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同志要來這部電影好長時間了,一直沒有觀看,近日得閑暇,終于學習了一次,收獲滿滿。我們說,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是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當這些光環籠罩在馬克思頭上時,我們往往升起了無限的敬仰。但問題是,馬克思為什么能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呢?為什么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呢?為什么像毛主席這樣的天才級的人物在經過實踐、對比、思考之后,最后也選擇了馬克思呢?從電影《年輕的卡爾·馬克思》中,我窺探到一二,愿與同志們分享。
在《毛澤東傳》中又這樣段非常精彩的記載——毛澤東接著又闡述了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我們說馬克思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我們歡迎這個理論,絲毫不存什么‘先哲’一類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頭在里面。”看完電影,腦子里回想到的主題,都在毛主席的這段高度精辟的講話中。
一、馬克思不是天生的
電影開篇就是林木盜竊案,這是馬克思立場轉變的很重要的一個經歷,馬克思不是天生就站在無產階級這邊的。那時的德國,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但卻被認為是“盜竊”,政府動用軍警的力量來槍殺底層民眾。馬克思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嚴厲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與議會唱反調。結果,自然被軍警驅離,開始了他一生的流亡生涯。當然,也與他曾經的同事決裂,從此走上了不與統治階級合作、妥協的革命者之路。
馬克思是在勤奮學習、努力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無論是生活的清苦,還是一次次的驅逐漂泊;無論是大英圖書館的冷板凳,還是一場場令人焦頭爛額的辯論會;無論是理論揚棄時的痛苦與歡樂,還是實踐之中的挫折與成功——馬克思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
二、無產階級成就了馬克思
無產階級需要馬克思,是無產階級在召喚馬克思!面對風起涌云的1848年的歐洲,無產階級需要回答一系列的問題。
我們不能只有對現象的批判,我們需要追問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什么?
無產階級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依靠什么樣的力量,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取得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的改善?自發的斗爭已經歸于失敗,接下來的路怎么走?
空想社會主義、工聯主義、無政府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和平主義等等五花八門的思想,哪個是真理,哪個能最終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勝利呢?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也是馬克思在當時必須回到的問題。《共產黨宣言》的后半部分,顯然結合歐洲當時的情況,給出了絕妙地又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回答。
我們不僅僅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要建設一個新世界,那么新世界的藍圖是什么,我們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設計暢想是什么樣的呢?
所有的這些必須要有潛心的研究,要有哲學、經濟學的積累,要有對歷史經驗和理論的總結,要有豐富的工人運動的斗爭經驗……時勢造英雄,馬克思在這個時代誕生了!
由此可見,是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造就了馬克思,馬克思當之無愧地承擔起了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這是人民史觀應有的態度。
那么在工人階級的斗爭中,馬克思被“證明了是對的”了嗎?當我們對比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無產階級斗爭歷史和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顯然能輕易得出一個結論——“馬克思是對的!”
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我們同樣需要回答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鮮明的理論指導,我們需要找到我們真正的力量源泉和斗爭的戰略策略。
三、敢于斗爭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電影則是對馬克思這一經典論述的從后到前的用鏡頭演繹了一遍,是工人階級作為人要發展的追求,自發組織起來抗爭,但因為沒有理論的支撐,所以一次次失敗了。而透析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馬克思主義,一旦通過政論美文《共產黨宣言》說服了群眾,那么這種巨大的物質力量就能改天換地——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從井岡山的斗爭到重上井岡山的思考、實踐……
恩格斯說服并感動了他的女友,她的女友說服了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愿意會見馬克思,馬克思說服工人拋棄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真理就是在辯論中成長起來的。馬克思沒有說服他在《萊茵報》的同事,馬克思沒有說服那個使用童工的資本家,馬克思沒有說服魏特琳,馬克思也沒有說服蒲魯東、巴枯寧……但這些失敗,只能使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對前人的思想有所揚棄,從而將人類的歷史掀開新的一頁。
四、為什么是暴力斗爭
其實影片末尾恩格斯的演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那些資本家不會把我們工人當成兄弟。我們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只能靠我們自己,而且只能靠我們自己團結起來斗爭。依靠上層發善心,永遠不可能真正改變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
近期很火的《黑豹》依然在宣揚博愛的價值觀,勸人向善,不要反抗,殊不知奧巴馬能成為美國總統,本身就是黑人不斷反抗的結果。當瓦坎達國王在美國置地要與世界共享他的黑科技時,其實本質是與前殖民者的妥協,和美國一起壓迫自己的黑人同胞。哪個在同樣的籃球場打球的小男孩,命運又會得到怎樣的改變呢?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自己的底層地位嗎?歷史已經證明,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技術的進步只會造成對無產階級更深重的剝削。
要重新分配社會財富,資產者也絕對不會輕易妥協,這就是最大的矛盾沖突。毛主席說,是蔣介石先殺了人。
五、關于同志情和愛情
這部電影讓我更深切地明白所謂“偉大的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階級立場之上的,無論是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階級調查的感性寫作還是馬克思對德國民眾苦難的哲學關照,他們都有一顆為天下勞苦大眾服務的火熱之心,這顆心讓他們緊密的團結在了一起。他們的相互贊賞,絕對不是出于禮節的吹捧,而是通過文字傳遞出來的真心的共鳴,正如毛主席與周總理當年的“神交”。共同經歷風雨磨難,共同參與工人斗爭,共同寫作《共產黨宣言》——
電影中,恩格斯的女友瑪麗在被燕妮問到要不要生個孩子時說:“他(恩格斯)可以和麗茲生一個。”她們作為有覺悟的女性,在對待愛情的私人占有上,也有了新的思考。
2018年3月1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