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過如此精彩的魔幻現實主義佳作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瞬息全宇宙》:它以美國亞裔父母為主題,在電影文本上用高超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作為基調、糅雜美國流行文化玩哏、以荒誕喜劇的精髓構建了敘事主軸,講述了一個反成功學、從而獲得精神和解的家庭倫理劇。
五個關鍵字:美國亞裔父母,魔幻現實主義,美國流行文化哏,荒誕喜劇,反成功學
我們中國人,如果看了后不喜歡這部電影,也非常地正常。因為其中“美國亞裔”、“魔幻現實主義”、“美國流行文化哏”、“美國亞裔家庭倫理”這三個關鍵字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都是陌生的。
試想一個美國人來看《夏洛特煩惱》,看到夏洛去唱《相約1998》、或在節目中毆打參賽歌手大喊“你隨便篡改我的歌詞是畫蛇添足”——美國人能 Get 到哏嗎?
與此類似,《瞬息全宇宙》的美國流行文化哏實在太多了,不了解這些哏,電影文本就會變得很無聊。
貓王哏
但這不影響看過電影后的觀眾,從理性上看懂這部電影,理解它好在什么地方;同時從理性上了解我們自己,為什么中國人對美國亞裔生活缺乏共情。接下來我會用七個關鍵字作為線索,嘗試把這些道理講清楚。
第一個關鍵字:美國亞裔父母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概念,“美國亞裔”這個詞在美國不僅僅是一個族裔,而且是一個“哏”(Meme),有點類似于中國人自己戲稱“帝都人”、“魔都人”。這個詞里匯聚了一大堆的刻板印象,成為美式脫口秀、stand up(單口相聲)中常見的喜劇元素。
我個人認為“亞裔哏”玩得最好的不是《太空部隊》里的歐陽萬成(jimmy.O.Yang,其實我很討厭他),而是油管上的Steven He (B站有他的視頻搬運),塑造了一個連中國人自己都感同身受,同時又符合美國人“亞裔家長”這刻板印象的喜劇角色(Steven He 的爸爸)。
《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飾演的 Evelyn (發音像 Everything,又契合電影主題),就是“亞裔家長”刻板印象的集大成者。這些刻板印象包括不限于:
因為是女兒所以被爸爸嫌棄(出生時醫生對父親說“對不起,是個女兒”)
覺得自己丈夫軟弱無能 (對女兒談丈夫“如果離開了我,他該怎么活下去”)
開一家洗衣店 (對比《毒液》里的便利店老板)
不擅長英語 (“你們總是用這些大詞來嚇我們”)
為了家庭忙得不可開交,沒有追逐過夢想
過度保護孩子 (“不要亂跑!”)
對孩子用 Emotional Damage 來表達關愛 (“你得吃健康點,越來越胖了”)
大家是否注意到,光論這些元素的話,中美兩方并沒有本質的分歧。同樣的刻板印象在中國,被總結成“中國式爸媽”,中文社交媒體上也充斥著“親媽哏”—— “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丑,是媽媽覺得你丑”;“有一種小孩,是鄰居家的小孩”……
真正的區別,在于哏所處的大環境。同樣是一顆巨石,放在電梯里,擔心的是電梯升不起來;而放在樓梯間,擔心的是它會滾下去。在中國文化的語境里,“親媽哏”像是在關心“媽媽不幸福”;而在美國文化里,“亞裔家長哏”關心的是“我”不幸福。
所以,《媽的多重宇宙》這部電影,最最最最最最適合對標的國產電影是《你好,李煥英》。一個引入了“多元宇宙”作為戲劇元素,一個引入了“穿越”作為戲劇元素;一個從 Evelyn 拯救變成多元宇宙惡魔(緋紅女巫?)的女兒 Joy 開始講起,一個從女兒賈曉玲試圖給母親李煥英帶來快樂開始。
四舍五入同一個媽,之所以故事方向完全相反,正是因為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的大語境完全相反。
中國本質上仍是集體社會,“中國式家長”對小孩的各種教育方式,都服務于一個成年人如何更好地在集體環境里生活。
雅言、謙遜、待人禮貌、舉止端莊
“責備賢者”(為什么只考98,還有兩分呢?)
