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按:今天推送白頭豕對“中國奇譚”系列動畫第2集《鵝鵝鵝》的解讀;第一篇解讀此前因為公眾號進小黑屋,發(fā)在了小號,今天在本號第二條重新推出。原文發(fā)于作者知乎專欄,授權本號公眾平臺首發(fā),歡迎知乎網友關注“白頭豕”。
————————
《中國奇譚 - 鵝鵝鵝》并非意識流,其實有非常明確的主題和隱喻:通過一個送鵝貨郎在壓迫中失去自我的志怪故事,隱喻了許多 ”被壓迫者“ 在被壓迫中失去自我、淪為壓迫者一環(huán)的現實故事。標題里的 “鵝” 隱喻非常清晰,“鵝” 就是 “我”。
大家好,我是白頭豕,今天想當一回破壁人,破解《鵝鵝鵝》的啞謎。
“鵝鵝鵝” 可以理解從動畫文本,理解為貨郎攜帶的兩只 “鵝”和最后出現的鵝女;也可以理解成兩只”鵝“ ,和貨郎隨著鵝女一起丟失的 “自我”;最終則可以解讀成三個 “我”。這個從開頭結尾的呼應中即可看明白:
片頭說,這里是鵝山,是 “你” 失蹤的地方:
而片尾貨郎茫然目送狐貍書生走后,說的是:
失蹤的不是 ”你“ 嗎?怎么最后變成了三只鵝呢?所以 ”你“ 等于第三只 ”鵝“,“鵝” = “我” + ”鳥“,”我“是 ”自我“ 的意思,”鳥“ 則象征了 ”自由“。
動畫的最后一幕,自我和自由都丟了。
要理解這個架構生效的過程,還是要從原著說起。經過自媒體的科普,大家都知道了 《鵝鵝鵝》的故事框架來自于《陽羨書生》。
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
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
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
……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
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
彥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
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
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愿君勿泄。”彥曰:“善。”
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 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
然后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 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
但大家別被誤導了,《鵝鵝鵝》雖然故事框架用的是《陽羨書生》,但主題卻恰是和原作相反。要讀懂這點,恰恰不是關注劇情相同的地方,而是劇情不同的地方。
那動畫和原著有哪些區(qū)別呢?
沒有了對白,用的驚悚默片的風格
書生吃了貨郎的兩只鵝
故事中的男女變成了妖精:狐生、兔娘、豬郎,還有鵝娘
最后的鵝精,想要書生帶她逃跑,離開這座鵝山
這些變更,產生了本質的區(qū)別。原著中 “背叛”主題的故事,變成了《鵝鵝鵝》里的 “壓迫”。照著這個思路,讓我們簡單拉個片,看看動畫的文本如何詮釋這套邏輯。
片頭面無表情的貨郎,頂著十年功力的黑眼圈,默默走在鵝山的羊腸小道上:
面無表情隱喻的是主體性的喪失,黑眼圈反映出了肉身的疲憊,這是一個已經經歷過異化、失去理想高光的打工仔。就連他的主要勞動成果,運送的人畜無害鵝,也看起來面目猙獰,就像操縱著紡織工們晝夜工作的紡紗機一樣:
然后默片風格出現了,旁白用第二人稱來講述了故事的背景。為什么用第二人稱 ”你“ 呢?因為 ”你“ 開頭的表述看起來就像祈使句,是命令句式,進一步展示了貨郎是一個缺乏主體性的身份。
為何用驚悚默片的形式呢?如果僅僅從制作視角看,原作的故事需要大量的對白來支撐,無法在短片里完美呈現;而驚悚默片的形式最適合用簡明的動作、表情來傳遞龐大的信息,才能完成這個極簡的敘事。
但驚悚默片對于故事主題也十分契合。”驚悚“ 奠定了 ”壓迫“ 的基調,而 ”默片“ 則更加強化了劇中主角的 ”失語“ 狀態(tài)。貨郎不但失去了主體性,還失去了話語權。他的故事,還必須要旁白來敘述。
那么誰是這個旁白敘事者呢?我們可以理解成是導演本人,他用一番操縱木偶演戲的口氣表現了貨郎的客體性。但也可以理解成,這是未來貨郎的回憶。
