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個很火的電視劇叫《底線》,由根據各種社會案件改編的單元劇情組成。本來之前口碑很高,被認為是國內法治劇這幾年最亮眼的作品,結果最新劇情魔改了之前爭議非常大的貨拉拉案。由于片方放出的預告片中,還偏偏把這些爭議很大的魔改劇情集中展示,瞬間引發了網絡上的集火聲討。
為免光憑預告就做出評論有失偏頗,新劇集出來之后我去看了下,看完發現預告片引發的聲討內容還是有些偏離重點。本來之前打算寫一篇國內影視作品編劇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正好由《底線》的新劇情展開。
相信大家都看了或者聽說了相關劇情了。這里直接說下個人認為為什么《底線》關于貨拉拉案的劇情要改成這樣。
首先我們都知道貨拉拉案原案的爭議非常大,首先在最終量刑上,圍繞的是關于過失致死無罪和過失致死有罪的爭論,而過程中司法層面的導向操作最終導致了過失有罪審判的結果。從法律之外來說,當時社會輿論上對于當事司機過失有罪還是無罪的爭議也非常大,并且這些爭議已經不是基于普通人樸素的法律觀和道德觀,而是網絡中本就存在的階層,性別等情緒性對立投射到了這個案子之中,且對司法過程產生了干預性影響。
但本劇投拍的需求,不能展現原案過程中的司法問題,劇情就把案件改成了過失致死罪和故意傷害罪的爭論。過失有罪和故意傷害這兩者在法律和道德上根本沒什么好討論的,就只跟證據有關,證據清楚了就沒有什么懸念,那劇情就很平淡了。所以只能硬制造懸念,就有了“司機搜索如何讓人死亡”,“跳車女生的母親說司機性騷擾”,“疑似酒駕”這幾個疑點然后又進行反轉,既制造了劇情沖突又展現了司法人員澄清這些疑點過程的工作。
為了增加司機過失也有罪的劇情說服力,又把原案中司機變更路線走大路的事實改成了走小路,劇情里也給被告安排了原案里并不存在的聘請律師。至于那個給法官塞錢的情節,就不太明白創作人員是怎么想的了。
實際從劇情上看,劇情也并非完全是網友們聲討的“一面倒”抹黑傾向,劇情里有展示司機人品和家庭困境的情節,也有展示跳車女生性格偏執的情節。在貨拉拉案被社會廣泛討論的當時,如果誰在網上說這個女生可能性格偏執,那必然會引發大量聲討。
這可能是劇組基于自身立場和創作范圍內做出的一種“調和”,或者是和稀泥,但在原案當事司機和廣大網友看來,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這個劇情混淆了原案最根本性的問題。而且不管劇組本意如何,確實已經有不少言論開始根據這個劇情來指責當事司機,這種網絡輿論的影響施加給普通個體的壓力會是非常龐大的。
當然,也不能因為這個單元的劇情問題完全否定前面劇情的質量,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無論如何,對這種爭議性案件的輕率演繹都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沒有能力去改編好就不要碰。
拋開《底線》這部劇的特殊情況,從行業普遍性來看,國內影視圈從業者廣泛存在的一個毛病,就是不管自己是什么水平,都喜歡說教,認為自己有資格有權利去教育觀眾,并且喜歡探討“人性”,仿佛只要有了創作權就天然有了某種行使教化的權力。
由于這些年互聯網發展導致的熱點輿論效應,根據熱點事件演繹劇情自然也成為熱門方向,然而這種社會熱點事件的“演繹邊界”在哪里,國內影視從業者們顯然還沒有自覺。
上一個現象劇是年初的《開端》,這部劇的質量較高,時間循環設定雖然在國外影視動漫里已經屬于常見劇情,但在國內還是開創性嘗試,并且在這個遍地辣眼流量的年代,兩位青春自然,演技過硬的男女主的表演深深打動了我,男女主感情線的自然發展更是當下影視劇中的一股清流。
然而這個劇也有嚴重問題,劇中王萌萌因為同車男乘客性騷擾,搶奪方向盤要求下車,最終司機將車停在大橋中央,王萌萌下車之后被疾馳而來的貨車撞死。無論片方愿不愿意承認,從文本的現實結構和時間線的角度看,它都與18年重慶萬州那起乘客毆打公交司機,導致公交車墜河15人死亡,以及后續又發生的多起可能是模仿行為的公交車搶方向盤事件脫不開關系。