“求諸己不責于人”(你怎么不想想自己的錯)
“三人行必有吾師”(鄰居家的小孩)
……這些教育在一個熟人為主的集體社會里,是不斷給予我們正反饋的(表揚、尊重、敬佩、信賴)。越是成長的孩子,越接受這些道理(“長大了”)。
而美國是資本主義“叢林法則”最好的代表,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切人與一切人的戰爭”中:
說臟話代表強悍(tough)
炫富(flexing)才能贏得羨慕
用敵視他人表達自己不好惹
奇裝異服以彰顯個性
不要道歉因為顯得軟弱,
然后沒有人能評價(Judge)我(don't let anyone to tell you are not good)。
美國有無數優秀的電影在反思這種社會文化 (《陽光小美女》、《撞車》、《巴別塔》、《云圖》、《老無所依》、《三個廣告牌》)。
因此,中國的家長必須是兒女在集體文化氛圍里唯一的鞭策者(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只有至親好友才能批評自己);而美國的家長卻應該是兒女在叢林社會中唯一的避風港(永遠包容、永遠不傷害)。
這就導致美國亞裔家庭呈現了一種極其典型的文化撕裂。父母作為一代移民,仍然習慣于親親仁人的集體文化;而兒女作為受歧視的少數族裔,卻需要在叢林社會里長出豪豬的尖刺來保護自己。結果父母的“保守”教育無法讓兒女贏得其他肉食動物的尊敬,而子女的叛逆又成了父母眼中的失敗品,這導致了亞裔兒女非常容易變成精神上的流浪漢(homeless people),無家可歸。“亞裔家長哏”,就是對這種社會現實的一種人文自嘲。
之所以美國主流文化也喜歡上了這種“亞裔哏”,也并非全然出于偏見和歧視,因為這是美國多元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本質上是把每個家庭都可能出現的問題,投射到一個特定族裔上,作為“他者”加以評判。比如得不到父親肯定的女兒(father issue),在《第六感》、《布魯克斯先生》里也有。基督教白人家庭對于同性戀的歧視,《成癮劑量》里描述得更好。將社會問題集中投射到少數族裔身上以展開政治正確的探討,這是美國文化的常態。
《媽的多元宇宙》就是在這樣的美國文化語境下展開的,中國觀眾無法 Get 到內涵實在正常。在中國也許只有大城市里的都市女性才部分能感同身受。
所以《瞬息全宇宙》的故事主線是媽媽拯救惡魔化的女兒,而《你好,李煥英》里的故事主線是女兒試圖拯救沒有幸福生活的媽媽。而奇妙的是,《媽的多元宇宙》卻和《你好,李煥英》在人文精神上殊途同歸了。
張小斐飾演的李煥英為什么不嫁給廠長兒子、過上富婆的生活呢?楊紫瓊飾演的 Evelyn 為什么不改變人生成為一個 KongFu master、電影明星或歌唱家,而是要回到那個她一事無成、百般憔悴的中年婦女宇宙呢?——只因為,她們的女兒在這里。
對于這兩個世界里的女兒而言,都活成了一團亂麻(totolly mess),都活成了 Loser,都覺得自己的媽媽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因為自己而過得痛苦,都覺得沒有自己在媽媽才能過得更幸福。可是對兩個世界的媽媽而言,對自己女兒的愛才是自身最本質的存在,超越了財富、名望、奢華等一切外物。和女兒在一起的 these few specks of time, 才是媽媽最珍惜的:
因此,看了《你好,李煥英》后想擁抱一下自己母親的觀眾,也同樣會為《瞬息全宇宙》里的 Evelyn 流下熱淚。
這本質上是從 “亞裔父母”的刻板印象出發,通過一個奇妙的故事對刻板印象進行解構,從而還原了母愛的本質。我不覺得這是對亞洲文化歧視的延續,卻把它視作一種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對外輸出。是一件好事。
