州等地治??;
11月至12月,寫完長篇小說《仿生人》。
1997年:
3月23日,孫遠病逝,年僅26歲;
寫作散文《鏡子里的愛人》(全文載《長江文藝》1998年第1期,《上海文學》1998年第5期選發,題為《親愛的小魚》)和近千行的長詩《死亡書》(包括詩劇本《一個靈魂在尋找自己的軀殼》、《流水十四行》等大量詩歌;
發表《一個人在冬天》(《死亡書》選章)、《騎馬遠去》(組詩,《上海文學》1997年第5期)、《午夜打漁的人》(組詩,《詩歌報月刊》1997年第2期)等;
《仿生人》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題記為“獻給我的妻子孫遠”);
調入湖北省作協任專業作家。
1998年:
發表長詩《挽歌——為愛妻孫遠而作》(《山花》1998年第5期,收入楊克主編的《1998中國詩歌年鑒》)、《失眠者說》(《青年文學》1998年第8期)及短詩《兒童樂園》《我看見衰老提前來臨》(香港《當代詩壇》)等;
發表中篇小說《第九個木蘭》(《江南》1998年第5期)、《祈禱》(《青年文學》1998年第6期)、《逍遙游》(《長江文藝》1998年第5期)、《請不要逼我》(《十月》1998年第5期);短篇小說《他不是我的兒子》(《收獲》1998年第2期)、《愚公移山》(《花城》1998年第1期)、《逃亡者》(《北京文學》1998年第七期)、《我還能逃到哪兒去呢》、《我的旅行生涯》(《鐘山》1998年第5期、《被啤酒淹死的馬多》(《天涯》1998年第四期)、《故事一種》1998年第2期)、《盯梢者》(《當代小說》1998年第8期)及隨筆《面對死亡的寫作》(《文學世界》1998年第3期);
《海底村莊》獲1994—1997“上海文學獎”;
長篇小說《柯克或我經歷的九樁案件》由群眾出版社出版;
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上海文學》主編周介人病逝。在《上海文學》發表《悼介人先生》。
1999年:
發表小說《短篇二題》(《芳草》1999年第1期)、《馬船在1967年》(《當代小說》1999年第10期)、《壟上的花》(《山東文學》1999年第11期)、《沒有睡眠的人》(《新生界》1999年第3期)、隨筆《小說的焦慮》(《青年文學》1999年第1期)、《《幸福的人與不幸的文學》(《天涯》1999年第2期)、《我的激情時代》(《山花》1999年第9期)、《武漢的文人》(《芙蓉》1999年第5期)、《生活的激情與寫作的激情》(《鐘山》1999年第5期)等;
寫完長篇小說《一諾千金》。
2000年:
發表小說《請讓我順水漂流》(《山花》2000年第2期)、《飼養疾病的人》(《天涯》2000年第3期)、《短篇二題》(《東海》2000年第5期,《小說月報》第七期選載及隨筆《一個富有愛心的人》(《莽原》2000年第3期),組詩《緬懷與想象》(《上海文學》2000年第9期);
《頹廢者及其對立物——劉繼明論》(葛紅兵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發表小說《火葬場的夏天》(《山花》2001年第4期);
創作長篇小說《帶黑猩猩回家》;
小說集《中國迷宮》由花山文藝出版社;
秋,母親病重,回石首農村老家照顧母親月余;
農歷年底,母親去世,享年82歲;
在《鐘山》發表散文《論悲傷》,題記為“謹以此文獻給我的母親”。
2002年:
發表小說《靈鴿》(《鐘山》2002年第3期)、散文《一個人的武漢》(《山花》2002年第3期)。開始動筆創作長篇小說《人境》,不久,受省作協安排,赴長江三峽總公司掛職,擔任《中國三峽工程報》副總編;
9月至次年1月,在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首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習;
擔任湖北省作協青年文學工作委員會主任;
出席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
2003年:
3月,三峽水庫蓄水前夕,與魯院同學宣兒沿三峽庫區溯流而上進行考察采訪,共同寫作長篇散文《消失》(發表于《中國作家》);
《太陽照在天鵝洲上》由中國文聯出版社“中篇小說經典文庫”出版;
小說集《尷尬之年》由大眾文藝出版社“新魯院文庫”出版;
長篇小說《一諾千金》在《武漢晚報》連載,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思想隨筆集《我的激情時代》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2004年:
2月,與鄧超結婚;