貨郎回憶自己的故事,之所以不用 ”我“ 來回憶,而用 ”你“,是因為經過了這個故事之后,曾經的貨郎內心已經 ”失蹤“ 了,剩下來的這個行尸走肉,已經無法再用 ”我“ 來稱呼那個回憶中良知尚存的自己。
接下來出場的,則是上美八十年代經典神作《天書奇譚》的故事里,本該被蛋生降服的那只斷腿狐精。故事里希望它被降服,可是現實中,他卻成了籠罩鵝山的妖霧,皮笑肉不笑地出現在了貨郎的面前:
與原著中書生 ”求寄鵝籠中“ 的謙卑態(tài)度截然相反,狐貍書生是靠用偽善所包裝的威懾力,壓迫這個 ”不聽獵人的話“ 的貨郎來背他的:
而這個狐貍書生要去的地方,不是貨郎原本的目的地鄰村,而是那座長得頗像富士山的那座山頂。
然后,狐貍書生就化作青煙鉆到了貨郎的鵝籠里。可是背上了狐貍的貨郎,卻在這個羊腸小道上失去了平衡,一下子走得過右,一下子走得過左,差點從懸崖上摔了下去:
這時候狐貍書生在鵝籠里坐到了右邊,幫助貨郎平衡了姿態(tài),他反而不再左右搖擺了。
這些情節(jié),可都不是原著里寫好的,屬于作者自由發(fā)揮、讀者自由心證的空間。
接下來貨郎背著鵝籠走到了那個頗像富士山的山頂,打開鵝籠一看,鵝卻被狐貍吃光了,還笑嘻嘻地看著貨郎,理所當然地好像這一切都是計劃的一部分:
這一點對原著情節(jié)是一個顛覆性的改造。原著《陽羨書生》里可沒說書生生吞活鵝。如果要給這段原創(chuàng)劇情一個對標,我覺得最合適的反而是上美 1987 年制作的動畫短片《狐貍送葡萄》。
在《狐貍送葡萄》的故事里,山上的狐貍想占有老農夫婦們的所有家財,卻又害怕獵人不敢用上武力。于是它想出了一個高招,給老農夫妻送去葡萄,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好人。
信了狐貍的老農服務,就憑一串葡萄把狐貍當成了好朋友。接下來狐貍把老狼帶過來給老農做保安,把野豬一家?guī)У嚼限r的豬圈里。
老農認定 ”自家豬圈里的外資也是自家的豬“,把狐貍、老狼、野豬養(yǎng)得肥頭大耳,最后卻被它們一夜之間掏空了全部家底,人財兩空,落到了欲哭無淚、只能互相指責的絕境。
掏空老農家底的狐貍,和吃光鵝籠兩只鵝的狐貍書生,都演繹了一個 ”鳩占鵲巢“ 的故事。
那么接下來,故事進入到了《陽羨書生》里的主線,書生與貨郎對飲,從深淵巨口中掏出一個又一個驚奇。貨郎看到酒,發(fā)自內心害怕自己成了狐貍書生的下酒菜:
可是喪失主體性的他,只能恐懼到麻木的地步、失魂落魄地順勢作陪:
可這碗迷魂湯真的勁大,灌下去之后,貨郎突然就覺得自己又行了,而且還很能打,簡直能比山還高大:
接下來的劇情看起來就和《陽羨書生》一模一樣,書生和被忽悠得飄飄然的貨郎把酒暢飲,狐生吐出兔娘助酒興,他酒醉睡后兔娘吐出一豬郎作陪,兔娘忙時豬郎又吐出鵝娘來。
但我要在這里指出一個本質的差別:原著故事里,吐出人者,和被吐出者,都是相談甚歡的:”共坐宴“,”與彥敘寒溫“,”此女雖有情“,”共酌戲談甚久“……
而在《鵝鵝鵝》里的畫風,則一邊是從容自得的病嬌,另一邊是呆若木雞的服從:
這種心主人和心上人之間心照不宣的沉默場景里,處處透露著 ”恐懼“ 二字。
每個難得呼吸新鮮空氣的 ”心上人“, 都在小心翼翼地 ”向上管理“,服侍著自己 ”心主人“,生怕自己做錯一個動作、露出一個真表情,搞砸了 KPI,惹怒了”心主人“,會立馬從 ”心上人“ 打回 ”嘴邊肉“ 的原型。
他們都在妖怪的階級序列中,被強者壓迫著,并且懷著恐懼茫然地順從著;唯一能夠舒緩內心的機會,卻是成為更下一級臺階里的壓迫者,去壓迫一個妖怪鏈里比自己更低一階級的弱者。
動畫作者們非常精準地把握了原著中, ”吐出“ 這個動作所蘊含的壓迫感。因為將一個自主的生命變?yōu)樽甜B(yǎng)自身的食物,是對它最為徹底的異化,古代仇恨的極點也不過 ”食肉寢皮“。所以 ”從口中吐出“ 的動作,表達了主題的絕對權威,和客體的絕對異化,它本該就是令人恐懼的:
所以我說,《鵝鵝鵝》的主題并非原著的 ”背叛“,而是重點刻畫了 ”壓迫“。當每一個喪失主體性的被壓迫者,又想通過壓迫 ”心上人“ 而找回主體性,就構成了一個鵝山版的階梯式社會。
而這個故事相比原著劇情而言,最顛覆的一個設計是,貨郎竟然自己也想有個 ”心上人“,只不過想要擁有自己的 ”心上人“,你得有站在更高臺階上的權力。
但是這名貨郎,現在且不說沒有房產、車產,他連鵝產都無了。
但是還有比貨郎更慘的,就是豬郎口中吐出的那位鵝娘。比起在豬肚子里不見天日的鵝娘,貨郎還多了一些東西,那就是自由,他至少是曾經見過這座鵝山之外的故事的,知道在狐貍書生的妖霧籠罩之外,可以有多么美的晚霞:
可是當鵝娘趁著大妖小妖睡著時,卑微地央求貨郎帶她逃出這篇鵝山,寧可成為貨郎鵝籠里的一只鵝時,貨郎猶豫了,他猶豫了!