第二個關鍵字:魔幻現實主義
《瞬息全宇宙》的電影藝術文本,是具有開創性的。這才是真正的電影(大導口中“真正 cinema”),用連貫畫面帶動情感的藝術。對表達方式的不懈探索,才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價值所在。而當紅的漫威電影,無非是千篇一律地填鴨罷了。
那么,何謂“魔幻現實主義”呢?我個人的定義是,故事的主題、戲劇沖突本身是高度現實主義的(可以對比宗教電影試圖塑造的神圣感),但在表達方式上卻不斷進行時間、空間、物質與文化元素的顛倒錯置,用表層的不合理來破壞 觀眾/讀者 理性思維的連貫性(細思極恐、“這不對勁”),但深層的情緒思維卻是連貫的。
從而讓 觀眾/讀者 難以去 “理解”主題,反而能夠更好地去 “感受”主題。魔幻現實主義,本質上認為人類貧瘠的理性是我們認識清楚現實真相最大的障礙,“魔幻”反而讓人打開心眼(潛意識),更能看清現實。
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大話西游》里至尊寶說出“靠,I 服了 you”、唐三藏高歌 “only you~~~~”這合理嗎?這合理嗎?這合理嗎?
再舉一個例子,電影《飛馳人生》的結尾,賽車失控,張弛駕車飛向了巴音布魯克海。巴音布魯克有“海”嗎?
如果用純粹的現實主義鏡頭,張弛飛躍的是一個懸崖,則觀眾們的情緒都會系于墜崖的恐懼,反而就無法注意到角色超越自我那一刻的絢爛感,和面對生死時的從容:
我非常喜愛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元素的電影。周星馳的各種電影,姜文的《讓子彈飛》、《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張猛的《鋼的琴》,美國電影如《鳥人》、《海上鋼琴師》、《愛樂之城》等。
如果把“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比喻為辣椒,那么上述電影都把辣椒作為調味料,而《瞬息全宇宙》里根本就是湖南菜,辣椒本身就是主食!!!
簡單而言,《瞬息全宇宙》把“多元宇宙”的視覺體驗發揚到了極致,想象力秒殺了同樣以多元宇宙為噱頭的《奇異博士2》、《蜘蛛俠-無家可歸》,而這種視覺體驗服務于 “魔幻現實主義”的精髓——不讓觀眾思考,讓觀眾去感受。
這一點集中體現在無數精妙的“轉場”上。楊紫瓊飾演的女主思維在同一時間穿越多個宇宙,而穿越那一瞬間往往是實拍的,在保持了情緒連貫時,制造了微妙的“不對勁”:
被另一個宇宙的丈夫拉到了另一個位面
女魔頭“調頻”時調到女兒悲傷離去時出車禍的現場
女主設想自己成為明星那個宇宙時,旁邊閃爍閃光燈
各種轉場充斥著“不合理”,但觀眾卻無暇思考,因為整部電影一直用凌厲的剪輯快速在“多元宇宙”中切換觀眾的視角,往往只留下不到一秒的瞬間讓人無法思考。但那種“不對勁”已經通過潛意識影響了我們的思維,瓦解觀眾的理性,只剩下情緒和感受。
當然在一切不對勁中,最最最最最最不對勁的,是那個腦洞炸裂的熱狗星人……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恢弘音調依然在人類的黎明時刻響起(庫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只不過聲音 漏 氣 了!!!
劇中這一幕我看一次爆笑一次
熱狗狀手指的猿猴打敗了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后代人類除了用熱狗形狀的手指翩翩起舞,“交流感情”,情到濃時手指還會噴出熱狗里的芝士和番茄醬(《驚聲尖笑4的外星人》)……
一閃而過的畫面,這可真是太不對勁了!!!
