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光榮的共產黨員,
不怕一切犧牲,
強渡大渡河,
堅決消滅對岸白軍。
我們向黨宣誓,
要把這任務勝利完成!
要把這任務勝利完成!!”
這是1951年首演的大型原創歌劇《長征》第6場強渡大渡河中,突擊隊長謝富貴帶領十七位勇士在大渡河安順場渡口旁,向毛澤東齊聲宣誓的誓詞。
舞臺中央,毛澤東凝眸注視遠處波濤洶涌、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稍一側身,堅毅信賴的目光從即將出征的每一位可愛的戰士臉上掃過;毛澤東果敢有力地揮起右手,劃破夜空,堅定有力地說道——
“同志們!祝你們成功!!”
飽蘸深情的囑托,煥發出巨大能量,剎那間整個劇場便沸騰了,那鏗鏘有力并充滿必勝信念的濃濃湘音與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交織成一首嘹亮的戰歌,回蕩在劇院的上空。
長征是一首雄偉瑰麗的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史詩。時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成長于長征革命大家庭中的劇作家李伯釗率領全院藝術家,經過年余精心創作和百日的緊張排練,在北京青年宮劇院隆重上演《長征》歌劇,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觀看。歌劇《長征》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真誠喜愛,反響熱烈,演出盛況空前、意義重大。
“我要歌頌長征英雄”
歌詠偉大的革命史詩長征,在紅軍二萬五千里艱難跋涉的親歷者、革命文藝家李伯釗心中醞釀已久。“想寫長征這史詩的志愿,我在幾年以前就有了,但前后只不過陸續記載了一些片段的史料,總動不了筆。”適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4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對于在紅軍大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李伯釗而言,縈繞和堅定在腦海里多年的信念再一次被喚醒,她不禁暗自立愿、下定了決心:“我要寫毛主席,我要歌頌長征英雄……”在征得時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同志特批三個月休假支持后,果斷放下手頭上一切行政工作,邀請本院于村、海嘯兩位劇作家組成劇本創作團隊,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長征》的創作之中。
李伯釗1911年生于重慶傳統書香門第,早年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1930年回國。1931年入江西中央蘇區,先后擔任《紅色中華》編輯、高爾基戲劇學校校長、中華蘇維埃政府教育部藝術局局長。長征途中,李伯釗奔波于一、二、四方面軍之間,在三大主力紅軍中擔任文藝宣傳領導工作,也是一位三過草地的紅軍女文藝戰士。到達延安后,李伯釗參與籌建了魯迅藝術學院并擔任領導職務。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伯釗率團赴匈牙利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贏得良好國際聲譽;并順道訪問考察蘇聯文藝建設。回國后,借鑒莫斯科藝術劇院建制經驗,主持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涵蓋話劇、歌劇、舞蹈、戲曲、民間歌舞劇、管弦樂、民樂、軍樂等多個表演藝術門類的綜合性國家劇院,俗稱(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院長。李伯釗為黨的文藝事業鞠躬盡瘁、奉獻畢生,瘦削的肩膀上挑起了諸多個中國宣傳文藝領域的“第一”,她是文藝戰線一位辛勤忘我的耕耘者,更是一位勇敢執著的開拓者。
“首先寫好毛主席出現這一場,這是關乎劇本成敗的一場”
出于對長征歌曲難以割舍的熾熱情愫及對歌劇體裁的特別鐘愛,李伯釗選擇了自己十分熟悉的歌劇體裁。但如何在兩個多小時的有限時間內,將長征這樣歷時之長、行程之遠、重要戰役之多、路線斗爭之艱巨的歷史史跡立于舞臺,無疑是一次富有挑戰性的嚴峻藝術創造,對編劇來說更是嚴苛考驗。寫些什么?怎么寫?長征宏大的史實如何取舍?縱然是身為歷經百戰的紅軍,對紅軍革命品質、思想了然于心,并且有著豐富戲劇劇本創作經驗的李伯釗而言,思索數日,眼瞅著“創作假”一天天過去,依然不得要領而無從下手。
問題的解決,終究要回到產生問題的根源,“我熟讀毛主席詠長征的詩以后,使我更深刻地感覺,紅軍長征的偉大氣魄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就用這種精神指導全劇創作思想。”李伯釗從毛澤東詩作中得到思想洗禮和精神指引。
《七律·長征》創作于1935年,紅軍越過大拉梁(即岷山)繼續北上,毛澤東詩興大發,寫下這首壯美詩篇。這首詩境界宏闊、氣魄宏大,對紅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給予了全景式的勾勒與概括。有感于此,李伯釗擬構了“小處入手、以小見大”的創作原則,以江西瑞金告別蘇區群眾出發北上抗日,沿途克服重重艱難險阻,通過彝人區、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等重要事件主線;通過紅軍女工作隊長李桂紅、通訊員謝富貴、炊事班長申長林等人物,書寫了紅軍長征千辛萬苦的堅強意志品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斗爭精神。
作為劇作家的李伯釗,把這次《長征》劇本創作當作是一次思想與靈魂上的新的長征:“首先寫好毛主席出現這一場,這是關乎劇本成敗的一場,這是創作上一個嚴肅的任務。”思維閾限一旦打開,創作靈感便猶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從毛澤東在強渡大渡河關頭出現的高潮場次——第6場起筆,帶著這種激情澎湃的創作力量回過頭來寫作序幕,或許是這種獨具一格的創作方式與宏大的革命題材天然契合。李伯釗很快便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長征》三幕九場的初稿。歷經17次反復修改打磨,方覺有了立于舞臺的希望。
