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機會看去年上映的《萬里歸途》,最近看了看,感覺也太像好萊塢電影了,難怪會那么熱。一直以為只有張導才能拍出足以亂真的高仿好萊塢影片,如《金陵十三釵》那樣,現在看來還是有點孤陋寡聞了。
其實,拍得像好萊塢電影并沒有什么,這不妨被視為中國商業電影走向成熟的某種標志,因為美國電影工業最發達,好萊塢類型片的敘事套路也相當符合觀眾欣賞習慣,甚至有點暗合矛盾演變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我一直認為,這才是好萊塢電影獨步天下的根本原因。
《萬里歸途》講的是努米亞共和國爆發內亂,中國的兩名外交官宗大偉(張譯 飾)和成朗(王俊凱 飾)協助撤僑的故事。電影當然是虛構,但卻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就是2011年中國從利比亞史詩般的撤僑行動。
毫無疑問,中國外交官是稱職的、英勇的,撤僑行動是非常成功的。影片本身也可以稱得上一波三折,回腸蕩氣,張譯在影片中的表演也可圈可點,盡管個別時候有一點“過”,比如他在和努比亞邊檢官員周旋那一段,就略顯油滑,在大使館會議上,以及和同事交流時,也總是有話不好好說,讓人替他著急。
撤僑行動中,無疑有很多生動感人的細節,但感覺編劇挖掘得還不夠,有些“梗”就太生了。比如張譯和王俊凱帶著100多僑民撤往迪拉特,生死未卜之際,王俊凱卻一定要告訴大家迪拉特不一定有救援,為此幾乎和張譯翻臉,這不是把這位年輕外交官表現得太傻了嗎?當時的形勢很清楚,只有撤到迪拉特才有希望,王俊凱并無任何替代方案,告訴大家迪拉特沒有救援,人心散了,隊伍帶不動,一起坐在沙漠里等死嗎?
王俊凱即便幼稚,也不至于到這種程度。這個梗立不住,后半段的劇情就沒啥意思了。
至于濃墨重彩的俄羅斯輪盤賭游戲(居然玩了兩次),就更是一個被好萊塢用爛了的梗。比如在1978年的好萊塢電影《獵鹿人》中,就有越共看守逼美軍戰俘玩俄羅斯輪盤賭的橋段,兩者如出一轍,一點都沒有創意。
況且,當時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叛軍頭目未必有這份閑情逸致;中國秉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利比亞交戰雙方都在努力爭取中國的同情,叛軍頭目也不會有羞辱中國外交官的動機。
當然,對一部商業大片來說,有細節不合邏輯,也很正常,似乎不必苛責,大家開心就好。只是感覺編導有點懶,也有點瞧不起觀眾。
《萬里歸途》最大的問題在于,它還缺一點中國電影應該具備的“中國意識”,即以中國為本位的意識。
無論編導有沒有意識到,《萬里歸途》都是在向國內外觀眾解釋利比亞戰爭。
影片給觀眾的印象是,這純粹是“努比亞”自己的問題,他們是血腥的、部落的、野蠻的……他們的一切不幸,都僅僅應該由他們自己負責。
而這正是西方的立場。好萊塢電影正是這樣表現中東、北非,表現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
西方持這樣立場,一是為了掩蓋他們正是這些地區災難的主要制造者;二是為武裝干預這些地區制造借口,預留空間。
但是,中國電影為什么要重復西方的話語呢?為什么不提出自己的解釋呢?
在2011年,如果沒有西方以設立禁飛區的名義猛烈轟炸利比亞政府軍,利比亞局勢無疑將會很快穩定,中國很可能不需要從利比亞撤僑,也不必蒙受重大經濟損失。遺憾的是,影片對這一點居然沒有絲毫暗示,似乎只是利比亞人自己在“作”。
此外,像這樣的大片,除了有中國意識,還應該有國際意識。也就是說,要考慮這樣的電影對中國的形象有利嗎?把人家表現得像是美國西部片里的黑幫老大那樣,如果在阿拉伯國家上映,會產生什么影響?對“一帶一路”有好處嗎?
大過年的,我說得太多了,就此打住。馨香禱祝中國電影越拍越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