發表短篇小說《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遠》(《山花》2004年第9期)、《送你一束紅花草》(《上海文學》2004年第12期),評論《用作品構筑我們的道德》(《文藝新觀察》2004年第3期,獲中國文聯第三屆文藝評論獎一等獎,湖北省文化精品生產突出貢獻獎);
主編《青少年文學讀本》(全三冊,張煒作序),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長篇報告文學《夢之壩》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獲湖北文學獎、屈原文藝獎和徐遲報告文學獎;
《夢之壩》研討會在武昌舉行;
7月,德國漢學家蒂洛.迪芬巴赫博士到訪,探討“文化關懷小說”及《海底村莊》、《明天大雪》等作品的翻譯問題。
10月14日,女兒劉芫出生;
2005年:
發表短篇小說《刀下》(《山花》2005年第9期),隨筆《公共知識分子:告別還是開始》(《天涯》2005年第2期)、《我們怎樣敘述底層》(《天涯》2005年第5期),長篇散文《消失》(與宣兒合作,《中國作家》2005年第1期);
《大城市之外的中國——劉繼明、張煒、劉慶邦的小說和隨筆》(德文)由蒂洛.迪芬巴赫翻譯,Eeropean University Press(歐洲大學出版社)出版;
應邀赴海南參加“《天涯十年:中國的思想與文學”研討會;
隨湖北作家代表團出訪歐洲。
2006年:
發表短篇小說《茶葉蛋》、《兩個朋友》(《天涯》2006年第5期,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短篇小說年選》),中篇小說《放聲歌唱》(《長江文藝》2006年第5期,《中篇小說選刊》2006年第四期轉載,收入漓江出版社《2006年中篇小說年選》,獲《長江文藝》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帶黑猩猩回家》(《青年文學·長篇小說增刊》2006年春夏號),隨筆《主流之流》(《天涯》2006年第2期)、《回眸五七干?!罚ㄏ愀邸抖皇兰o》2006年9月號);
小說集《送你一束紅花草》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應邀赴云南騰沖采寫反映抗戰期間滇緬印公路史實的報告文學;
隨湖北作家代表團出訪俄羅斯;
出席中國作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2007年:
發表中篇小說《我們夫婦之間》(《青年文學》2007年第1期),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新世紀文學大系.底層卷》、《小米》(《清明》2007年第2期,《中篇小說選刊》2007年第4期轉載),《新左翼文學與當下思想境況》(與曠新年的對談,《黃河文學》2007年第3期);
首次當選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加《長江文藝》東南亞筆會。
2008年:
發表《底層文學,或一種新的美學原則》(與青年評論家李云雷的對談,《上海文學》2008年第2期)、隨筆《革命,暴力與仇恨政治學》(《天涯》2008年第3期);
在上海城市文學講壇做題為《小說與現實》的演講。
2009年:
發表評論《小說與現實》(《上海文學》2009年第6期)、隨筆《走近陳映真》(《天涯》2009年第1期)、小說《小學徒》(《山花》2009年第11期),《小說選刊》2009年第12期轉載,獲《小說選刊》2009年茅臺杯獎,收入漓江出版社《2009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我的外灘》(《邊疆文學》2009年第12期);
在湖北大學“思睿講壇”做題為《去魯迅化與中國的思想文化危機》的演講;
長篇報告文學《走向南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創作話劇《工廠敘事詩》(《藝術》2009年第4期)
端午節期間,到湖南汨羅八景鄉拜訪作家韓少功,將兩人的對談整理成《談話錄》,因敏感內容未公開發表;
赴京參加清華大學“海外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雙年會”;
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美國。
2010年:
發表小說《撿棉花》(《中國作家》2010年第7期)、《水漫北垸》(中篇,《作品與爭鳴》2010年第10期轉載)、《王貴與李香香》(《山花》2010年11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把思想還給文學》(訪談,《山花》2010年第21期);