我看電影的時候,賊喜歡這種 “有什么不對勁”的體驗。就像我喜歡互聯網這幾十年里出現的 BT 文化、腦洞文化、弱智學、沙雕學、還有最近流行的廢話流一樣。“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這句話在理性上是反范式反預期的,但情緒上卻是合理的。要設計出一個“不對勁”的轉場,花的腦洞恐怕比構思一個超級英雄登場要難太多了。
《瞬息全宇宙》的導演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擾亂觀眾的理性,與此同時保持觀眾情感連續性的任務,就全在主演楊紫瓊的身上。
看了這部電影,我非常贊賞楊紫瓊的演技。她表現了家庭主婦、功夫宗師、女明星、還有母親等多種截然不同的氣質,而每一種氣質都有說服力。但我最佩服的是楊紫瓊演繹出了一種“少女感”。沒錯,“少女感”。這個詞指的不是長相上的稚嫩,而是心靈上的青澀。集中表現為她那么快就接受了對抗多元宇宙惡魔,拯救世界這個超級中二的設定……
楊紫瓊為角色而刻畫的這種情緒上的青澀感,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它契合了電影真正的主題。Evelyn 有屬于她的童年創傷,因為父親想要兒子,也對她失望,尤其是父親在她與丈夫私奔時果斷拋棄了她。這使得 Evelyn 作為女兒的人格沒有得到補完,就跟隨著命運與生活成為了一位家庭主婦和母親。也造成了她不懂得如何與女兒相處,只是學習父輩對待孩子的做法,把這種來自家庭文化的悲劇一代代傳遞下去。直到這場多元宇宙的大亂斗,她被壓抑的少女之心才再次被喚醒。
第三個關鍵字:流行文化
《瞬息全宇宙》在它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中,夾帶了太多的流行文化哏,以做到最少的鏡頭讓觀眾得到最多的訊息。中國觀眾想必會對其中《黑客帝國》、《殺死比爾》、《料理鼠王》、王家衛《2046》的哏印象最深
模仿NEO 的飛踢
像 Neo 一樣靜止子彈
《殺死比爾》式的功夫教學,又有類似《一代宗師》里拿大餅決斗的場面……
《小丑》里的廣告牌舞者
平行宇宙里的《料理浣熊》
邵氏武俠電影風格
那根銷魂的煙
但我要說,電影中化身平行宇宙惡魔的女兒 Joy, 她身上的百變莫測的流行文化元素反而更加有敘事意義。
貓王
墨西哥摔跤手
高爾夫球明星
lady gaga 嗎?
流行歌天后
為什么女兒 Joy 的 “惡魔形態”,總是不斷在各種明星形象中切換呢?這本身就是符合電影主題的隱喻。
因為 Joy 就像美國的許多青少年一樣,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找不到自我存在意義,在瀕臨崩潰的時候,看著他們喜歡的影視娛樂明星,就幻想著平行時空的自己也一樣擁有那樣的 “個性”。而在亞裔父母眼里,這種對奇裝異服的追求,并不是一個喪失自我的青年在絕望的泥潭里尋找自我拯救的樹枝,反而是不知感恩的墮落。
父母們認為傻得要死的流行文化是腐化兒女的惡魔;恰如電影中 Evelyn 不肯承認多元宇宙大魔頭是自己的女兒,而是自己的女兒被這個大魔頭操縱了。
都意識不到是自己對兒女們的過度保護、過度要求,扼殺了她們對自我主體性的感知,才造就了這種以奇裝異服來自我表達的客體文化。這種隱喻和劇情的契合,同步率相當之高。
其實我覺得,電影中女兒身上最大的明星元素,根本還不是那些服裝。而是她的父親。相信每個觀眾都意識到了,Evelyn 的丈夫男主角完全是按成龍的形象與表演氣質來設計的。
而角色的女兒,是一個因為被母親過度保護,而深陷迷惘的女同性戀。
我只能說,懂的都懂,即便拋開作為配角或片酬的問題,成龍也絕不可能參演這部電影。但也許導演卻是出于一種作為粉絲的善意,才在這樣的角色設定下,設計了一部救贖女兒的電影。
第四個關鍵字:荒誕喜劇
在《瞬息全宇宙》中,實現多元宇宙穿越的辦法,是做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統計學概率上幾乎不可能會去做的事情。而且越蠢越好。這個設定極其搞笑,角色的諸多荒誕行為,貢獻了絕大多數笑點。而導演們在設計穿越手段上的腦洞,比起《死侍2》X小隊團滅、《ZS小隊2》特遣隊團滅的橋段要高超得多,也自嗨得多。
看過電影的朋友,我猜大多數印象最 TM 深刻的是這玩意:
如果你能用它來穿♂越平行宇宙,你 干 不 干 ?