最為關鍵的一點,貨郎猶豫的并不是豬郎、兔娘、狐生醒來之后,他一介凡人能怎么辦,可以帶著鵝娘逃多遠……
他猶豫的是,害怕鵝再有鵝,而自己并不是那個能夠用巨口統(tǒng)治鵝娘的豬郎。
在猶豫的這一剎那,本身因為妖怪的控制而陷入一無所有、淪為無鵝階層的貨郎,竟然最關心的是自己能否確保鵝娘的一無所有,而成為一個有鵝階層……
當他身為無鵝階層,卻希望成為有鵝階層的這一瞬間,這座鵝山弱肉強食的規(guī)則就如酒醉蘇醒,重新回到了現實中。于是一切改變在因果邏輯上都晚了:
貨郎不但失去了鵝籠里的兩只鵝,也失去了一只希望與他逃出鵝山的鵝娘;貨郎不但失去了這位鵝娘,也失去了自己重新成為有鵝階層的念想;最后,貨郎不但失去了成為有鵝基層的念想,就連他作為無鵝階層時不敢言而敢怒的良知,也在對自己身份的背叛中一并失去了。
于是在這一天,貨”你“ 和 ”三只鵝“ 一起失蹤了,只留下來這個茍延殘喘的 ”我“。貨郎沒有成為妖精口中的 ”心上人“,他成了這座鵝山、鵝城的 ”心上人“,再也無法逃脫。
而狐貍書生最后留給貨郎的眼神也變了,似乎在說:你果然也如我所料,成了我們鵝山的一員了呢~
《鵝鵝鵝》的劇情本身,就解讀到這里。
拉片看下來,我感覺邏輯還是非常清晰的。對于鵝山的統(tǒng)治者而言,這是一個層層背叛主人的故事;而對于鵝山外的我們而言,這是一個送鵝貨郎在被壓迫中迷失自我的故事。它所隱喻的邏輯,在現實中實在太普遍了,難怪即便是看不明白的觀眾,也能感受到驚艷。
然而再說一些題外之話。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可以找到無數故事套用到 《鵝鵝鵝》的框架中,但我最想聊聊的,卻是《中國奇譚》的制作方,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上美是一個 曾經 擁有歷史使命的創(chuàng)作團隊,它的確像一個貨郎,將世界觀與人格上的自我,化作精神食糧投遞給當時還幼小的我們這代觀眾。
《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九色鹿》、《神筆馬良》、《人參娃娃》等等……上美的鵝籠里有許多能夠飛天的鵝。不僅滋養(yǎng)了一代代中國人,還激勵了包括宮崎駿這樣的日本動畫大師。
可是上美畢竟只是個送鵝的貨郎,只是肌體上的毛發(f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于新一代的兒童而言,每天愛看的是《圣斗士星矢》、《七龍珠》、《太空堡壘》、《變形金剛》……不需要有精心雕琢的故事,也不需要有微言大義的內涵,只需要能打好看就行。
沒有聽從獵人話的上美,在九十年代開始走入了鵝山上的羊腸小道,鵝籠里住下了名為 ”市場化“ 的大仙。他開始腳跟不穩(wěn),走起路來忽左忽右地的搖晃;忘記了鄰村,向著酷似富士山的山頂前進著。
終于在1984年,宮崎駿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來到中國,參觀崇拜已久的上美廠。
當時宮崎駿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小有名氣,上美廠的領導人接待了他,帶他參觀上美廠。之后,宮崎駿同工作人員進行了友好的交流。
寒暄過后,宮崎駿本來想跟工作人員交流動畫心得,沒想到對方問的問題全部都是:“日本動畫原畫多少錢一張?”“怎么才能將動畫成功商業(yè)化?”“怎樣才能用動畫賺到更多的錢?”
看到上美廠的工作人員如此市儈,宮崎駿非常失望,氣急之下,沒在上美廠多待,便乘坐飛機回到了日本。并留下一句話:“我再也不來中國了!”
我曾以為《寶蓮燈》是上美最后的絕唱,追求新畫風、快節(jié)奏、膾炙人口的歌曲配樂……越看越像《獅子王》。只不過看過之后,卻記不起究竟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在此之前上美丟了兩只鵝,從此之后三只鵝全丟了。
不僅是上美,幾乎所有中國動畫的鵝鵝鵝,都飛走了。盡管有《大圣歸來》的靈犀一閃,可銀幕上更多的卻是中國的神仙樣貌,騎著廢土朋克的摩托,在蘇格蘭風笛的 BGM 中,和莫西干頭型的妖怪干架。
然而在 2022年底痛徹骨髓的寒潮剛過,竟然遇見了《中國奇譚》這峭壁上伸出的幾朵紅梅;枯樹開花,格外讓人驚喜。難道世事如輪回,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嗎?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