短篇小說《小學徒》獲《小說選刊》201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
《江河湖》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入選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10年“十佳”,獲湖北文學獎;
《江河湖》研討會在武昌舉行;
赴新西蘭訪學。
2011年-2013年:
從新西蘭回國,與大學同學、詩人郎毛自籌資金創辦思想人文雜志《天下》;
發表中篇小說《啟蒙》(《天下》2012年第3期,《小說選刊》2012年第10期選載,收入漓江出版社《201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獲第八屆湖北文學獎);
《天下》雜志遭遇困境,經李陀牽線,在京與汪暉等協商并初步達成聯合辦刊計劃,后因刊號等原因終止,《天下》被迫???/p>
出席華中師范大學“文學與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發表題為《環境文學的政治倫理》主旨演講;
再次當選湖北省作協副主席;
重新開始寫作長篇小說《人境》;
《劉繼明詩選》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11月,赴京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舉辦的第一屆青年文藝論壇;
出席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4年:
發表短篇小說《租母記》(《天涯》2014年第4期)、中篇小說《邊走邊唱》(《長江文藝》2014年第9期);
赴海口參加《文學評論》雜志社與海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研討會;
6月,參加第二屆“青年文藝論壇”;
12月,參加第三屆青年文藝論壇(海南大學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聯合舉辦);
在海南文昌清瀾半島閉關寫作長篇小說《人境》;
《湖北作家文庫.劉繼明卷》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5年:
擔任湖北省作協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副主任;
夏天,被聘為萬松浦書院研修作家,入住張煒任院長的萬松浦書院“常勝莊工作室”修改《人境》。
率湖北作家采風團赴延邊自治州交流。
2016年:
《人境》發表于《芳草》2016年第2期,《長篇小說選刊》2016年第5期選載,單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人境》獲第三屆路遙文學獎提名獎,入選《收獲》長篇小說排行榜、“改革開放40年四十部重要長篇小說,入圍中國長篇小說金榜和中國小說學會長篇小說排行榜;
4月,作家、原《長江文藝》雜志社社長、主編汪洋去世,在湖北日報發表悼念文章《追憶汪洋先生》;
6月,在省委黨校參加在鄂中國作協會員“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培訓班”,作家S帶省作協文學院高研班學員C到房間反映省作協文學院院長陳應松涉嫌違紀問題,十分震驚,遂以“部分高研班學員”名義向正在省作協巡視的省委巡視組寫信反映;
12月,率“文學援疆·湖北作家博州行”代表團赴新疆博爾塔垃蒙古自治州交流訪問;
《人境》研討會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
出席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7年:
4月,赴重慶參加第四屆青年文藝論壇,并在重慶大學做題為《個人化、人民性與歷史觀——兼談“新社會主義文學》的演講;
7月,因將陳應松涉嫌違法違紀問題問題的舉報信發到網上,被其以侵犯名譽權起訴至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并受到瘋狂攻擊和報復,家用轎車四個輪胎被扎,報案后遲遲未破;
10月,因在網上受到為陳應松洗地的時任省作協主席方方的攻擊誹謗,以侵犯名譽權將方方起訴至武昌區人民法院;
