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他從19世紀末的青少年起,就投身于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yè),被尊稱為“延安五老”之一。由于為革命奔波操勞,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滿頭白發(fā),人們都尊稱他為“林老”。他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詩人,在延安時期曾發(fā)起成立“懷安詩社”,在文學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陳毅對他詩詞的評價是“情高韻美,可以傳世”。
“欲把神州回錦繡,頻將淚雨洗乾坤”
林伯渠1886年出生于湖南臨澧的一個書香世家。青年時代,他目睹清廷腐敗,產(chǎn)生強烈的“富國強兵”思想,于是東渡日本求學。在那里,他聆聽了孫中山的演講,毅然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后,他為了革命多方奔走。他冒著生命危險在湖南長沙從事革命宣傳品的秘密發(fā)行工作;到吉林延邊地區(qū)從事邊疆革命;參加辛亥革命,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后又參加了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在革命過程中,他看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狗竊鼠偷式的入侵、清政府的極端腐朽無能,更加堅定了匡扶社稷的宏偉志向。雖然林伯渠當時才20多歲,但艱苦的革命生活已使得他早生華發(fā)。革命黨人的屢戰(zhàn)屢敗,時常讓他陷入苦悶彷徨。發(fā)之于詩,特別顯得雄渾激越。
林伯渠這一時期的詩詞,真實地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1906年,他登上長沙的岳麓山,寫下了《游愛晚亭》:“到處楓林壓酒痕,十分景色賽天蓀。千山灑遍杜鵑血,一縷難招帝子魂。欲把神州回錦繡,頻將淚雨洗乾坤。蘭成亦有關河感,愁看江南老樹村。”這是他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詩中的“蘭成”,是指南北朝的庾信,曾作《哀江南賦》。在這里,詩人自比庾信,哀悼革命的挫折。后來他覺得這首詩的末句過于消沉,把它改為“不信沉沙戟已深”,即不信革命不會再起來。屢挫屢奮、上下求索,正是他當時內(nèi)心生動的寫照。
“恰從現(xiàn)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須趲行”
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了中國,讓當時正在湖南參加護法運動的林伯渠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在《郴衡道中》中一掃以往詩詞中的悲憤基調(diào),滿懷欣喜地寫道:“恰從現(xiàn)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須趲行。待到百花齊放日,與君攜手共芳辰。”在好友李大釗的影響下,林伯渠于1921年1月加入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在林伯渠此后的革命歲月中,他總是順應革命的潮流,不斷隨著時代前進。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的血雨腥風中,有人曾勸他登報脫離共產(chǎn)黨,林伯渠斷然拒絕,毅然參加了南昌起義。在長征中,他堅定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和領導,堅持黨的北上抗日方針。
在林伯渠這一時期的詩詞中,生動展示了他的革命情操和斗爭精神。長征出發(fā)前,面對著摯友何叔衡送給自己留作紀念的毛衣,林伯渠深情地寫下了《別梅坑》:“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嚴酷的革命斗爭,使他特別懷念珍貴的革命友情。堅強的黨性,使他深信革命道路越困難就越能考驗革命者。中央紅軍長征即將到達終點時,林伯渠充滿豪情地寫下了《初抵吳旂鎮(zhèn)》:“堅持遵義無窮力,鼓勵同仁絕妙詩。邁步前進愛日永,陽關坦蕩已無歧。”年近五十的林伯渠,以驚人的毅力、昂揚的精神走完了長征,并深信曙光就在前頭。
“戰(zhàn)勝層冰與烈日,春風送暖入烏延”
在延安時期,林伯渠當選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深受邊區(qū)人民的信任和愛戴。凡是和他談過話的老鄉(xiāng),逢人便說:“這才是我們的主席呀!沒有一點官架子。奇怪的是,我們的一切他都知道哩。”他還被中央任命為財政經(jīng)濟部長。盡管手握黨政和財經(jīng)大權,但林伯渠卻以廉潔奉公、勤儉節(jié)約出了名。由于身材高大,公家下發(fā)的軍被他蓋上去短了一截。冬天睡覺時,他就用麻繩把被頭的一端捆起來。他愛抽煙,但從不買商品煙,只抽自己種的旱煙,還取名為“蘭花牌”。國際友人斯諾到延安采訪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林伯渠的眼鏡斷了腿,就用繩子系在自己的耳朵上。在延安,林伯渠發(fā)揚民主作風,特別尊重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常與他促膝談心。后來,李鼎銘積極投身新政權建設,向黨中央提出了“精兵簡政”的著名建議。
這一時期,林伯渠把詩詞作為推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揚斗爭精神的武器。他倡議組織的“懷安詩社”,和許多黨外人士相互酬唱,共同創(chuàng)作了大量謳歌中國共產(chǎn)黨、贊揚延安和各抗日根據(jù)地軍民斗爭業(yè)績的光輝詩篇。他率先垂范,寫下了許多詩詞佳作,生動展示了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1945年,他在《六十自壽》中寫道“我慚祖逖著先鞭,視息人間六十年。不慣裝腔作樣子,相從奮斗贊時賢。握籌愧乏治平策,勵志惟存馬列篇。戰(zhàn)勝層冰與烈日,春風送暖入烏延。”回顧自己的革命生涯,他深切感到是馬列經(jīng)典讓他不懼艱險,永葆革命的青春。
“白首壯心馴大海,青春浩氣走千山”
1949年10月1日下午二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林伯渠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下午三時,林伯渠主持開國大典,以洪亮的聲音宣布典禮開始。為了新中國,林伯渠不辭勞瘁、夜以繼日,有時竟連續(xù)工作二十來個小時。為了勉勵自己,他在日記本上端端正正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為世界工作”十個大字,并鄭重地蓋上自己的印章。
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他做了許多工作,在政權建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面的貢獻尤為顯著。對那些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過貢獻的民主人士,他總是努力給予適當?shù)陌仓煤完P照。他后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為第一個五年計劃嘔心瀝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鞠躬盡瘁。進入暮年,他晚節(jié)彌堅,始終保持蓬勃朝氣,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林伯渠為國事走遍大江南北,重訪了很多革命故地,留下了大量詩詞。他在詩詞中對黨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了非常深刻而精辟的點評。比如,對于南昌起義,他的評價是:“英雄城市首南昌,火種燎原不可當”“棋爭一著局全活,風識正邪帆好張”。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也是他逝世的前一年,他在詩中寫道:“白首壯心馴大海,青春浩氣走千山。波濤萬頃望無極,穩(wěn)掌南針總向前。”在林伯渠看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歷史抉擇,有了黨的領導,便從此擁有了風華正茂、藐視一切困難的革命氣概。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