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8月28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在京舉辦電影《火種》觀摩研討會。與會同志一致認為,這部電影是以嚴謹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實事求是敘述和展示黨的早期歷史,謳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袖李大釗塑像的作品,是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精品力作。也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一個可喜的收獲,是對當下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有重要的啟迪、教育、鼓舞價值的好作品。
李準發言
應邀參加座談會的同志有: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李準,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文藝報》原主編鄭伯農,軍事科學院原戰略研究部部長姚有志,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陳先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本周,著名影視評論家郭松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馮鉞等。
電影《火種》編劇周振天、導演陳劍飛、制片人武姝彤到會介紹影片創作體會并聽取意見。
李慎明發言
與會同志指出,作為向黨的二十大的獻禮影片,電影《火種》多層次、多視角地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面對積貧積弱、山河破碎的國家,矢志于救國救民、鐵肩擔道義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氣概。他冒著生命危險傳播馬克思主義,最終點燃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推翻黑暗舊制度的革命火種。作品以鮮活生動的人物塑造和翔實的史料揭秘,呈現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權對殺害李大釗的兇手的追捕和正義審判?!痘鸱N》展現了李大釗同志作為一個好師長、好丈夫、好父親可親可敬的人物形象,使觀眾能夠真切感受到李大釗耀眼的人格魅力和十分厚重的人文精神。被認為是近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上乘之作。
仲呈祥發言
與會同志認為,重大革命歷史劇的創作,一定要立足于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態度,一定要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求實精神,給后人留下一部可以信賴的信史。寫歷史劇,不能根據自己道聽途說的野史趣聞或者為了投觀眾所好換取票房隨意涂抹歷史。大家著意指出,“火種”這個劇名恰到好處?;鸱N的寓意很明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火種”這兩個字,如果放在一個人身上來解讀,唯有李大釗同志擔當得起。李大釗是引來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火的第一人,是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人,是主張國共合作的第一人,是領導中國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第一人。影片用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情節和藝術的語言真實還原了李大釗的崇高歷史地位。
丁振海發言
與會同志談到,多年來,我們的文藝作品對李大釗歷史地位的評價未能盡如人意。有的作品熱衷于宣傳胡適、宣傳什么民國人物,而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缺少熱情;有的作品對陳獨秀的歷史地位無限拔高,而僅僅把李大釗作為一個配角。必須充分肯定,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主席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者之一。我們從來也不否認在建黨時“南陳北李”這樣的歷史表述。但是就實際貢獻來說,李大釗依然首屈一指,毫無疑問應排在陳獨秀之前。毛主席后來說過這樣的話:中國共產黨出了兩個大叛徒,一個陳獨秀,一個張國燾。這如實記載在《毛澤東年譜》里。陳獨秀退出共產黨,成立托派,當了托派的總書記。無論怎么去敘述,他早期的貢獻都不能在李大釗之上。而這部片子在這一點上真正還原了歷史。陳獨秀自己也承認,他比李大釗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晚了半年。第一個確認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應該是李大釗。建黨是兩個人共同商定,在建黨之后干什么,那就是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在領導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上,李大釗成就最大、貢獻最多,但某些作品顯然忽略了這個歷史事實。國共合作,陳獨秀一開始就持反對意見,后來在共產國際的堅持下,他才勉強同意了。對比之下,李大釗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富有馬克思主義的戰略思維。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這個創意,就是李大釗提出來的。《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二卷寫得很明確,對建黨貢獻最大,第一個是李大釗,第二個才是陳獨秀。這部影片從正面闡述李大釗的歷史地位,這在以往影視劇中是很少見的。大家認為,這是《火種》對黨史宣傳的重要貢獻。
鄭伯農發言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怎么表現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這是研討會上討論的另一個焦點。在這方面,大家認為我們的創作一度是存在誤區的:有人就曾錯誤地認為,如今表現革命歷史題材,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沒人愿意寫,寫了沒人拍,拍了沒有人愿意埋單,上了線沒有人愿意看。這種憑主觀臆斷出發的見解,是十分錯誤的,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危害極大。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于你寫沒有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你有沒有對題材做深入的采訪和研究,對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是不是真的有了充分的了解,是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照本宣科地進行簡單化的演繹。毋庸諱言,我們很多作品是躲在書齋里抄資料抄出來的。這樣的作品怎能有打動人心的魅力?怎能成為口口相傳、家喻戶曉的精品力作?