接到湖北潛江某中學教師彭某的郵件和電話,稱其因轉帖揭發和批評陳應松,大門深夜被人“連砍七刀”,并指陳是“幕后主使”。
2018年:
發表博文《我為什么要舉報陳應松——兼駁方方》;
與陳應松的名譽權糾紛以“行使舉報權利不當”為由敗訴;
起訴方方侵犯名譽權一案被法院駁回。
2019年:
4月,被省紀委以“行使舉報權利不當”為由給予黨內警告處分,陳應松以“涉嫌違紀”受到 “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處理,網友帖文稱:“對反映問題的人‘警告處分’,對有問題的人‘批評教育誡勉’,湖北紀委吃錯了藥?”;
再次遭到報復,家用轎車被人潑漆;
在公眾號上發表《致你們》一文,宣示同腐敗和墮落的“文壇圈子”決裂和“回到你們(人民)中間”的信念與決心;
發表散文《不能忘卻的記念》和評論《70歲知青,或“人民的修辭——張承志讀札》(《今天》2019年第3期);
文論隨筆集《辯護與吶喊》由臺灣秀威出版社出版(張承志題寫書名,孔慶東作序);
獲進步文化網年度杰出作家獎,頒獎詞寫道:“劉繼明不是一個“坐而論道”者,而是一個追求“直接行動”的知識分子,近年來,他因公開舉報文壇腐敗勢力,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并受到各種打壓和報復。2019年出版的《辯護與吶喊》一書,是劉繼明在新世紀以來發表的文論和隨筆的結集,“他有立場,但並不以立場標榜;他有學問,但並不炫耀知識或理論;他有才華,但更吝於筆下生輝,舌粲蓮花。他只是樸素地鋪排史實、洗淨污痕、凸顯邏輯、昭彰天理”,是他作為一個“喚醒良知”的“吶喊者”,“力挽狂瀾而不能的杜鵑一鳴”(孔慶東語);
9月,離開武漢,開始閉關寫作長篇小說《黑與白》。
2020年:
完成《黑與白》第一部;
8月,創辦并主編《中流叢刊》,受到國內外輿論廣泛關注。美國之音、聯合早報、德 國之聲、自由亞 洲電臺和法 廣新聞網等外媒解讀為魏巍創辦的《中流》“復刊”;
9月初,回到武漢;
被進步文化網和澳洲《熊貓時報》《評論家周刊》評為“50名中國最具影響力進步知識分子”。
2021年:
3月,《中流叢刊》在出刊四期后被勒令停刊;
4月,因出版《辯護與吶喊》、主編《中流叢刊》和所謂錯誤言論,再次遭受黨內處分;
發表《要為真理而斗爭——劉繼明訪談》,《樹欲靜而風不止——我與方方們的斗爭遠未停止》、《像魏巍一樣戰斗》《你們在,我就在》《論舉報》,同方方、陳應松及其體制內保護傘進行針鋒相對、毫不妥協的斗爭,對方、陳團伙炮制的謊言進行了全面駁斥;
烏有之鄉、紅歌會網、激流網、毛澤東思想旗幟網等網站先后發表孟溪君、灄水農夫、青年毛思想信仰者、付欣宇的《劉繼明的“左”與方方的“右”》《有一種光榮叫“誣蔑”》《有一種處分叫光榮》《劉繼明與方方們的斗爭,是橫掃一切反人民公知的開端》《可愛的人與可恨的人——評劉繼明與方方們的斗爭》等文章;
9月,完成《黑與白》第二部;
10月,與學者老田一起赴京參加清華大學高等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世紀的文化與革命》學術工作坊,做《革命、鐘擺和“中間文學”》的發言;期間,同孔慶東、張宏良、司馬南、張勤德、郭松民、胡澄、范景剛、曠新年等人小聚;
獲知作家曹征路罹患重病,準備與老田赴深圳探望,因疫情未能成行;
12月底,驚悉曹征路去世的消息,深感痛惜,應約為烏有之鄉趕寫悼念文章《他去“那兒”了》。
2022年:
發表《文革、<多余的人>及其他》《思想簡史:一個時代的蛻變》《革命與改革只有一步之遙》《柳傳志們的底氣從何而來》《鐵鏈女背后的博弈政治》《谷愛凌、鐵鏈女和易中天教授的馬甲》《與左翼青年的談話》等文章;
3月,發表《六青年事件有感》《再談六青年事件》,為因在網上宣傳毛思想被河南平頂山新華區法院判刑的福建六位青年進行辯護;
4月,重訪30年前參加社教工作隊并創作《前往黃村》等小說的黃龍村,獲友人題詩紀念:“臨江仙.回黃村:三十年前黃村,離別至今牽魂。故地重游正陽春。土屋門半掩,小徑草木深。 對面懸崖蒼蒼,山腳水流滾滾。曾憶村前奮筆耕。杳然流光去,不覺華發生。”
發表《俄烏戰爭:要么自由主義,要么民族主義?》《三個世界理論、民左和俄烏戰爭》等文章,在泛左翼陣營引發長達兩個月之久的“民左”討論;
8月,完成《黑與白》第三部,修改全書,交付出版社;
參加臺北陳映真讀書會舉辦的“從陳映真到曹征路”紀念會(視頻會議),做《他們無愧于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的稱號》的發言;
9月,完成《時間的證詞——答狂飆學社》;
10月,開始著手編輯《劉繼明文集》(10卷)。
?。ㄟx自《劉繼明文集》第10卷《時間的證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