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種說法,說為什么這幾年的影視劇,描寫清王朝的劇目非常地多。清朝的戲又稱辮子戲。清朝的男人都留大長辮子。有個說法是,因為拍清王朝的戲,各種服裝、道具都很多,也都是現成的。而且,人們掌握的清王朝的資料,也比對其他王朝的資料要更多、更豐富,準確度也要略高一些。
不知道這種說法的理由是不是成立。但是對于清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這些有著清王朝影視劇的編導們,到底有沒有認真地研究過清王朝。
我知道的(不是我認真看過的)有關清王朝的電視劇,最早的一部就是《戲說乾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極其糟糕的戲。
其中的戲說,本身不僅不嚴肅,而且會把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念,引導到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去。其中對于封建帝王的描寫,幾乎就是正面的,盡管其中有不少搞笑。而這樣的搞笑,實在既低俗又廉價。
后來的大量清王朝的戲,即使是比較受觀眾歡迎的,都是把清王朝中的帝王當作正面形象來描述的。
有人說,清王朝十二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包括了溥儀,應該也不能算上同治,畢竟一個是年紀很小時,清王朝就覆滅了,另一個是還沒有親政,就病亡了。其他在位的成年清帝,據說都是非常勤政的。這是中國歷史上很少有的現象。在之前的各個王朝,也有勤政的皇帝,但也有荒淫的皇帝。而清王朝,除了后期執政的慈禧,幾乎都沒有什么太過昏庸的皇帝。
這樣的一個王朝,卻最終把中國搞成了這個樣子,這樣的王朝難道不值得我們認真的思考研究嗎?
我們不否認,清王朝走向衰敗,有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的因素。但那是外因。外因總是要通過內因來發揮作用。雖然清王朝的皇帝都很勤政,但勤政不等于就不昏聵,就不平庸。
現在有的人就只說康熙如何英明神武,說雍正如何勤政辛勞。但在他們的治下,中國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中國大地上階級矛盾非常激烈,各地農民的反抗也都是此起彼伏。
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總不能都歸咎于當時的道光皇帝以及在他之前的嘉慶皇帝。在整個清王朝統治時期,滿清的貴族對于漢族百姓的壓迫和壓榨是非常嚴酷的。
清兵入關,對反抗侵略的漢族百姓實施極為野蠻的屠殺。揚州的屠城,嘉定的屠城,都是非常殘暴的。入關后,滿清貴族早期的強占漢族農民土地,到處跑馬占地自不必說。滿清貴族,無論是皇室還是大臣,都把漢人視為漢奴。即使是漢族大臣,在地位上看起來與滿族大臣平起平坐,但在實際上,那種隱性的低人一等絕對是客觀存在的。
康熙皇帝經常對漢大臣嘲笑貶損,絲毫不給面子。在影視劇里,滿族大臣面君時自稱“奴才”,漢大臣面君時自稱“臣”。其實在漢語中,“臣”就是奴才,二者并無異義。而滿大臣嘴里對皇帝自稱為奴才,倒是透著跟皇帝更親密一些,是自家人的關系,而漢大臣嘴里的“臣”,聽起來似乎有些面子,但在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奴仆。
這樣的等級壓迫,看起來比元朝時,蒙古貴族把元朝治下的臣民分為四等,即蒙古、色目、漢人與南人要略好一些,但在本質上,清王朝對漢族的態度,與蒙元王朝對漢族的態度是沒有區別的。這樣的民族壓迫再加上階級壓迫,都是非常殘酷的。在這樣的王朝統治下,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如何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不會否認,在清王朝統治時期,收復了臺灣,保衛了新疆,對蒙藏民族也是和睦和團結的。這對在此之后中華民族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封建王朝就是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守舊體制、思想上的保守昏庸,不愿意擴大眼界,真正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更不愿意緩解對本來就已經非常貧困的民眾的野蠻剝削和掠奪,這必然決定著清王朝的進一步衰敗和墮落,直到它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辮子戲不是完全不可以拍。但如果我們的編導只停留在所謂故事的好看上,只停留在票房和收視率上,那么這樣拍出來的戲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現在的這類戲,基本都是唯心史觀在當道,這樣拍出來的戲也不可能真正符合歷史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那么多的宮斗戲,完全把歷史當作游戲,這是非常可悲的。
毛主席當年在給延安平劇院在演出《逼上梁山》后,給延安平劇院寫的信中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
毛主席在這封信中還寫道,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
而我們現在拍的這些辮子戲,又把這種歷史重新再顛倒回去了。舞臺上,屏幕上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統治著。那出所謂新編的京劇《大唐貴妃》似乎也更有甚之。一曲《梨花頌》把這種封建帝王的荒淫無恥推崇為一種所謂高尚,一種所謂愛情的純潔。這是多么可笑的事。
與其寫這種帝王的荒淫寫成所謂情愛,還不如把玄武門之變認真地寫一寫。這里一定會有很豐富,也很復雜的內涵。玄武門之變,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歷史上對這一段歷史多有諱言,但之后的貞觀之治又被廣為贊揚。這其中的原因到底都有什么? 帝王家族中的殘暴和野蠻是不缺少的。但之后的大唐盛世又是因為什么原因才會出現的。這其中確實非常復雜,不可能用單一的線條來描述清楚。但越是復雜,挑戰性也越強,越有認真研究的必要。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把握住唯物史觀,來創作這樣一部大戲,估計會讓我們受益非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