可是我本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這個:
找到別人粘在桌子內側吃剩的口香糖
放到嘴巴里嚼一嚼,化身超級英雄
這一段就像有人撓我咯吱窩一樣,讓我忍不住汪汪大笑。我感覺導演抓住了周星馳喜劇中荒誕感的精髓:“捉鬼用保鮮膜,打鬼用巧克力”。黯然銷魂飯為什么能讓人悵然淚下?因為“洋蔥,我放了洋蔥”……
像《銀河護衛隊》一樣,在大boss面前用尬舞拯救世界
荒誕感是一種經典的喜劇形式,但對荒誕感的理解是否到位,決定一個導演能成為周星馳,還是排爛片尬片時的王晶。因為荒誕感是有功能性的
《瞬息全宇宙》看上去是一部荒誕喜劇,而它的本質卻是一個家庭悲劇。女主角 Evelyn 從小得不到父親關愛,一輩子沒追求過夢想,人到中年面臨事業失敗,丈夫想要和她離婚,而更重要的是她的女兒陷入了生活的絕望,正走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平行宇宙說是一個上帝(導演)給予的童話故事,就像周星馳電影里《長江七號》的外星狗、《功夫》里的如來神掌、《少林足球》里的少林功夫一樣……這個童話故事能讓殘酷的悲劇掩蓋在觀眾放肆的笑聲中,從而能被演繹出來。
正因為如此,劇中的喜劇元素必須是荒誕的,而且要足夠荒誕——就像多元宇宙的惡魔叫 Jobu Tubaki (明顯瞎編)、反派的組織叫甜甜圈(Begal)——荒誕到觀眾絕不會像看《源代碼》或《開端》一樣費神去思考劇情的設定。這樣才會用心跟著角色的情緒走。荒誕感是魔幻現實主義最重要的調味料。
第五個關鍵字:反成功學
好萊塢一直都是美式成功學的重災區。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為不滿于現實的觀眾造一個夢,也許你才是那個萬中無一的精英,你注定要拯救世界。無論《蜘蛛俠》還是《功夫熊貓》,無論拯救世界的是日本高中生還是美國的啦啦隊隊長(美劇《英雄》),無論電影自詡有深度、無深度,都是成功學毒雞湯的一種。
《瞬息全宇宙》里一個深陷中年危機的亞裔婦女,機緣巧合成了拯救所有多元宇宙的那個大英雄,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成功學毒雞湯的起手式。令人驚艷的是,這部電影居然是反成功學的。
楊紫瓊飾演的 Evelyn,在他的 alpha 丈夫的說明下才知道,之所以她才是那個多元宇宙萬里挑一的人,正是因為她 Evelyn 所有命運中最廢物、最失敗、沒有追逐過任何夢想、沒有辦成一件事的那個:
正是由于主宇宙的 Evelyn 如此廢柴,她才可以彈射到任何一個多元宇宙的自己身上。在對抗多元宇宙大惡魔的過程中,她不斷見證了自己可能的人生景象:
如果曾經的人生選擇不一樣,Evelyn 可能成為一代功夫宗師、萬眾矚目的電影明星、最聰明的量子力學科學家、或至少是一位擅長給病人復健的骨科大夫……
而她人生失敗的起點,就是不顧父親的勸阻、毅然和她的丈夫私奔到美國去做美國夢。
當 Evelyn 像 Joy 一樣擁有了穿越所有多元宇宙的能力時,她終于進入了和女兒一樣的意識。當望子成龍的父母不斷逼迫一個平庸的兒女上進時,兒女看到的卻是,相比于父母所期待的一切成功的可能性而言,現實中的自己反而是最失敗、最沒價值的那一個。對想象中“成功”的追求過程,反而讓子女們看到了一個錯誤的“真相”,那就是自己現實的人生“毫無意義”。