“我們的目的是要表現長征英雄與中國人民斗爭的生活”
鑒于業界對新歌劇“話劇加唱”的批評,早年留蘇并訪蘇歸國不久的李伯釗,藝術國際化視野之宏闊屈指可數,學習借鑒蘇聯文藝戲劇經驗、彰顯中國舞臺表演藝術魅力的心情之迫切是可想而知的,重大歷史題材《長征》便正逢其時地選擇了西洋正歌劇體裁。
《長征》音樂創作最初交由該院創作室主任梁寒光一人主筆寫作旋律曲調、湯正方擔任樂隊配器。作為新中國最具才華的實力派青年作曲家之一,剛剛完成歌劇《王貴與李香香》作曲,依然沉浸于劇情音樂人物之中的梁寒光,馬不停蹄地來到了《長征》劇組。因為公演時間迫近,劇院領導將原先規定的7天完成一場音樂時間壓縮到5天一場。年輕力壯的梁寒光夜以繼日地苦思冥想,不知疲倦地創作;至6月上旬完成《序曲》《當紅軍》《告別根據地群眾》《工農解放》《紅軍不怕遠征難》《歌唱謝富貴申長林》《紅色新戰士》《彝漢團結》等前五場音樂創作后,終因辛勞成疾,無法繼續寫作余下4場音樂。為此,劇院領導盛情邀請已就任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的著名作曲家賀綠汀,擔任最重要的第6場強渡大渡河譜曲,同時調動鄭律成、杜矢甲、陳田鶴、李剛等院內作曲家積極性。
在重大的政治任務面前,作曲家們所表現出的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令人贊佩的。作曲家陳田鶴的一席話最能代表大家心聲:參加《長征》歌劇音樂創作的同志,也是深深地被英雄們偉大的事跡所感動,才能動筆寫,從事創作,完成工作任務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表現長征英雄與中國人民斗爭的生活。從1951年天下出版社出版《〈長征〉歌劇選曲集(簡譜本)》中14首作品看,6—9場曲作者分別是賀綠汀1首《大渡河幕前曲》,杜矢甲2首《草地行軍》《哀悼連長》,梁寒光1首《紅軍戰士》,李剛編曲1首《陜北牧羊人》、陳田鶴與李剛合作1首《偉大的會合》。應該說,《長征》能夠順利完成并成功演出,德高望重的賀綠汀中途加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僅成功攻下了全劇核心第6場這個堅硬堡壘,同時他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堅毅的意志品質、精深的藝術修養、高超的作曲技巧,給予《長征》音樂創作組的精神支持和業務幫助更是無形的。
“我通過這次創作,學得了很多……對我以后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征》劇中登場角色人物多達百余人次,舞臺呈現充分發揮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綜合性優勢,全院總動員、角色無大小、全員齊上陣。導演焦菊隱、劉郁民、李伯釗,指揮黎國荃、李德倫。劉郁民導演專程赴紅色故都瑞金體驗生活,深入了解中央蘇區民風民情及當地群眾對紅軍的深情厚誼。
李伯釗深知,《長征》的創作,毛澤東出場表演是事關全劇成功與否的關鍵。正當李伯釗為飾演人選犯難之時,話劇《龍須溝》中于是之舞臺定妝側面照使她眼前一亮,剃光前額劇照頗像長征時期的毛澤東。因為是第一次在舞臺上塑造毛澤東形象,于是之倍感壓力巨大。為了幫助他盡快進入角色,李伯釗費盡了心思。不僅送給他《毛澤東選集》、毛澤東生活照片供他閱讀揣摩,還從電臺借來毛澤東在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講話的珍貴唱片,供其聽讀、模仿語音語調。
望著舞臺上的毛澤東高大偉岸的身軀,觀眾仿佛跨越時空地置身于烽火連天、浴血奮戰的長征歲月。于是之形神逼真的精彩表演,使第6場成為《長征》全劇最閃耀的高光。“我通過這次創作,學得了許多……對我今后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多年后,成為戲劇表演藝術大家的于是之發自肺腑的傾情表達。
“它應被評為是這一年來我們整個藝術界的重大事件”
歌劇《長征》以恢弘的氣魄和動人心弦的藝術形象,首開大型舞臺表演藝術作品表現重大革命歷史主題的先河,第一次以歌劇表演藝術形式刻畫塑造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史跡的英雄群像。誠如當年文藝評論家所言:“李伯釗同志第一次用藝術形象,描寫了這偉大的革命英雄史跡,而且受到群眾的歡迎。這不應僅僅視為李伯釗同志個人藝術上的收獲,它應被評為是這一年來我們整個藝術界的重大事件。”
自首演之后,觀眾的反應超乎尋常的強烈。每次售票,門口都排著長長的行列,其中還有半夜就來等的;從新華書店櫥窗前每天都擠滿了觀賞《長征》劇照市民的場景,便足以說明觀眾對《長征》的發自內心的熱愛。青年宮劇場1000多座位不僅場場爆滿,而且每晚劇院兩邊的過道、角落里都站滿了觀眾。
為了滿足廣大群眾觀劇的熱望,歌劇從10月1日開始移師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3000多座位露天劇場依然是一票難求。有鑒于此,有讀者寫信建議將歌劇《長征》修改完善后拍成電影,并希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能夠轉播一次現場演出,以緩解劇票緊張的窘況。歌劇《長征》的影響甚至遠播海外,參加我國國慶節盛典的德國人民觀禮代表團回國后,團員名導演兼德意志藝術學院院士麥契希便以歌劇《長征》為例闡述中國藝術作品中的人民性刊載于《新德意志報》。
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中,專門提到了歌劇《長征》,稱之不愧是新中國“啟發人民政治覺悟、鼓勵人民勞動熱情的優秀文藝作品”。歌劇《長征》的成功上演及所產生的廣泛影響,是新中國文藝界值得慶祝的重大工程,更是具有紀念碑意義的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先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