姚有志發言
與會同志認為,電影《火種》在創作上獨辟蹊徑。編劇匠心獨運地選擇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視角,挖掘了關于主人公的一個人生側面,特別對如何抓捕當年親手殺害李大釗的兇手這樣一個故事,與李大釗領導革命的舍生忘死精神對照著寫,使作品非常具有藝術和思想的張力。
陳先義發言
而這樣一些故事,包括李大釗和吳佩孚的面對面的斗爭,都寫得相當精彩。而最為精彩的部分,還是對于李大釗初心的表現。李大釗一家老小被追捕,身受囹圄之苦卻毫不退縮,去做吳佩孚工作險些被其殺害,自家節衣縮食而把自己薪水的大部用在資助窮困學生和革命事業上,李大釗所做的這一切到底為什么?在這部片子中做了非常清晰的詮釋,那就是為了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為了徹底推翻壓迫人剝削人的舊制度,為了幫助人民樹立堅定的革命信仰。
張德祥發言
這一點,編導主要是從吳郁聞和一些警察的視角來來表現的,但是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能深深打動觀眾。李大釗被后世評價為道德完人,是因為他信仰最堅定,為人最無私,于己最自律。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最明白什么叫做精神力量變成了物質力量,最明白怎樣把理想信仰變為整個社會的巨大力量。《火種》既是一部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作品,也是一部理想信仰的頌歌。與會同志由此聯想,如果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那么我們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所走的“共同富裕”道路,便與李大釗那個時期黨的初心一脈相承,是黨的初心在今天的延續和繼承。
王本周發言
與會同志特別提出,一個時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清少年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這既是對于整個意識形態的要求,也是對于文藝創作的要求。大家認為,《火種》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講好黨的故事”的好作品。特別是針對青年的審美愛好,作品在創作上做了大膽嘗試。有人認為,現在青年人就是追求強刺激,追求好萊塢品位,但是,這應當由青年人的問題嗎?應當說主要責任在于我們的藝術生產者,在于我們的藝術生產者放棄了積極引導的責任。青年的審美情趣是需要引導的,不是青年喜歡什么就去追蹤什么,而是要引導青年,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創造懂得美的大眾?!痘鸱N》就是一部具有特別引導意義的作品。
郭松民發言
作為編劇,周振天同志在發言中指出:黨史故事本身是有溫度的,百年風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黨帶領人民從“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激蕩”到國富民強、安享太平,歷史長河中,有李大釗臨危不懼,38歲英勇獻身的從容不迫,有“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堅定不移,有“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喜悅,有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豪邁。然而,落實到一部電影,怎么用電影這個藝術方式,把我們黨初心的基本概念和準確的旨意傳達給觀眾?是一部作品成敗的關鍵。你想把初心的所有內容都說得很完整,我覺得電影完成不了這個任務,但是通過李大釗的生活片段和對他的回顧,把我們黨在那個特定時期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而這個黨的初心究竟是什么,這個部戲在臺詞里都說到了。因為這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特別是對黨的歷史的解釋的曲解,甚至對紅色精神和紅色傳承的淡化,我們都覺得需要有一部電影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就是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
馮鉞發言
同志們一致認為,對創作者來講,要做到這一點,即找到一個讓今天的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愿意看黨史,愿意接受黨史,愿意在一種電影觀賞審美規律中和觀賞的懸念中來觀照我們的初心和我們的黨史。這個經驗,也是《火種》能夠打動青年觀眾的根本原因。為了找到一個青年人跟屏幕上的歷史人物同頻共振的方式,編導在深入采訪的時候,從沈陽鐵路公安局一份歷史檔案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那就是吳郁聞這個當年的劊子手如何殺害李大釗的史料。這個吳郁聞當年一直在偵查李大釗,一直在跟蹤李大釗,他在李大釗身邊安排了不止一個特務,可以說李大釗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的掌握中。但是解放以后這個人最后又成了我們的偵查對象。這樣講黨史更有觀眾緣,更能吸引青年觀眾,讓青年觀眾起碼關心我們黨初創的原因和當時的歷史背景,讓青年人通過這個作品對我們初心的由來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由此再去關心這個初心究竟是什么?我們黨為什么要確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直到今天,我們的黨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為創作者來講,只有找一個好的敘述策略,才能生動地形象地回答這些問題,從而做到有觀眾也有票房。