《瞬息全宇宙》用快速的閃回帶過了 Joy 這位小龍女的絕望和自甘墮落。達到同樣境界的 Evelyn 也迷失了本性,成為了自暴自棄傷害他人的那個人。
扎老公的腰子
揭穿料理浣熊王……
砸碎經營多年的洗衣店
這就是成功學對生活的異化,使得人們憎恨生活本身。
在《瞬息全宇宙》里,成功學的一切被符號化為甜甜圈神教里的甜甜圈。為什么呢?因為“黑色的圈”,是所有人類文化中共通的對于“目標”的極簡表示。
甜甜圈(Begal)就是“目標”,一個“甜”的“目標”。它像是一個黑洞,把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吞噬進去。而一旦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目標,他就會任何事情都做得出來(《寄生蟲》語)。
但是 Evelyn 的傻丈夫,最后把她從精神上的甜甜圈黑洞拉扯了出來。她的丈夫從來沒有成功的包袱,永遠在生活里尋求美好和善意,并且用善意對待他人。Evelyn 也回憶起了正是因為她青梅竹馬的丈夫從童年開始對她的善意,才讓她選擇了和丈夫私奔(娜拉出走?)這條“失敗”的人生道路,回憶起了這個人生里充滿幸福感的點點滴滴
提防學校里夸你女兒的藍孩子!
Evelyn 意識到自己如果人生選擇不同,也許能夠成為功夫巨星、科學家、一代宗師或是歌唱家這些“外在的成功”,但她也終于想起來自己之所以放棄了這一切的可能性,是因為她自己“選擇”了與善良的丈夫在一起的那種平庸的幸福。
她的丈夫在成功學里看起來的“軟弱”,本質上其實是善良。在成功學里看起來的“傻”,本質上卻是堅強。于是 Evelyn 終于學會了,像丈夫一樣去“戰斗”:
她最終以一位母親的身份,擁抱了化身多元宇宙惡魔,試圖在甜甜圈黑洞中自我毀滅的女兒。女兒問她你見識過自己人生無限的可能性,為什么還要回到這個最失敗的宇宙呢?
因為無論經歷了多少個宇宙,這位母親,都只想和自己的女兒在一起:
夢醒時分
綜上所述,《瞬息全宇宙》以美國亞裔父母的刻板印象為切入點,在文本上用高超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作為基調、糅雜美國流行文化玩哏,將一個家庭悲劇裹在荒誕喜劇的外殼里構建了敘事主軸,最終講述了一個反叛成功學、從而獲得精神和解的家庭倫理劇。
電影的最后,Evelyn 的一家又回歸到了正常生活。拯救多元宇宙的故事看起來就像一場夢,從來沒有發生過,讓觀眾區分不清楚是想象還是劇情的現實,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最精妙的地方。
Evelyn仍然是那個一事無成的亞裔家庭主婦,帶著家人去稅務局報稅,要女兒的女朋友改變那個叛逆的朋克造型。成功學的視角上一切重要的事情好像沒有任何改變,但親人之間其樂融融,每個人臉上掛著燦爛溫柔笑容,又好像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改變了。
這才是真正優秀的反成功學電影,給觀眾的感動就像《陽光小美女》、《雄獅少年》一樣深刻。它教會了我們觀眾一個最重要的真理:
有的人起早貪黑,其實是為了做夢;而有的人選擇躺平,是因為他們覺醒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