這一連串事件在當時社會影響重大。在這樣的背景下,19年創作小說,20年又改編電視劇的《開端》,可以完全無視這個背景進行演繹嗎?結果劇方還真這么干了。確實,這兩年關注女性境遇題材的影視是熱門,不光容易獲得口碑還容易獲得輿論站位,為女性權益發聲也是應有之義,但為了表達對性騷擾行為的抨擊,就去挪用這種造成重大傷亡的社會事件的公共記憶,這顯然是一種超出邊界的行為。開端原著小說一開始很克制,只是在循環結束安排了一些陌生網友私信稱當年在45路公交車上經常發生女生被猥褻的事件的情節,并沒有直接寫王萌萌是因為什么原因下車。后來大概是為了配合劇本,又增加了劇情。
劇中為了增強王萌萌父母實施報復的動機性,又安排了“王萌萌死后被網暴”,“搶方向盤錄像被做成鬼畜”這類情節,這又把網暴現象等融了進來,使劇情更變成一鍋粥。尤其“搶方向盤錄像被做成鬼畜”這個劇情更讓AB站網友們為之氣結,稍微關注過的都知道國內鬼畜不可能有這種東西,別說這種了,你看就算昆山龍哥,有人拿來做鬼畜么?這更突顯出劇組創作人員的傲慢臆想。
劇情里的公交車在大橋中央停了車,而現實里的公交車是掉進了河里導致15人死亡。事情僅過去兩年,以大熱劇之勢這樣干涉公共事件記憶,拿一個事件為另一個議題做嫁接,自然會對網絡輿論產生影響,想必也會讓看到這些討論的死者家屬長期處于情緒創傷之中。
影視創作者有權力這樣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表達的議題來演繹社會熱點事件嗎?我的觀點是沒有。這不是什么創作自由權利的問題。
這幾年娛樂圈明星但凡出了事做聲明,開頭都要提一劇“抱歉占用了公共資源”,指的也就是占用了社會和媒體的注意力與傳播資源。能占用公共資源是一種特權,普通人是沒有能力去占用的。
我們從社會深層邏輯上來說,從明星影視從業者,到各種自媒體大號和大V,他們相對于普通人來說,都是有社會話語特權的,而且這種權力的獲得實際上往往是社會機制不平等的結果。比如我們的影視娛樂圈是怎么來的?大部分并不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機制選出來的,而是藝校,圈子行業與娛樂資本共謀的結果。這種權力的獲得本來就很不公平了,目前也暫時沒法約束,就只能靠職業道德的自覺約束和普通網民的輿論監督。
明星尚且有這個占用公共資源的認識,我們的影視創作者往往反而沒有。已經占據了社會話語特權的位置,還要彰顯所謂的“創作自由”。一般的題材無所謂,但在公共事件中,通過影視創作的影響力以自己的喜好和立場去設置議題和進行“教化”,這就不是“權利”而是“特權”,是對普通大從尤其是事件相關人的嚴重話語侵壓。這點上,隔壁經常改編社會事件的韓國同行們底線操守要好得多。
過度演繹公共事件和喜歡教育觀眾,是身有特權而不自知的影視從業者們身上那種優越感的一體兩面。這種優越感往往不來自他們的創作能力和作品水平,而是源于他們扮演的“社會角色”。像《開端》這種好歹制作質量還不錯,然而現實是國產影視作品中,質量遠不及開端,也在進行說教的作品比比皆是。
最近一部引發討論的是動畫電影《新神榜:楊戩》。該作畫面和特效有多讓人驚喜,劇情就有多讓人失望。以《楊戩》的高超動畫制作水平,哪怕拍個俗套但劇情完整邏輯自洽的故事,口碑都會上天。然而創作者能力不行又自負滿滿的樣子,最終毀了幾億投資成果。
前半部分的廢土式仙界設定,從畫面到細節都堪為國產近年最佳,然而進入后半段之后,前面的各種設定直接全部扔掉,開始講起一個老套的陰謀論式反抗壓迫的故事,人物性格全體莫名其妙,男主楊戩純純大冤種,導演就是一股腦的告訴你這個世界的秩序是金霞洞玉鼎真人的陰謀,要反抗。唯一亮點人物反派申公豹對劇情基本沒有實際影響,完全砍掉也不影響情節推進。兩年前彩條屋的《姜子牙》也是個類似的故事,當時劇情之薄弱就已經差評如潮,但《楊戩》做到了比《姜子牙》還要差很多的地步。