周振天發言
同志們認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講好黨的故事,就要對黨的歷史有一個精確的學習理解。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革命的歷史、英雄的歷史。講好黨的故事,講好革命故事,讓像李大釗這樣的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在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擔當作為中汲取養分和奮進力量,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賡續紅色血脈,講好紅色故事,踐行紅色精神,激勵中華兒女無私奉獻、奮然前行,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莊嚴使命。李大釗那種鐵肩擔道義的慷慨悲壯的大無畏氣概,必定會對今天的一代青年發生極大影響。如果說《火種》是講活了的黨的故事,那么作為文藝作品的功能,它必定會對廣大青年產生心靈的震撼。
陳劍飛發言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這部片子還是一部非常講究藝術架構的作品。它非常講究情節細節的構思。今天李大釗的故事已經廣為人知,這種情況下怎么寫李大釗,的確對編劇是個考驗。作品集中寫了李大釗的被捕、被審,而對殺害李大釗的主犯吳郁聞,也集中寫了這個當時的偵稽處處長的抓捕、被審。兩相對照著寫,從這個視角用強情節模式把觀眾帶進來,觀眾最想看的當然就是情節,比如吳郁聞是個什么人?他怎么潛藏下來的?又是怎么暴露的?這中間有一系列的故事。用這一個強情節把觀眾的興趣抓過來,從而了解李大釗被殺害的過程和李大釗的慷慨不屈。這就是今天我們作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如何吸引人的經驗和關鍵。此外就是有兩個主要人物的文化人格對比。李大釗的不屈是因為他的信仰、他的高尚人格。所有這些,給觀眾的印象極深。而吳郁聞當時想自殺,最后沒自殺成,知道跑不了,最后他被判處死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被李大釗的人格折服了。
武姝彤發言
作為重大題材并且帶有獻禮性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怎樣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獨立品格,事關作品成敗。與會同志認為,《火種》是一部具有創新品格的作品。同志們認為,談到對黨史故事的表現,黨史故事是飽含精神、洞見信仰的。我們黨一百年的非凡的奮斗歷程中,像先驅李大釗一樣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模范,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僅記載了奮斗和犧牲,而且生動還原了磨難和前進,更以充分的事實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樣一些根本的問題。而我們有些影視作品,不是把精力集中在這樣一些思想主題上,而是在資本的捆綁或者誘惑下,追求大場面、強刺激、好萊塢風格等等,而忘記或者鄙視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忘記或漠視中國勞動人民的審美趣味和喜好,于是離我們廣大觀眾越來越遠。在這個問題上,《火種》表明了自己鮮明的審美取向,努力去創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努力再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像有些作品那樣,一味追求觀眾的感官刺激。弄得作品玄虛奇怪。在《火種》中,不僅李大釗這樣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明,就連一些非主要人物也生動逼真。比如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在整部作品雖然是陪襯人物,但人物那種可親可敬、通情達理的賢妻良母品格,讓人肅然起敬。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當李大釗提出把薪水資助困難學生時,她毫不猶豫地慷慨應允。她對革命的理解和支持,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敘述,使作品顯得非常接地氣??梢苑Q得上是一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好作品。
劉潤為主持會議
會議由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主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