追光之前的《白蛇傳》和《青蛇緣起》非常成功,尤其《青蛇緣起》的女性主義視角獲得了大量女性觀眾好評。可能是追光想延續這種成功,在《楊戩》中也安排了“什么都是女人的錯”之類的臺詞,和楊家女性因為金霞洞維護統治秩序的陰謀被鎮壓山下的情節。然而整個劇情浮皮潦草,邏輯混亂,說教生硬。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吸引男觀眾,動畫中把孝天犬的人形安排成了小女孩形象,這又招致大量女觀眾批評,導致這部動畫兩頭不討好。
由于這兩年國內互聯網上的一部分群體在關于性別矛盾的話題上越發極端化魔怔化,導致現在影視劇創作時關于性別和婚戀議題的劇情確實很難把握。比如《底線》里的江歌案,由于把江哥母親維權改編成了老公維權,又招致不少批評,認為是不尊重女性 ,美化塑造男性形象。其實我的理解,這個改動跟性別問題沒有關系。
現實中,由于劉鑫在網絡上有大量支持者,導致江歌的母親長期被網暴,這種改動我覺得對江歌母親其實是一種保護。客觀的說,在貨拉拉案劇情之前,《底線》這部劇是有亮點的,它的問題也不是在性別矛盾上。在貨拉拉案劇情發酵之后,很多網友開始拿劇本的性別維護偏向來審視全部劇情(男女兩方都有),這很偏頗,但這就是當下互聯網的氛圍。
對于商業影視劇來說,本來就是討好受眾的東西,男性向的劇討好男性,女性向的劇討好女性,只要是在正常邊界內都無可厚非。然而當下中文互聯網,身份政治,性別對立的氛圍也越來越濃,二極管魔怔人聲量越來越大,面對爭議性話題,普通人越來越沉默。
話說回《楊戩》。在劇作質量這么差的情況下還想兩頭討好,那也只能是兩頭不討好了。前面我們說到影視從業者,要有一個權力邊界的自我底線,那么第二個底線應該就是創作質量。商業化影視劇,脫離質量談什么深度,什么視角,什么人性都是扯淡,你首先就對不起觀眾花的錢。這些年神話改編動畫形成一股熱潮。然而至今,在劇情上我們也沒看到特別亮眼的作品。《新神榜》系列的上一部,賽博朋克風格的《哪吒》還算可以,《楊戩》就讓人大跌眼鏡。其實封神題材是非常好的內容寶庫,網文中以封神背景為架構的洪荒流早誕生不少優秀作品。結果影視創作者們還是能把一手好牌打稀爛。
對封神不了解的觀眾,大概只聽過姜子牙,元始天尊之類的,《楊戩》中的玉鼎真人就會讓觀眾莫名其妙,原來楊戩的師父這么厲害能主宰三界嗎?劇情還提到玉鼎真人有師兄弟,那沒人管管他嗎?熟悉封神榜的則會嗤之以鼻,什么時候在實力本就不怎么樣的闡教十二上仙里都算墊底的玉鼎真人,都能成為大BOSS了。
編劇與其尬編,不如有空看看《一世之尊》里關于封神的腦洞,抄也夠你抄出N個劇本了。在遠有豐富的古代神話傳說典故和五千年歷史,現有世界最龐大規模網文作品的環境中,國內影視從業者們守著寶山做餿飯,著實諷刺。當然,網文影視化改編是個復雜的話題,以后再聊。
國內從業者還是要多跟隔離日韓學學。韓國電影和韓劇這些年的發展不說了,近年越來越疲軟的日漫,在劇作質量上也還是經常有碾壓國內影視的作品出現。像《開端》在題材腦洞和劇作上已經算是國內上乘,但跟最近的新番《夏日重現》比,就比較小兒科了。
《夏日重現》雖然也還是時間循環題材,但元素極其豐富,邏輯嚴謹,平行世界理論,高維觀察者,多重循環,時間線變動,以及正反兩方能力的豐富設定,讓這部作品成為時間循環題材的集大成之作。
當然,《夏日重現》畢竟是日漫,有著日漫固有問題(比如反派非得弄成白毛紅眼小蘿莉,女主必須穿死庫水),也不涉及什么深刻話題討論,但其劇作質量和敬業程度已經遠超國內大部分從業者了。這些年,最煩聽到的話就是某某劇組說自己花了多少年打磨劇本,然后觀眾也不明白為什么花了好幾年打磨往往還是一坨,拍出一坨之后往往還自我感覺良好。
當下,面對影視從業者們的特權地位,觀眾唯二的武器就是網絡聲討和用腳投票。電影領域的用腳投票已經有成果,但還不夠,電視劇領域還難以實現用腳投票,那么網絡聲討也就不免要被加劇使用。
影視從業者與其覺得委屈,不如先好好反思一下行業和自身的問題,想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權力的邊界,應盡的責任,最重要的是,趕緊先把稀爛的業務水平提升起來,這是本分。
中國影視從業者,該重新尋找“底線”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